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宝银 纺机行业的四大机遇

时间:2022-08-10 11:39:28

凌宝银 纺机行业的四大机遇

1962年就进入纺机行业的凌宝银司长,有着40多年的从业经历,并亲自参与了纺机发展历程中的多次关键性事件。对于改革开放30年的巨变,他告诉我们一些重大的机遇是如何影响这个行业,促进这个行业不断发展的。

纺织机械是纺织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纺织机械行业经过体制、产品、技术、管理等方面变革,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有了纺机技术的不断进步,纺织工业的技术革新才能得以实现。纺机行业的技术创新道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历了自力更生、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一系列过程。而令凌司长印象深刻的是纺织机械工业的历次跨越式发展都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并成为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

凌宝银司长清晰地记得在20世纪60年代,纺机行业技术发展提得最响的口号就是“自力更生”。

中国天然纤维资源比较丰富,建国初期,国内纺织机械具有一定研发基础的就是棉纺成套设备,有着较为成熟的工艺,并为国内自主研发。但是当粮棉争地的矛盾出现后,受原料紧缺限制,大力发展人造纤维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首先面临的就是支撑化纤行业发展的机械设备从何而来?

也许,我们仍记得当年尼龙丝袜的流行,女人们都希望拥有这种高弹力、结实,透明轻盈耐穿的时尚精品。而尼龙不仅仅用在丝袜上,降落伞布、军用帐篷、飞机轮胎帘子布、军服等军工产品都需要尼龙发挥重要作用,它的应用价值和空间都十分巨大。我国也逐渐开始重视人造纤维的发展。

第一次机遇

20世纪70年代,中央决定建设上海金山化纤厂、辽阳、天津大港、重庆维尼纶厂四大石油化工和化纤抽丝项目,也就是当时的四大化纤项目,这对整个纺织机械行业的发展来说是第一个重大发展机遇。在建设“四大化纤”项目时,纺织机械工业得到支持,实现了维纶、涤纶、腈纶和锦纶设备的自主化生产。

在没有技术和经验的条件下,生产化纤的机械设备和工艺完全靠我们的技术人员自行研发,60年代起,中国纺机集团自行研制开发了第一批生产粘胶纤维的(包括短纤维和长丝)成套设备,装备了年产300kt生产能力的一批工厂,开创了化纤设备国产化的先河。

而另一个重要的研发途径就是引进进口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凌司长还清晰记得1975年他为辽阳化纤厂的建设引进了2台生产锦纶帘子布的设备,第一次来到法国。对于凌司长来说,他们的这趟法国行根本无暇体会浪漫之都的优雅,为了能够根据引进的设备自行研制出更多的设备,他们在生产企业一呆就是40多天,对设备图纸进行单位转化,直至把整个设备图纸全部吃透能够拿着图纸回国制造。就是根据这份转化后的设备图纸,辽阳化纤厂根据2台引进的设备,又制造了8台国产设备,国内锦纶设备大多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这也成为引进设备国产化生产的重要途径。

后来,在建设四大化纤厂的经验下,仪征化纤厂落成,同样,两个车间的16条生产线,只有2条是从日本东洋纺织进口的,剩下的都是通过消化吸收进口设备的技术,自行改造,装备完成,当然有些关键零件仍然需要进口,80年代初,引进技术,自行改造为大型化纤设备的制造打下了基础。化纤机械的制造水平提高促进了化纤工业发展,奠定了合成纤维装备的基础,促就了后10年化纤行业的大力发展。目前我国化纤设备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大部分是用国产设备武装,而价格才是进口设备的一半。

第二次机遇

80年代初,纺织工业出口增快,随着开放程度的增大,我们越来越发现国产设备的质量与国际上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于是直接引进技术促进质量改进。

凌司长说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央提出‘引进技术3000项’的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先后从国外引进技术或与国外合作生产的共有51项先进技术,不少纺织机械企业相应的进行了技术改造,使纺织机械工业的产品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引进技术3000项的同时,中央提出要实施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一条龙”,纺织机械就是全国12条龙里的一条,纺织机械工业承担了转杯纺纱机和剑杆织机一条龙项目。分别从意大利引进TP5系列剑杆织机,从捷克引进BD200SN型转杯纺纱机的设计、制造技术,同时对原中国纺织机械厂和经纬纺织机械厂进行了技术改造,为这两个设备的批量生产打下基础,也为后来的技术开发铺平了道路。

