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速读

时间:2022-08-10 01:28:27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现代文学家、翻译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1902年赴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欲用文艺改造国民精神。1911年用文言写成第一篇小说《怀旧》,1918年起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1918年5月在《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时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其中“鲁”是他母亲的姓,“迅”取“迅速、快”之意。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十六集,集中体现了鲁迅对我国革命与文化事业的巨大贡献。他还翻译介绍了《毁灭》《死魂灵》等外国优秀文学作品,搜集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

鲁迅还参与创办文学社团,是1930年成立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曾先后主编《语丝》《奔流》《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培养了一大批左翼文化新军。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二、作品精要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写的短篇小说的结集,篇目有《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共14篇。书名的寓意是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以鼓舞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呐喊》的总主题是反封建,多数作品真实地描写了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展示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剥削、掠夺、虐杀的生活图景,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它是作者的第一部小说集,深刻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现实,提出了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一些重大课题,因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激动了青年读者的心”,而“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座高峰。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作者同时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封建制度。小说通过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揭露,表达了“五四”时期中国人民彻底反封建的时代要求,显示了作者“忧愤深广”和极为深刻的社会思想,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呐喊》中的多数篇目描写了一系列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民、个体劳动者、下层旧知识分子的悲剧。他们各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被扭曲、被虐杀的血泪人生,控诉着这个吃人的社会。《孔乙己》塑造了科举制度下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揭露科举践踏人生、毁灭人性的罪恶。《白光》中的陈士成和孔乙己一样,都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和殉葬品。陈士成的第十六次县考依然落第,这次沉重的打击使他过去的美梦都破灭了,他一面感叹着自己的失败,一面又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旧时迷信传说上,即地下有财富的地方会出现一种白光,他用锄头挖,结果一无所获,但他仍不甘心,又跑到山里去刨,最终掉在闪着白光的湖里淹死了。《端午节》是对方玄绰这类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的辛辣讽刺。《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它的悲剧是双重的,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是反清民主革命英雄夏瑜的鲜血,革命者为人民流血牺牲,但人民并不理解,反被做成人血馒头去医治痨病,革命者死得何等寂寞、冷清。《药》也是愤怒揭露“吃人”的封建制度的名篇,不过,这里不仅有被封建的愚昧、迷信“吃”掉的普通百姓,还有被封建专制的屠刀“吃”掉的年轻革命者。

《呐喊》以更多的篇幅描写农民,写他们物质上的“病苦”,更侧重写农民精神上的“病苦”。《故乡》中“我”少年时代的伙伴闰土的故事,让读者看到了中国农民在20世纪20年代所承受的“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重重灾难。《风波》描写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以小见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封闭、愚昧、保守的沉重氛围,帝制余孽还在向农民肆虐,农民还处于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和控制之下,揭示了他们因缺乏精神信仰的追求而陷于自私、苟活、麻木、冷漠、盲从状态,告诉我们辛亥革命并没有使农村有什么变动,那里依旧沉滞落后,似一潭死水。《明天》中单四嫂子最集中的性格就是“痴”,死守妇道、迷信权威、反应迟缓都表现了她的“痴”。这个“痴”不是情痴,而是对强大生活洪流无力抗争的一种近乎绝望的姿态。《阿Q正传》这部中篇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为背景,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农村的阶级矛盾,批判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和革命的不彻底性。作者对阿Q饱受欺凌与摧残的不幸遭遇寄寓深深的同情,对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赵太爷等反动势力则予以有力的鞭挞;并通过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进行鞭挞,表达了力图唤醒农民觉悟、促使他们起来革命的强烈愿望。现在它也是世界公认的名作。《头发的故事》围绕着女子剪发、男人剪辫子的头发问题组织故事,通过头发问题所引起的反复曲折的风波,鲁迅寄寓了自己对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痛恶,对软弱的不彻底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愤激。

