正反糊涂粥

时间:2022-08-10 03:32:45

一开始就不正

我们自呱呱坠地起,就被父母希望快乐成长。这种快乐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多数父母给出的解释是:童年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考上大学后掌握一技之长顺利就业,然后娶妻生子婚姻幸福,老来有伴有保障且再无压力安享晚年。结果,我们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我们不快乐,因为我们活反了。

家住沈阳市方家栏小区的倩倩今年6岁。她的童年非常忙碌――3岁开始和妈妈一起上亲子瑜伽课,4岁半上幼儿芭蕾舞班,两个月后又增加了美术课程,5岁时,参加游泳训练班,今年开春,妈妈又给她报了个跆拳道训练班,至于钢琴和英语,倩倩从两岁多就开始接触了……

倩倩的妈妈是个80后,她所有的收入都用来给女儿交学费。倩倩早上出门要带的东西很多:舞鞋、画板、英语书等等,小书包总是装得满满的。问她愿不愿意上这么多的课,倩倩长出一口气,“啥时候是个头啊!”

有一次,倩倩扭伤了脚,没去上课,生日那天她就许愿说希望脚上的伤慢点好。倩倩妈妈也很心疼女儿,但她说:“这个社会就是适者生存,我们这批家长比上一辈念书多,压力大,不可能像她们那么放养孩子。小时候不吃苦,长大了就不安全,容易被PK掉。”

确实如此,前几代人对于童年的经验特征是:自然和纯真,但今天的童年,自然和纯真已经被成人化、课程化腐蚀,已经变成“小升初”的疯狂竞争。以致于山西一个12岁的女孩用自杀来结束这种疯狂:“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不能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了,可我面临的压力如此之大,作业如此之多,除了死亡我别无选择。”

堕落了美好

相比于童年的课业繁重,大学生活算得上人间天堂了。对那些三四年后就要沦为卡奴、房奴、婚奴、孩奴的年轻人来说,大学成了延时进入残酷社会的避难所,是人生苦旅中最后一个乐园。就连央视名嘴李咏都不小心口吐真言:“大学期间没有谈过恋爱,没有失过身,就白上了。”再看大学周边的邋遢饭馆、通宵网吧、廉价招待所、便宜出租房,简直是大学校园的后花园。

济南某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的学生小伟,连续半个月在网吧包宿上网打游戏,挂科补考不说,搞得视网膜受损严重。而北京某著名大学期末考试的卷子上竟然有这样一道选择题:请指出以下哪位是这门课程的老师。这真是对大学课堂学生寥寥无几、酣然大睡最生动的注解。

当我们把最美好的大学年华浪费在挥霍青春、消磨斗志上,父母们却依然期望着:毕业了,孩子能钱了。结果,参与了若干场“拼爹”竞聘失败后,我们不得不继续“啃爹”而活。

全家活颠倒

有调查显示,六成中国家庭存在啃老现象。比较极端的例子是:2011年7月,河北石家庄电视台《情感密码》栏目播出了一期节目。当事人是一对身强力壮的夫妻,俩人大学毕业后,闲在家里看电视,打电脑,就是不出去工作钱,全靠父亲当搬运工养活。老父亲干了一天活之后,还得做饭洗碗,甚至还要给儿媳洗内衣。有人说这对啃老族实在太过分,也有人说是老父亲太惯着孩子。不管什么原因,这样的一家子活反了可是相当明显。

尽管后来经调查,是节目组雇人表演了一个不孝儿子,但这种源于生活的表演却是引起了关于啃老和老无所依话题的热议。

一个人活反了,他或许还有改正的机会,但若整个社会集体人生塑造错位,不只影响每个人的生命轨迹,还会波及国家和后代,甚至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有这么一个故事,小和尚问老和尚:“得道前,你做啥?”老和尚:“砍柴挑水做饭。”小和尚:“那得道后呢?”老和尚:“砍柴挑水做饭。”小和尚不解,问:“那何谓得道?”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想着挑水,挑水时想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我们什么时候得道呢?

综合自《新周刊》和《工人日报》

千方百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持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让每个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努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上好学。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

上一篇:西部产业转型升级迎来新一轮春天 下一篇:丢工作失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