全国各地差异很大,加上纺机产品门类品种繁多,技术如何引进落实?产品如何发展,都需要遵循一个整体的统筹策划。因此,各项技术的引进和设备生产都按照不同的优势特色安排在了不同的企业。后来,一些企业形成了在某一种产品上的特定生产优势。如黄石纺机厂从荷兰斯多克引进圆网印花机实现设备的生产,郑州纺机厂则引进平网印花机设备。而常德纺机厂从德国卡尔玛雅引进经编机,目前,该厂成为国内经编设备最好最大的生产企业。在地域上也有所侧重,如福建省针织机械的发展就很具特色。在51项引进纺机设备中,还包括气流纺、剑杆织机、喷气织机等等,这些引进设备带来的技术对国内纺织品织造,后期加工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次机遇

20世纪90年代初,中央明确指出“国产化光靠自己消化吸收、攻关开发速度太慢,必须引进技术,经贸结合。”为了贯彻落实这个方针,国家给予纺机工业特惠支持,启动了两机专项,包括了四大机型,包括了主机和为主机配套的专用基础件。项目分解为21个子项,由20个企业承担,也为企业的后来技术发展奠定基础。

在金融政策方面,国家拨外汇1.56亿美元和14.86亿人民币贴息贷款的支持,分别从6个国家17家外商引进了192项先进设计、制造技术,而且对20个纺机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先后增加了2322台、套加工中心和数控机床,大大提高了纺织机械的制造技术水平。“在每个机遇面前,企业都抓住了机会。”凌司长不禁感叹。

1992年,纺织部提出四个重中之重,就是针对纺纱设备的引进和改进,包括清梳联、自动落筒机、精梳机、无梭织机,这也是八五期间发展的技术重点。后来从德国特吕茨勒引进的清梳联在郑纺机生产,自动落筒引进赐来福,在上海二纺机和青岛纺机生产,去年,青岛纺机厂清梳联产量到达850台;上海纺机总厂引进意大利马佐里的精梳机,丰田的无梭织机分布在咸阳和上海总机。这也奠定了各地纺机厂的技术力量和基础。

1992年的国家批准了两机专项,自动落筒机和无梭织机的技术引进,就是围绕四个重申之重进行一条龙引进、改造。引进了国际一流技术,并将引进和改造相结合,定位一个产品一个企业生产、配套。凌司长是专项

小组的成员,两个专项21个子项,投资16亿元,从方案的制定对规模、数量的控制,都是需要详细的筹划和技术论证,压力非常大,而他的高血压就是当时患上的。此次的投资改造将纺纱设备水平大幅提高,达到和国际水平接近。

1992年,中国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引进日本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喷气织机技术,合作生产JAT600A型喷气织机。近10年来,中国纺机生产的高档剑杆织机和高档喷气织机代表了中国无梭织机的制造水平。

1998年以前清梳联完全靠进口,全国207条线,国产拼凑的仅仅7条,现在国产设备占据的比例则达到了70%以上,而这个过程中,青岛纺机和郑州纺机厂都成为清梳联设备的中坚力量。随着两机项目的推动,2003年后,新型棉纺成套设备大量武装了行业,为棉纺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提供了基础。

第四次机遇

近两年,国家又制定了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计划,科技部将新一代纺机设备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十个重点攻关设备的产业化。在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新一代纺织设备专项”时,纺织机械工业有9个课题。特别是在2006年,纺织机械工业又列为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点项目之一,有了新型纺织机械重大技术装备专项中的10个课题。

通过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现自主创新。纺织机械行业已经研发了上千种新产品,许多企业拥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有了自己的专有技术,实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

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40多年过去了,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纺机装备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纺织机械是纺织工业的物质基础,也是纺织工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支撑,纺织工业拉动了纺机事业的发展,纺机技术的提高也将推动纺织工业的发展。传统的纺纱设备是劳动密集型,棉纺万锭用工过去300多人,目前只要百人左右。

过去我国的无梭织机全靠进口,实现自主化生产以后,目前高中低档无梭织机可以年产几万台。过去年产6万吨的聚酯装置,从工艺到设备全靠进口,现在年产20万吨的装置全部实现自主化生产,同规模价格只相当于进口价格的三分之一左右。涤纶短丝抽丝设备,过去一条线年产几百吨、4000吨,现在一条线年产6万吨。过去粘胶短纤维一条线年产3400吨,现在一条线年产45000吨,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现在是要以“自主创新”为重点。

回顾过去,在采访结束之际,凌司长对记者说到:“前面三个机遇我都亲自经历并参与,当纺织机械工业迎来第四个机遇的时候,应该是年轻人冲锋上阵的时候了。”

上一篇:郑植艺 改革开放促化纤业发展 下一篇:袁仄 摸着石头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