《一件小事》通过一个知识分子和车夫在面对一个被撞倒的老妇人的不同态度,以第一人称的内心独白和心理描写,歌颂劳动人民正直无私、胸怀坦荡的高尚品质,同时尖锐地批判了旧知识分子的猥琐心理和自私的劣根性,具有强烈的忏悔意识。《鸭的喜剧》讲述的是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居住在北京时养蝌蚪儿的一段简单经历,它告诉我们一个简单道理:坚持下去!不要留下遗憾!《兔和猫》这篇小说则带有寓言的色彩,作者以小动物兔和猫为描写对象,抒发了自己的爱憎之情。作者同情新生弱小的兔子,憎恶大黑猫的凶恶,并由此喻示社会现象,从而更加反衬出代表黑暗势力的大黑猫的凶残和作者对它的憎恶之情。

《呐喊》中的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作者要为新文化运动助阵振威,集子中的作品明显地保留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喊的特色。

三、总评

1. 主题思想

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反映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作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严肃地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突出了鲁迅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同情与理解以及对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农民问题的极大关注,深刻地揭示了农民希图革命的愿望与他们愚昧、麻木、不觉悟的根本矛盾,阐明了中国必须进行一场广泛、彻底的思想革命的深刻主题。在谈到书名时,鲁迅说:“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可见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阅读后能够清醒过来,激励他们早日重振我中华雄威。

2. 人物形象

狂 人

狂人是一个貌似疯子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有着种种疯子的病症:(1)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2)混乱的逻辑。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荒谬的三段论。(3)虚幻的幻觉。狂人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如“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但通过象征和暗示,我们可发现,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其实狂人形象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重性:狂人的“狂”,一方面是由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某些特征,更重要的一方面却是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并且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只是他说出了当时人们不敢说或是还没有说出的骇人听闻的话。这个形象倾注了鲁迅对我们民族的极度忧愤的感情。

3. 艺术特色

《呐喊》吸收和借鉴了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因此,作品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令人耳目一新。具体地说,以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为主要特色,但也有以抒情手法为主的作品;主要以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刻画性格,但也不乏对人物心理、幻想、错觉、潜意识进行描写的作品;基本上是悲剧,但在悲剧中常融进幽默夸张的喜剧因素,并以讽刺手法为主的喜剧作品;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为主,但是也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成分。语言以口语为基础,吸收有生命的古代语言,具有简练、生动的特点。

举例如下:《狂人日记》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等病态特征,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将两种手法结合得天衣无缝;《孔乙己》以侧面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语言也极精练简洁,孔乙己那句自欺欺人的“窃书不能算偷”,将旧时代知识分子自命清高又迂腐不堪的形象表露无余;《药》用“华”“夏”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姓氏作为流血者和吃血者的代称,用坟上的花圈暗示夏瑜的同志仍在坚持斗争,全篇采用双线结构;《端午节》则采用轻松、幽默的讽刺笔调,让主人公自己作小丑表演来使读者发笑、沉思;《鸭的喜剧》的修辞手法用得十分精辟;《头发的故事》通过人物独白来叙事抒情,以辫子这种社会意象来叙事,通过虚构的“假”,达到艺术上的“真”。

四、重要篇章

原文:

狂人日记

晚上总是睡不着。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过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最奇怪的是昨天街上的那个女人,打他儿子,嘴里说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他眼睛却看着我。我出了一惊,遮掩不住;那青面獠牙的一伙人,便都哄笑起来。陈老五赶上前,硬把我拖回家中了。

拖我回家,家里的人都装作不认识我;他们的脸色,也全同别人一样。进了书房,便反扣上门,宛然是关了一只鸡鸭。这一件事,越教我猜不出底细。

前几天,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对我大哥说,他们村里的一个大恶人,给大家打死了;几个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来,用油煎炒了吃,可以壮壮胆子。我插了一句嘴,佃户和大哥便都看我几眼。今天才晓得他们的眼光,全同外面的那伙人一模一样。

想起来,我从顶上直冷到脚跟。

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

你看那女人“咬你几口”的话,和一伙青面獠牙人的笑,和前天佃户的话,明明是暗号。我看出他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

