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滨 在岁月中翩翩起舞

时间:2022-08-31 01:20:59

“针织从最初单纯的服装用品,已经逐渐在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中国针织协会理事长杨世滨说。针织行业迅猛发展,是纺织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而其产品T恤、内衣、袜子等也多姿多彩地装饰着我们的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在五光十色针织品漫天飞舞的今天,有谁还能记得当初“老三衫”、“前进袜”等诸多历史名词,而这一路程我们走了30年,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理事长杨世滨,请他给我们讲述这背后的故事。

不断前行的针织业

改革开放初~90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之前,针织行业是一个很小的、作坊式的行业,跟其他纺织行业相比,相对来讲是比较落后的,当时的针织行业主要生产设备是台车和棉毛车,国内几乎所有的内衣都是靠这两个机器制造出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针织行业从这一起点起步,当时的窘境可想而知。”杨世滨感慨地说道。

从建国到20世纪80年代,针织行业的产品基本以“老三衫”为主――汗衫背心、棉毛衫裤、绒衣绒裤。只满足于人们最基本的保暖、遮衣蔽体的需求,且所有厂家几乎全部只生产这三种。“针织品是以艺术品的形式进入中国的,由于当时的经济体制的制约,经济水平的低下,在人们基本生活不能保证的情况下,追求艺术是不可能的,大家穿的统统一样,而现在人们怕‘撞杉’,当时我们的工艺质量很差,连小小的袜子缩水都解决不了,穿着穿着就往前缩了,我们戏称为‘前进袜’。”杨世滨说。

对于商品极度短缺、完全不够供应的当时,最主要还是满足内需市场,出口极少。杨世滨给了这样一句总结:“我们生产什么,市场就百分之百接受什么。”

90年代中期~2005年左右

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一个显著性标志,以前的针织行业叫做针复制行业,自此针复制行业一分为二,分化为针织和复制行业,复制行业即以后的家纺行业。

复制行业分开之后,出现一个加速发展,2001年针织面料出口更是首次超过进口。在针织产品开发上有很大突破,T恤衫、保暖内衣等开始出现。品种、花型、款式、功能性都有了很大提高。以保暖内衣为例,我国保暖内衣行业从1997年开始萌芽,1998年进入市场化运作,“保暖内衣”以其既薄又暖的显著优点而逐渐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一时间,“保暖内衣”成了人们谈论冬季保暖话题时所必定涉及的一个名词,其流行面之广,连一些业内人士也深感意外。之后几年保暖内衣又频频打出“概念牌”,从最基本的功能――保暖,到高科暖卡,再到现在的纤体保暖,这一步步的历程也是针织行业品种、功能性逐渐提高的一个缩影。

在这期间的1998年~2000年,纺织行业进行了3年的压力重组行业改造,压掉1000万设备落后棉纺锭,国有企业从竞争性行业退出,国有资本由原来的7%~80%退到现在的不足5%,虽然经历了一次“阵痛”,但针织行业实现了由原来的数量增长到效益增长的转变,整个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006年至今

进入2006年后,中国针织行业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2006年针织服装的出口超过梭织服装100亿人民币,而在此前梭织服装的出口一直力压针织服装,这一数字到2007增加到1000亿人民币,针织出现了加速发展的态势,2007年的提速不仅仅体现在数量的增长,附加价值的提高更是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杨世滨把它形容为“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期间,针织行业出现了几个比较大的成就,第一个成就是在市场的消费需求中,大量的民族品牌、内销品牌、自主品牌出现,品牌意识的不断加强,如七匹狼、恒源祥等。其次是目前我国针织行业几乎可以为全世界任何知名的品牌做贴牌加工。第三个成就是很多OEM外销企业上升到可以做ODM,并初步建立了标准体系、市场体系、设计体系和人才体系四大体系,目前我国虽然仍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但说明我们的加工水平已经跻身世界一流。“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增强品牌意识也是我们今后的长期努力的方向。”杨世滨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追求舒适、休闲、艺术感、个性化,而针织产品完全符合这些条件。劳动生产率继续加速提升,品牌意识的不断加强,也使得针织得到空前的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1~11月针织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835.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83%;实现销售收入2727.13亿元,增长22.56%。2007年针织服装产量为107.03亿件,同比增长15.47%。针织行业投资热度不减,2007年规模以上针织行业实际完成投资232.03亿元,同比增长38.34%,高于纺织行业18.96个百分点。

从棉毛车到机电一体化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机器设备相当落后,主要生产设备就是台车和棉毛车,国内几乎所有的内衣都是靠这两个机器制造出的。”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前理事长王智回忆说道,“到80年代,上海才出现了较之前比较先进仿造机器,产量开始提高,由之前的50公斤达到了150~200公斤,大运机在沿海地区开始逐渐替换落后机器。”“从改革开放到今天,这是一个漫长而逐渐提高的过程”王智补充说。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针织机械发展迅速。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高级工程师徐妙祥向记者介绍。总体上来讲,现已基本上形成了圆纬机、经编机、横机、袜机和钩编机等五大类针织机械产品系列,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化和网络化技术在我国各类针织机械产品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一些产品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技术水平。但我国针织机械的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尤其是在一些高端产品上。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提升机电一体化水平,进行电脑控制技术的提高和优化,如电脑控制系统和制版系统尤为需要突破。

“机电一体化、电子、计算机、信息等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针织机械中,我国针织机械也正在朝这方面发展。从针织机械制造加工上看,‘专机’和精密加工机床的扩大应用势在必行。”徐妙祥说。

翩翩起舞的今天

针织产品已经从传统的“老三衫”为主,发展成为各种内衣、外衣及服饰等产品全面开发的局面,,市场不断涌现出各种舒适性好,款式新颖,色彩丰富,风格各异的针织衫裤、T恤衫及休闲装;各种保暖内衣、保健抗菌内衣、美体束身内衣;各种仿真丝、仿毛、仿麻、仿皮、改性天然纤维针织品和各种防皱、抗污、阻燃等功能性产品以及高档绒类、毛圈、提花系列产品不断推向市场;针织产品休闲化、个性化、高档化、品牌化趋势日益明显,全行业已进人品种开发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时期。“现在针织产品已经由最单纯的衣服向功能化、时尚化发展,标志就是内衣外衣化,这也是今后5~10年的一个重要趋势。”杨世滨说。

针织传统产品在近几年得到不断升级,针织原料多元化,面料高档化,设计时尚化,品种多样化,幅宽、平方米重量、织物密度等规格丰富;织物的功能性增加,如抗菌、保健、保温、保湿等。针织面料的进步,将为服装、装饰等领域提供优质原料和辅料。

杨世滨继续介绍到,未来几年,针织产品将进一步向高档装饰面料、高级成衣、高新技术材料等领域迅速拓展。特别是针织产业用产品产量使用量增长幅度较大,将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交通、水利、建筑、能源、农业,医疗等领域。欧美等发达国家针织产业用产品销售额在针织品比重达到30%以上,我国应用潜力较大。

“由于各种原因,今年我们可能会像上次的行业重组改造面临一次‘阵痛’,甚至‘疼痛’,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又将是一个我们飞跃的机遇,今后我们要结合新型材料和高技术纤维来达到针织产品的各种用途,针织要进行产业链的结合进行集成创新。”杨世滨对今后的发展重点作出了总结,并对此充满信心。

上一篇:朱民儒 更期待下一个30年 下一篇:郑植艺 改革开放促化纤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