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兴趣引导学生走进传统文化殿堂

时间:2022-08-10 02:27:05

让兴趣引导学生走进传统文化殿堂

摘 要:古诗词中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培养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将诗词诵读品鉴与普及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利用课堂诵读、趣味品鉴、非应试性感悟来引导学生亲近古诗词,走进传统文化殿堂。

关键词:古诗阅读 兴趣 诵读 趣味性 非应试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9-0028-02

作者简介:雷智颖(1983―),女,陕西合阳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陕西合阳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中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匮乏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所有学科中,指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语文科最具优势,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通过探索研究,总结出很多经验,提炼出很多应该教给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但与此同时,我们又陷入了另一种迷惘中。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有一个瓶颈,我们很难突破,那就是学生缺乏兴趣。兴趣是源头活水,有了它,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学生没有兴趣学习,一切都是空谈。下面就以诗歌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一、以课堂诵读为突破口

(一)学生诵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怎样做才能让学生有读百遍的兴趣呢?单调的诵读形式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我们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诵读。学习古诗时,可以让学生在集体诵读的基础上个人诵读、分组诵读,或者搞诵读比赛,以此提高其学习热情;对于诸如《孔雀东南飞》这样的叙事长诗,可让学生编成小剧,在课堂上表演;一些借景抒情的古诗词,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歌画面。

(二)教师诵读

课堂诵读绝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情,我们必须把教师诵读对诗歌教学的作用提高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这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诗歌兴趣的最简单而又非常有效的方法。对一些简单的诗歌,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自己背诵。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背诵和照着课本宣读或放录音看似差别不大,效果却大不相同。教师要努力用自己的声音营造一种气氛,一种容易让学生进入并陶醉其中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学生在感受诗人灵魂、情感的同时,对老师心生敬慕,进而爱上这种感觉,这就达到了培养兴趣的目的。比如在教授柳永的《雨霖铃》时,教师要通过范读尽量完整地再现画面:那座长亭,那声蝉鸣,那叶扁舟,那想象中的千里烟波、茫茫暮霭,还有那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有情人。这种离愁别绪、缠绵缱绻很容易打动学生,只要内心有所触动,学生自然会有读类似诗词的兴趣。

(三)诵读比赛的开展

除了教师诵读以及学生诵读的开展之外,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小型的以班级为单位的诵读比赛。学生在比赛中要想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在比赛之前必定会对相应的诗歌或者是词曲背景进行了解,只有了解到创作背景以及作者在创作中注入的情感,在诵读比赛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带着感情诵读。从准备环节到正式表演这一过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其实已经完成了一个对传统文化自学的过程。

二、从引导手段入手

(一)让趣味诗篇作先行者

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不能不加选择地一股脑灌输给学生,最初的诗歌鉴赏,课外诗词的引入,应以简易的、趣味性强的诗篇为主,以了解知识为辅,以培养兴趣为主。学生一般会对闺怨诗、离别诗、思乡诗、爱情诗等比较感兴趣,对一些政治色彩较浓的诗词兴趣不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从他们感兴趣的诗词着手,培养兴趣,以易带难。例如教授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文艺论文《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纯理论的东西学生学起来当然觉得索然寡味,若能引入一些简易有趣的诗歌作为这篇文章的辅助阐释材料的话,趣味性便会大大增强。在讲“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时,对应文章中崔颢《长干曲》中的船家女形象,教师可以引入乐府诗《上邪》中那个对爱矢志不渝的女子形象。“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样的诗篇幅短小,读来朗朗上口,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相信不用教师提醒,学生自会有兴趣整理并背诵它。对类似诗词的引入,非但不会影响课堂内容的学习,反而能使课堂变得生趣盎然。

(二)刻意淡化应试性

从应试性来讲,学习古诗词最直接可见的效果就是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题,而我们的学生现在学习的动力也是为了做那两道题。但这样的动机并不能使他们从根本上喜欢并真正领悟诗词所蕴涵的意思。学生不得不考试,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大多学生对考试有种天然的叛逆、反感(不管它有没有明确显现出来),所以,我们如果一味强调学习古诗词的应试性,结果肯定会适得其反。我们应该让学生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来感受中国古典文化。作为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鉴赏诗词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高考,甚至不是为了掌握更多的诗词,它只是为了一种感受,一种用心感悟之后得来的感受。我们只需要走进诗词,与千百年前的那个灵魂接触,在诗中找到自己,并为之而感动,这对诗词鉴赏来说就够了。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我国的传统文化来说,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文字的形式传承至今。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换言之,即提高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的自主性与自主能力,促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传统文化。结合传统文化的传承形式,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学生一旦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便会自觉地去发掘知识。

(四)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利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出了多元化的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点,除了教材之外,利用多媒体资源选择多种呈现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积极性,如某些诗歌朗诵,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制作精细并配以柔美音乐的Flash进行具体讲授。

(五)交流活动的开展

除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之外,教师还应定期开展学生之间的传统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以及学习层次的差异,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类别选择也就有所区别。在交流中,学生可以进行知识的交叉构建,完成从无到有的学习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先辈留给后人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把这些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显然并不现实。我们在这条道路上摸索尝试着,我们努力把这种“让我学”的局面转变为“我要学”,希望能借此使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李倩.浅谈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有效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6).

[2]冯国林.传统文化教育的误区[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3]阳庭庭.论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观――基于当代初中生“论语”教育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4]耿洪涛.在青少年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1.

[5]马士峰.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6]沈小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青少年素质――综合性少儿期刊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初探[J].文学界(理论版),2010,(8).

上一篇:好作文,生活造 下一篇:浅谈分组讨论式教学模式的几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