照我自己想,虽然不是恶人,自从踹了古家的簿子,可就难说了。他们似乎别有心思,我全猜不出。况且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我还记得大哥教我做论,无论怎样好人,翻他几句,他便打上几个圈;原谅坏人几句,他便说“翻天妙手,与众不同”。我那里猜得到他们的心思,究竟怎样;况且是要吃的时候。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书上写着这许多字,佃户说了这许多话,却都笑吟吟的睁着怪眼看我。

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

早上,我静坐了一会儿。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他兜肚连肠的吐出。

我说“老五,对大哥说,我闷得慌,想到园里走走。”老五不答应,走了;停一会,可就来开了门。

我也不动,研究他们如何摆布我;知道他们一定不肯放松。果然!我大哥引了一个老头子,慢慢走来;他满眼凶光,怕我看出,只是低头向着地,从眼镜横边暗暗看我。大哥说:“今天你仿佛很好。”我说“是的。”大哥说,“今天请何先生来,给你诊一诊。”我说“可以!”其实我岂不知道这老头子是刽子手扮的!无非借了看脉这名目,揣一揣肥瘠:因这功劳,也分一片肉吃。我也不怕;虽然不吃人,胆子却比他们还壮。伸出两个拳头,看他如何下手。老头子坐着,闭了眼睛,摸了好一会,呆了好一会;便张开他鬼眼睛说,“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几天,就好了。”

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养肥了,他们是自然可以多吃;我有什么好处,怎么会“好了”?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接下手,真要令我笑死。我忍不住,便放声大笑起来,十分快活。自己晓得这笑声里面,有的是义勇和正气。老头子和大哥,都失了色,被我这勇气正气镇压住了。

但是我有勇气,他们便越想吃我,沾光一点这勇气。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现,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吃人的是我哥哥!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赏析:

狂人看他周围的人“有给知县打过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可说是苦大仇深,但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狂人为此感到不解和愤怒,接着狂人又说礼教就是吃人,仁义道德是礼教虚伪的面具,这就是鲁迅对封建道德的定义,也是这篇作品最辉煌的成就。从这意义上说,《狂人日记》已超出了文学的领域,具有启蒙主义的思想特征,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五、阅读检测

1. 下列关于《呐喊》中有关文章的表述,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鲁迅的《狂人日记》不但从题目上,而且从整体形式上都借鉴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鲁迅在借鉴时,在思想内容方面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礼教,很好地表现了本民族的生活和意识,在艺术手法方面,并没有完全抛弃本国的小说传统,很好地运用白描手法,极简明地通过语言和行为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B.《一件小事》是《呐喊》中最短的一篇,它的开头和结尾都用对比的方式写着“所谓国家大事”“文治武功”,这其实暗指军阀混战时期那些你争我夺的丑恶行为,比如袁世凯、张勋复辟等,用的是反语手法,这样一方面结合自我批评歌颂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另一方面仍然表达了鲁迅对旧社会充满黑暗势力的现实不满。

C.阿Q性格的某些特征是中国一般封建农村里普通农民所共有的,既瞧不起城里人,又瞧不起乡下人;从自尊自大到自轻自贱,又从自轻自贱到自尊自大,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样典型环境里典型的性格。“精神胜利法”是鲁迅按照自己艺术创造上的习惯——“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遵循主体的需要概括出来的。

D.《药》的末尾以坟头比喻阔人祝寿的馒头,暗示意味就更加深远令人警醒了。小说全篇笼罩着浓重阴冷的气氛,没有一丝亮色,这是作者为突出人物和主题而成功营造出来的,使吃人血馒头的故事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

E.《鸭的喜剧》中鲁迅把北京比喻成“沙漠”,从中表现出北京的安静、干燥等特点,小鸭形象鲁迅虽然只不过用了一、两句话,但十分形象、生动地体现出小鸭可爱的样子。

2. 试比较陈士成和孔乙己两个人物形象的不同,并谈谈他们的社会意义。

3. 请对《端午节》中的方玄绰这个人物形象从他的身份地位和文化角色两个角度作具体分析,并说说形成的原因。

上一篇:柳暗花明 第10期 下一篇:【失误作文】心底里的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