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浅议

时间:2022-08-10 10:55:00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浅议

随着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大大加强,很多大学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公共艺术课程普遍存在着不被重视、缺乏设计、杂乱无章、质量不高等现象。其原因主要是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作用及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

要了解公共艺术教育首先需要知道公共艺术的含义。公共艺术的中文名称直接译自英文的Public Art,由于它强调公众的参与,所以有时也被译为公众艺术。公共艺术有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公共空间,一个是公众参与。前者要求公共艺术必须设置在公共空间之中,后者要求公共艺术必须服务于大众,公众参与是公共艺术最为核心的条件。公共艺术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在校师生,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给出的定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目标是: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公共艺术教育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我国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是在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事实已经证明,仅仅具备专业技能的大学生,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生成才除了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

公共艺术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艺术是心灵的体操”许多不健康的心理可以在艺术的感染、熏陶下得到矫正。因为艺术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控能力,使他们保持饱满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心理医疗的实践也证明,艺术对于治疗某些心理性疾病如精神分裂、抑郁等有特殊疗效。通过一定的艺术教育,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一种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

另外,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可以提供足够的空间来给学生发挥想象力。通过各种艺术媒介,使全体学生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达到一种美的境界。而感受和领悟的过程也是学生主体发挥想象力的过程。一种平等、开放、自由的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一起交流,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感情,保持他们的思维的流动性、尊重其独立性和变通性。艺术本身就是人创造的产物,艺术美的魅力就在于能扩展人的心理空间,大大激活人的创造性心理活动,表现为创造的行动。由于艺术教育内容是非标准化的,没有明确的对错之分,没有条条框框的局限,越是与众不同的、奇思异想的,越富有创造性。

因此,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在普及艺术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创新思维,发掘大学生的创造性潜能;陶冶情操,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要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质量,在加强对公共艺术教育目的和作用认识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明确公共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应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借鉴美国、西欧等国家的公共艺术教育先进理念,把公共艺术规定为国家高等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把音乐和美术这两大类公共艺术鉴赏课设置为跨专业必修课。

其次,选择合适的内容。为了体现艺术课程特色,增强艺术课程的生命和吸引力,要求教师不断丰富、更新课程内容,选取适当的教材用于教学。教学过程中要勇于实践不同形式的授课方式。教学内容的选取不仅要满足艺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艺术课程的内容要直观、生动,富于美感,这样可以使课程具备独特的魅力,其目的是要启发大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思考。公共艺术课不是艺术知识概论或技能培训,介绍一大堆名词、术语,让学生只是学会哗众取宠、夸夸其谈的常识。更不能将公共艺术课办成休闲课,尽讲授缺乏文化内涵和审美情感的内容,把课程沦落成看电影或听音乐。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分析艺术品的创作特点,艺术家的思维特征,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另外,要安排具有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加互动、讨论和一定规模的艺术实践活动,比如:可以组织非专业同学的艺术研讨会。非艺术专业的同学更容易摆脱艺术领域现有的理论的束缚,研讨过程中会有一些大胆的、新颖的观点出现,对公共艺术的发展大有裨益。艺术的教学之中,要注重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尤其是和自然科学。科学和艺术的相同、相通之处,不同之点,非常受大学生的欢迎。同样,在很多艺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们都需要旁征博引,讲作品的结构、作品的美,艺术作品的时代背景,艺术创作的思维特征,科学与艺术的区别与联系等等。作品的选取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背景,要充分了解什么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所以既要有传统的、经典的作品,又要有现代的流行的优秀作品。通过不断地努力,真正做到了寓艺术于美,寓素质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

另外,要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制度。目前我国倡导素质教育包括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其中非专业素质是指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道德情操等因素。公共艺术教育正是针对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建设而被提出的。但是公共艺术教育的成果并不适合用传统的考试方法来评价。专业的东西大多是属于科学的范畴,是建立在成熟理论的基础之上,用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可重复性,又可建立明确的标准,因此可以用考试的方式来判断学生的专业水平。非专业素质人文的因素更强,属于精神和道德的范畴。公共艺术教育属于人文教育,不能用死板的标准来衡量教育的结果,因此,不可能通过简单的试卷考试来评判学生的优劣。

公共艺术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艺术技能,如:绘画、唱歌、舞蹈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的双手、形体以及大脑变得协调、灵活;同时一些创作性的课程如诗歌创作、小品创作、戏剧创作、绘画创作来充分让学生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成立艺术社团组织,举办大型文艺演出、歌咏比赛、书法比赛、大学生艺术节,来提高学生对美的创造力和艺术的鉴赏力,并让他们从审美的愉悦和感情的共鸣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更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通过将艺术活动推广到社会,深入生活,将生活实践与艺术实践相结合,让艺术回归生活,使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大舞台中体味艺术、体味生活,激发灵感,思维开阔,更利于身心健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要对公共艺术教育做出准确的评价,就一定要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来自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比如: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艺术理论的掌握程度;根据举办艺术活动水平来评判参与者艺术修养的层次;举办不同规模的艺术研讨会,让与会学生来鉴赏和评价艺术作品,反映出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高低。这样课程评价的重点就转移到教学过程中来,兼顾了学生在不同层面的表现使得评价结果尽可能客观。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音乐系)

上一篇:七孔探针风电资源调查和风场特性研究的一种新... 下一篇:地方本科院校品牌建设的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