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巧放珠子

时间:2022-08-10 06:47:05

中班科学活动:巧放珠子

一、教材简介

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在每天的区域活动中,孩子总是兴致盎然、乐此不疲。“珠珠乐”游戏一直深受孩子的青睐,可是每次玩过以后,孩子都不能将珠子全部装进玻璃罐,总会有一些遗留在外面。孩子们在相互检查整理情况后都会告诉我这一发现。我通过观察后发现,孩子们在整理的时候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其实玻璃罐中还留有很多的空隙,于是我针对孩子们发现的问题专门设计了一个活动。科学活动“巧放珠子”就这样产生了,它来源于孩子的生活,这个问题是孩子熟悉的、乐意感知的、愿意解决的问题。

二、目标预设

(1)通过实验,探索巧放珠子的有效方法,体验探索的乐趣。

(2)学会记录,能用连贯的语言交流探索的方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

重点是能观察到珠子之间的空隙;难点是如何将大小珠子合理分布。

四、活动准备

(1)幼儿用:人手一份操作材料(空玻璃罐1个,分别装在篓子里的大小珠子各5个,记录纸一张,笔一支)。

(2)教师用:大记录纸一张,玻璃瓶1个(装有大小珠子各5个)。

(3)图片。

五、设计理念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科学探索活动“巧放珠子”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应运而生的。在本次活动中,活动的主题来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确实是孩子们自己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能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在探索的过程中,始终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体,让他们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懂得:当我们遇到问题时要多动脑筋,积极探索,寻求最简单、方便的解决问题方法。本活动始终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现,在生活中主动建构,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设计思路

本次活动中,我始终以培养幼儿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活动的中心,从一开始的图片直接抛出游戏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幼儿思考,接着提供操作材料,让孩子在一次次的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七、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引出问题

(1)看一看,这是你们平时玩的什么游戏?

(2)这两张图片中有什么不一样?幼儿通过观察,很快得出结论:游戏前珠子都装在玻璃罐中,游戏后有的珠子散落在桌子上。

(3)哪些小朋友在这个区域玩过?为什么会这样呢?

教师小结:有的小朋友说,玩过以后就装不进去了。哦,原来是这样,那么这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怎样就可以装进去呢?

2.实验操作,探索方法

(1)观察实验操作的材料:了解记录纸、笔,数一数大小珠子各几个。

(2)第一次实验操作。①教师提出要求:将大小珠子装进玻璃罐,数一数,能装多少个珠子,并把自己的实验结果记录下来。②幼儿实验操作,并在记录纸上记录珠子的数量。③比一比,谁装得多?教师将幼儿的实验结果记录在大纸上。④观察大记录纸上的数字,展开讨论:都是一样的玻璃罐,一样的珠子,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装得多,有的小朋友装得少呢?⑤幼儿讲述自己的实验过程。

教师小结:原来小朋友装珠子的顺序不一样,有的小朋友是先装小珠子,有的小朋友是先装大珠子,大小珠子是分开摆放的。

(3)第二次操作。出示教师的玻璃罐和刚才两个小朋友的实验结果,让小朋友仔细比较、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得出结论:大珠子之间有很多的空隙,这些空隙,可以放小珠子。

①老师是怎样装的呢?②有什么好办法,能够把珠子都装进玻璃罐吗?③幼儿再次操作。④交流实验过程。

第一次操作时,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操作的方法,而是让孩子大胆地去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体的交流又为孩子们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提供了帮助,并且很自然地引发下面环节的再次探索。在第二次实验时,教师也没有告诉孩子方法,而是让孩子观察、比较、验证,从而自己得出结论,使幼儿的探究活动不流于形式。

3.迁移运用、回归生活

(1)观察每个小朋友的小柜子,比一比谁的物品摆放最整洁,空间最大。

(2)延伸活动:我的地盘我做主。在幼儿园和家中,引导幼儿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

科学知识重在运用,我们应注重让幼儿置身于广阔的生活环境中去学习,这样,他们的眼界将更加开阔,他们对于科学知识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也将理解得更深。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练湖中心幼儿园)

上一篇:有效利用体育课中的短暂“混乱” 下一篇:发挥电子白板优势,让语文教学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