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数学建模活动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时间:2022-08-10 08:24:22

参加数学建模活动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摘要]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是我国高等学校中规模最大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之一,参加数模竞赛活动能够从诸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可以推动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键词] 职业能力 数学建模竞赛 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既要为人的生存又要为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整合的状态。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要注重掌握技能、掌握知识,以获得合理的知能结构。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要注重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要注意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以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是我国高等学校中规模最大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之一。参加数模竞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与人合作共处的能力;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与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很大帮助,并且对推动教师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起到积极作用。

1 数学建模竞赛简介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举办的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学习数学和应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开拓知识面,培养创造精神合作意识,推动大学数学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目前,这一竞赛活动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中规模最大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之一。该活动不要求参赛者预先掌握深入的专门知识,只需学过普通高校的数学课程。竞赛题目一般来源于生产、生活、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等方面经过适当简化加工的实际问题,有较大的灵活性供参赛者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参赛者(三个学生组成一个队)应根据题目要求,在连续的72小时内完成一篇包括模型的假设、建立和求解,计算方法的设计和计算机实现,结果的分析和检验,模型的改进等方面的论文。竞赛评奖是以假设的合理性、建模的创造性、结果的正确性和文字表达的清晰程度为主要标准。

2 数学建模的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合作共处能力

虽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要产生“1+1+1>3”的化学反应并不容易。首先要树立团队意识。一个队三个人要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切勿自己只管自己的一部分(例如:数学好的只管建模,计算机好的只管编程,写作好的只管论文写作等)。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思考是不全面的,只有大家一起讨论才有可能把问题分析清楚。因此无论做任何板块,三个人要齐心才行,只靠一个人的力量,要在72小时之内完成一篇高水平的论文几乎是不可能的。其次要提高沟通能力。一个队的三名队员由于知识结构不同、性格各异,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可能有很大差异。如何进行良好的沟通以形成和谐的团队配合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很多好的思路或方法的诞生,正是由于队员之间思维有效碰撞而产生的“火花”。通过参加数学建模活动,很多同学成为了好朋友。他们认识到与人交流、向他人学习的重要性,提高了与人沟通的能力,知道了在团队中团结的力量。

3 数学建模的实践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及合理安排时间能力

专题训练模拟和正式比赛,一般安排在七、八、九三个月,并且是在封闭状态下进行,而此段时间正值夏季高温,这对学生的意志力和吃苦精神提出很大考验。专题训练和比赛的过程,打乱了学生平常的生活节奏,对体力和脑力的消耗极大。少数参赛队员在第二天下午或第三天有放弃的想法,但在老师和队友的鼓励下最终还是坚持下来完成了比赛,其中有些队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赛后总结时,谈到当初的经历,这些队员深有感触的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面对困难时如何坚持不懈,充分认识到有时“坚持就是胜利”。另外做任何事情,合理的安排时间非常重要,建模也是一样。建模事先要做好一个规划,建模一共分十个板块(摘要、问题提出、模型假设、问题分析、模型建立、模型求解、结果分析、模型的评价与推广、参考文献、附录)。每天要做完哪几个板块需事先确定好。这样才会游刃有余,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论文。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生活的节奏与高中有很大差别。对他们自主安排时间提出了较高要求。很多学生由于没有合理安排时间,随意性较大,社会活动与学习互相影响,导致无法按时完成任务。参加数学建模活动对于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和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4 数学建模的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数学建模论文属于科学性的文章,它有严格的书写格式规范。在专题训练和比赛中,要求学生独立地查找大量相关资料,阅读、消化并应用到具体题目中,掌握规律,制定解决方案。这些历练,对于学生是十分有益的。调查发现,参加过数模训练或比赛的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等论文写作时,明显要比没有参加过的学生容易完成。我们在每个专题培训和参赛后,还要求学生进行答辩。每个队推选一个队员进行五分钟左右陈述,接着回答所有队员的提问。这样的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参赛队员的这些能力在就业应聘时体现出了优势。

5 参与数学建模的指导可以推动数学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

行动导向的学习是教育学的一种新范式。所谓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咨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践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数学建模的进程与行动导向的学习方法过程是十分吻合的。基于这样一种教学观和数学建模的特点,在教学中一方面充分挖掘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从中精选一些案例,适时地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解决案例这一“行动”过程来培养自身的“行动”能力;另一方面介绍知识产生的背景,突出数学思想的来龙去脉,揭示数学概念的实际来源和应用。这样,恢复和畅通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血肉联系,并且使学生关注和致力于数学的种种应用,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得心应手的工具,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6 结束语

职业能力更多地表现为个体主动面对生活和积极应对生活的一种心理准备,一种获取显性生存本领的隐性心理条件。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这个角度上讲,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结果或许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培训和参赛,学生认识了新的朋友、增强了合作与协调能力、丰富了知识储备、锻炼了意志,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有利于一生发展的全方位的思维模式。数学建模的历练将成为学生一生的财富。应大力提倡将数学建模融入数学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建模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深化数学教学改革,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职业能力,从而为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的目标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第一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姜启源等,数学模型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家校结合的和谐性 下一篇:在高职高专院校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