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示弱策略 引领智慧成长

时间:2022-08-10 09:01:34

巧用示弱策略 引领智慧成长

示弱,就是降低姿态,在他人面前谦虚谨慎。示弱既是一种人生态度、独特的行为方式,又是一种生存智慧、安全之道。其实,它还是一种教育智慧。在教学中,教师适时示弱可以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运用示弱策略,引领学生智慧成长呢?

一、为何要“示弱”?

1. 教师示弱可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常说:“强将手下无弱兵。”“虎父无犬子。”但生活中却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许多事业成功的人士能克服工作和事业中的种种困难,能管理一个公司或一个部门各种各样的人,却管不好自己的子女,常为儿女的无能或不争气而忧虑。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自信心是最脆弱的,在他成长的初始阶段,尤其需要精心的呵护和培植。如果他的面前一直耸立着一位高大的、强壮的、时时使他显得弱小且无能的“虎父”,那么,他的自信心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丧失,他的能力会因不愿尝试失败、不愿显示无能而降低。

教学中,教师的示弱不是为了保护自己,而是为了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是家长的事情;成长也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是家长的事情。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相信孩子自己是可以的,同时要舍得放手,舍得孩子摔跤。经过磨砺之后,我们的孩子就会变得更加强大,坚不可摧,而不是弱不禁风的温室里的花朵。

2.教师教学中不善于示弱,学生的依赖心理严重

我教了两轮的小学数学。第一轮教学,我不敢放手,一直到五年级都还是自己读题目;第二轮教学,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各种练习。在第一轮教学中,一二年级学生的成绩很好,作业质量也很高,但是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错误很多,而且常出现极其低级的错误,如题目抄错的、有两个问题却只解答一个问题的、书写格式错误的……在第二轮教学中,一二年级学生的作业质量很差,涂改现象很严重,但是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书写质量以及做题目的思路都很好,大部分学生养成了很好的审题习惯。对比之下,我得出结论:教师一味地扶着学生走,不是一件好事,会束缚学生的发展。后来,我就改变策略,开始“装傻”、示弱。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出示算式1/6+1/3+1/8,学生一下子就把结果给算出来了。我故意装作疑惑不解的样子问:“你们怎么算得这么快呢?有什么窍门吗?”话音刚落,许多小手就举了起来,纷纷向我这个“一头雾水”的老师解释说:“分母6 和3 成倍数关系,所以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6,不需要再用一一列举和短除法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了。”多好的解释啊!其实,找最小公倍数作为分母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没想到我的示弱——故意装作疑惑不解的样子,却给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给了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给了学生一个树立自信心的契机,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二、“示弱”有什么好处?

1.教师示弱,可以把更多的探索机会让给学生

古语云:“巧妈妈,拙闺女;拙妈妈,巧闺女。”意思是说做妈妈的手太巧了,往往会对孩子的要求标准高,所以在孩子动手做事情的时候指手画脚、横挑眉毛竖挑眼,更有甚者干脆自己代替孩子动手了,这样就使孩子渐渐地对自己的动手能力失去信心,最终形成不良的心理倾向;反之,妈妈“笨拙”,她的闺女就会得到很多的锻炼,掌握更多的本领。

案例:素数和质数

师:素数都是奇数,对吗?

生(大部分都盲目地说):对!

师:哦!(稍微停顿片刻)那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1:3是素数,也是奇数。

生2:还有5呢!

生3:7、11、13……

师:哦,看来素数真的都是奇数呀!(语速加快)好,下一道题目。(环视四周,看见有个别学生在窃窃私语)你们有什么事情吗?

生4:老师,素数里也有不是奇数的……

师(快速打断学生的发言):同学们,他说得对吗?

生5:不对!

生6:对!

师:对还是不对,老师也拿捏不准,怎么办呢?

