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08-10 07:00:21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

摘 要 目的: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82例,随机分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治疗组42例)和盐酸贝那普利组(对照组40例)。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两组对象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对两组分别在治疗3个月、9个月及15个月后复查血压和颈动脉IMT。结果:两组间血压降低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在逆转颈动脉IMT方面优于盐酸贝那普利组(P<0.0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除具有良好的降血压作用,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逆转斑块的作用。

关键词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votic effect on elder hypertension patients with carotid atherosclerosis.Methods:82 cases of elder hypertension patients with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two groups,the group of comparison,42 cases in group of treatmemt,cured with levamlodipine Besylate,40 cases in group comparison,cured with Benazepril.The inter-media thickness(IMT) were assessed by Doppler ultrasonography.the changes of IMT and blood pressare were observed after 3 months,9 months and 15months after therapy.Results:Lowingdown of blood pressure were o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P>0.05).The IMT was reduced in treatment group and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s:Levamlodipine had good effect in antihypertensiue and decrease IMT.

Key WordsLevamlodipine;Besylate;Hypertension Carotid acherosclerosis

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高血压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老年人脑梗死的常见病因之一。积极控制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成为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2008年2月~2009年1月收治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抽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82例,分别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施慧达)及盐酸贝那普利(洛汀新)治疗。比较两者疗效,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82例,诊断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定的高血压诊断及分期标准[1],男62例(75.6%);女20例(24.4%),年龄62~78岁,平均70.1±5.8。病程5~20年,平均11.2年,其中单纯性高血压64例(78%),双期高血压18例(22%)。按照高血压分级分高血压Ⅰ级52例(63.4%),高血压Ⅱ级30例(36.4%)。本组患者均除外继发高血压及心力衰竭、肾衰竭、糖尿病。所有患者均未服用钙离子拮抗剂及ACEI类药物,均未服用他汀类降脂药。82例患者随机分两组,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以下简称左旋氨氯地平组,即治疗组)42例,男32例,女10例,年龄65~78岁,平均69.1±5.1岁,合并脑梗死32例,冠心病15例,高脂血症10例,吸烟史20例。盐酸贝那普利组(以下简称贝那普利组,即对照组)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龄63~78岁,平均70.2±5.1岁,合并脑梗死30例,冠心病16例,高脂血症11例,有吸烟史2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既往史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方法:①治疗方法:左旋氨氯地平组剂量2.5~5mg/日,贝那普利组(对照组)剂量10~20mg/日,两组均同时服用,拜阿司匹林0.1,1次/日,辛伐他汀20mg/日睡前1次/日。2周后血压未降至140/90mmHg以下者增加降压药剂量,治疗组增值至5mg/日,对照组增至20mg/日,疗程5个月。治疗期间避免应用其他对血压有影响的药物,合并冠心病、脑梗死者给予相应治疗。②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由同一名超声医师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别检测患者双侧颈总动脉(CCH)、颈动脉分叉部(BIF)、颈内动脉起始段(ICA)有无斑块,并测定个斑块的最长经和斑块厚度。斑块厚度定义为内膜-动脉腔界面至中外膜界面的距离。局部动脉粥样硬化区域IMT>1.2mm时,称之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记录双侧CCA、BIF、ICA的6处粥样硬化斑块最大IMT,取平均值,IMT不区分软硬斑块,亦不区分斑块长度。③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抽血前3天,禁高脂饮食,禁食12小时后抽取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肾功能、血钾、血糖。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sup>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S),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同组用药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

结 果

基线参数比较:血脂5项、空腹血糖、钾离子、BUN,肌酐检测结果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血压及血管超声参数比较,见表1。

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测定结果:左旋氨氯地平组及贝那普利组在治疗3、9、15个月后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与各自基线值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1)。以治疗后血压<140/90mmHg作为达标标准,脉压≤55mmHg作为达界标准,两组患者达标率,见表2。

治疗前后颈内动脉IMT的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15个月时与基线比较IMT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15个月时IMT的厚度差异有显著性,见表3。

血脂5项、空腹血糖、钾离子、BUN、肌酐于3、9、15个月复查,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随访:左旋氨氯地平组(治疗组)有2例踝部浮肿要求退出,1例失访,对照组发生咳嗽6例,2例发生在服药后1个月内,4例发生在服药3~12个月后,6例均未能坚持,退出研究。

讨 论

高血压病引起的大动脉病变既是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的结果,又是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和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学基础。因此探讨降压药物能很好地降压同时又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颈动脉IMT可以评价早期动脉硬化,研究证实,颈动脉IMT能很好地独立预测心脑血管病事件发生,随着颈动脉IMT增加,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发生率增加。高分辨超声能无创,重复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临床提供了评价药物疗效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应用高分辨超声评价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在降压同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苯磺左选氨氯地平组与盐酸贝那普利组均能有效降低血压,但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在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作用优于盐酸贝那普利组。从国际高血压的临床实验显示,CCB(拜新同)逆转IMT优于ACEI,CCB具有特殊的抗颈动脉硬化的效果[3]。亦有文献报道CCB能逆转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2]。ELSA试验提示CCB(乐息平)对颈动脉厚度的逆转低于β-受体拮抗剂,从而证实CCB具有抗颈动脉硬化效果。本研究观察到左旋氨氯地平降压效果明显,能有效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并延缓颈动脉IMT的进展,与上述国外研究结果相一致。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增大发生明显增多,脉压增大反应了动脉的内皮功能障碍,弹性减退,顺应性差,而脉压增大亦会增加动脉壁搏动负荷,是导致动脉损害的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3]。据文献报道,收缩压与脉压与IMT独立相关,是加速亚临床动脉硬化进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左旋氨氯地平组与盐酸贝那普利组比较能更好地降低收缩压及脉压。

因为动脉内钙离子的超负荷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CCB的治疗可改善这一现象,从而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文献报道,钙离子拮抗剂对新产生的和早期动脉硬化病变有一定阻止和延缓作用。本研究结果提示左旋氨氯地平组治疗15个月后,能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文献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在高血压治疗中,除了最大程度使血压达标外,还应注意药物对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影响,在降压基础上安全降压更有意义。因此,长期应用钙拮抗剂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压,而且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杂志,2005,13:41.

2 刘凯.拜新同对不同年龄但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影响.中国药物与临床,2002,5:328.

3 陈英,段小,张树峰,等.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30:199-200.

表1 两组基线时血压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参数比较(X±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达标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两组患者颈动脉IMT变化比较

注:与治疗组基线比较,*(P<0.05),对照组与基线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上一篇:扩张型心肌病27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肺心病合并冠心病36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