生7:举个例子说明素数有偶数的。

师:好吧,大家想一想,有吗?(学生都低头沉思)

……

这里,教师故意示弱,始终不把正确答案出示给学生,不仅如此,还打断个别学生的发言,把思考的机会留给了全班学生。我认为这里教师处理得很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2.教师示弱,可以让学生消除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

小学数学中有一些内容确实不容易理解,学生出现错误是正常的。比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小数乘除法中数小数的位数等,都是很容易出错的地方。学生发现自己错了,心里已经很难过了,如果教师再去指责他们,他们心里会不惧怕数学学习吗?这时,教师要做的就是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我想,我们教师在小时候学习这个内容时不也是会出错吗?当时,我们教师需要的不是老师的指责,而是老师的宽容。所以,当学生出现类似的错误时,我不会去指责他们,而是比平时更加和蔼可亲。我会调侃地说:“没有关系,老师小时候也会犯你们这样的错误呢!犯错误是正常的,不犯错误才不正常呢!你看看,爱迪生犯了多少次错误才找到钨丝的?”正是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下,学生才敢于出错,才可以坦然面对自己的错误,才不会产生惧怕学习数学的心理,才会喜欢数学学习。尽管这样,在学生出现错误之后,我也不是无原则地纵容他们,而是送给学生四句话——“聪明的人能发现自己的错误”“聪明的人会改正自己的错误”“聪明的人不重复自己的错误”“聪明的人不犯别人的错误”。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又给学生潜意识地提出了新的学习要求,指引学生正视自己的缺点。

3.教师示弱,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世上无完人,教师自身也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我们不需要也不应该掩饰自己的缺点,应在学生面前展示一个全面真实的自我,让学生感觉老师也是凡人,是可以接近的,这样学生才敢于把心里的话说给老师听。如我就是个很粗心的老师,在做计算题目时,经常会出现错误,但是这个丝毫不会降低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我总是告诉学生:“老师也是很粗心的哦,特别是计算的时候,所以对答案时你们一定要好好监督我,可不要犯老师的错误啊!” 这样一来,学生倾听的时候就更加认真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答案,而是和老师一起再次计算了。这时,教师就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而是和学生一起参与数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如何“示弱”?

1.敢于示弱,展示真我风采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韩愈在《师说》中十分精辟地阐述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里阐述了从师学习的原则:不分地位高低,不分年龄大小,谁懂得道理就向谁学习。“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里阐述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原则及理由: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达,因为获得道理有先有后,从事的专业各有各的不同。

在这个信息化的世界里,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有很多知识信息学生有可能在老师教学之前就获得了,甚至学生知道的而老师不知道已是很正常的现象。况且,“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教师也不例外。我们要勇敢面对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在学生面前展示真实的自我,这样和学生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学生就会更加信服我们,被我们的真诚所打动。例如,数列“1、4、9、16、25、36、49、( )”,学习过平方的我们一眼就看出来是8的平方,而二年级学生发现的则是另外的规律:它们之间依次递增3、5、7、9、11、13。当学生出现这样的答案时,教师首先要发自内心的称赞学生,同时不要忘记说:“你的方法很好,老师怎么没有想到呢?”如果我们敢于放下教师的架子,从心底由衷地称赞学生,并不会因此而降低我们在学生心目中为人师表的形象,反而会让教师的魅力倍增,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真正理解孔子和韩愈的教育思想并努力践行,那么,还有什么心理障碍不敢坦然面对呢?

2.善于示弱,引导探究

教师在适当的时机降低身份,蹲下身来和学生一起学习,效果或许会比居高临下地教学生要好得多。

案例:因数和倍数

师:写出12的因数和倍数,各写4个。

生1:12的倍数有2、6、3、4,12的因数有12、24、36、48。

生2:不对,他把因数和倍数搞混淆了。

师:是啊,因数和倍数真的很容易混淆,老师小时候也和他一样弄混呢!那咱们一起来想个办法区分因数和倍数,好吗?

生3:因数就相当于乘数,看哪些数相乘得12 ,哪些数就是12的因数。

生4:倍数就是12乘几得到的数,如12就是12的1倍数、24就是12的2倍数、36就是12的3倍数……

多朴素、浅显的语言啊!虽然不是很严谨,但是学生自己的语言,他们学习起来会很容易理解和沟通,这比教师照搬书上规范的语言效果要好得多。

其实,我们还可以故意出错、故意示弱及故意发现不了自己的错误,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习氛围。例如:“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4千米,相遇时两车离中点36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教师故意列式为36÷(54-48),还装着很懂的样子告诉学生,引发学生对老师答案的怀疑,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对“相遇时两车离中点36千米”有更深刻的理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师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得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或利用其他巧妙的办法。教师要有熟练的技巧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适当“示弱”,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策略。

(责编 杜 华)

上一篇: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下一篇:仓中仓滑模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