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真情献给老人

时间:2022-08-10 04:50:02

她把真情献给老人

时间回到25年前,1980年初冬的一个上午,忠县涂井乡望江村一组,一个特殊的社员大会。

会议主题只有一个:土地即将下放到户,队里的五保户张大秀、牟其武娘儿俩不再由集体供养,他们将分得相应的土地,并选一户为他们承担土地耕作和赡养义务。

张大秀的女儿已60多岁了,无力照顾盲人母亲和兄弟。组长牟一登希望能有人担起这个担子。

他的话刚落地,大家就议论纷纷:“两个都是瞎子,不能做事不说,照家防偷儿都不得行,是个包袱哦!”

讨论一直进行到下午?熏还是没人接招。

在漫长的几个小时里?熏有一个人的内心在激烈地斗争:“自己是村妇女干部,又是共产党员,如果不照顾他们,这娘儿俩怎么办?可公公是村支部书记,一天到晚在外忙碌不能回家干活,丈夫又在乡里的社办企业上班,最大的孩子才10来岁,自己一人要干8个人的农活,如果赡养两个盲人,能行吗?”她几次欲言又止,如坐针毡。

良久,组长牟一登问牟其武娘儿俩:“如果让你们来选,你们愿意跟着谁过?”

“我们只愿意跟着李淑娥。”牟其武娘儿俩脱口而出。听到自己的名字,正沉思着的李淑娥一个激灵。牟其武接着说:“她一直都在照顾我们,家里煮了好吃的东西也给我们送过来。逢年过节还要把我们接到她家里,给我们买衣服买鞋。”

钦佩的眼光纷纷转向她,李淑娥,这位众人信赖的妇女干部,也终于下定了最后的决心:“我一定好生照顾他们!”

一个新家就这样诞生了。

一次,张大秀生病不想吃饭。李淑娥担心拖坏了张大秀的身子,想帮忙喂她饭吃。但农活实在太多,抽不出时间。于是,李淑娥用大碗盛上一碗饭,使用同一双筷子,碗沿的一边喂给张大秀吃,自己则在碗沿的另一边扒上几口。

就这样你一口我一口吃得正香时,张大秀的女儿看见了这一幕,说:“你不怕脏吗?我们当子女的都觉得吃不下去……”

“张大妈就像我的亲娘,儿女还有嫌自己的娘不干净吗?”李淑娥的回答很平静。

1990年,在社办企业上班的老伴牟一高被涂井乡政府安排到敬老院当院长,月工资30元。

牟一高说什么也不愿去接这个麻烦活,李淑娥也担心,就跑到乡领导那里说情。

接待李淑娥的乡政府文书说:“叫老牟去干这个活儿,领导是有考虑的:这些老人不好照顾,而你们家个个都孝敬老人;工资低,没人愿意去,你们家的人又不计较这些;再说,你公公是老支书,你也是妇女干部,全家人的思想觉悟都高。”

一席话,说的就是两个字:信任。

李淑娥点了点头。

在李淑娥的劝说下,牟一高当起了这个月工资30元的敬老院院长,李淑娥则隔段时间便去给老人们洗衣服和被盖。

转眼间,12年时光悄悄流过。李淑娥和丈夫任劳任怨地维持着敬老院。

2002年9月,因为老伴年老体弱,伺候老人们经常力不从心,李淑娥索性放弃家中的农活,来到敬老院辅助老伴。

敬老院有3个盲人,李淑娥每顿把做好的饭菜端到他们手中,还把泡菜切成细末放到每个盲人碗里拌匀。她说:“如果不把咸菜拌匀,老人们眼睛不好,就会一口把咸菜吃下去,太咸太辣他们会受不了的。”

对生病的老人,李淑娥更是倍加关照、精心护理。

去年3月,陈正荣老人生病。李淑娥除了请来医生治疗,每顿饭都特意煮个鸡蛋,女儿买给自己的补品?熏她也送给了老人。老人觉得很过意不去:“敬老院没有多的钱,我再也不能这样吃了。”

“您的身体虚弱,需要好好补一补。”李淑娥安慰陈正荣老人,“这里就是你的家,我就是你们的女儿,不管哪个老人都是我的亲人,得了病我都一样照顾。”

“要不是李淑娥,我们坟上的草都不知道长了多高了。”退休职工牟其善说。1990年4月,他因为脑血栓导致半身瘫痪,妻子周达珍又摔成了重伤,几个孩子都不在身边。李淑娥义务为他们挑水、洗衣服,还上山扯草药给周达珍治伤。每天不是把饭菜端到牟其善夫妇床前,就是把夫妇俩背到自己家里吃饭。

感激她的人很多?熏但李淑娥甚至已经记不得到底帮助过多少人。因为只要哪家有困难,她都会鼎力相助:没有吃的,她送粮送肉;缺少穿的,她送衣送裤;老人没人照顾,她就如同亲生儿女去伺候……

“李淑娥是个专门为老人、为最穷最困难的人办事的好党员。我们这些孤了残了的老人没办法报答她,只有求老天爷保佑她活到200岁。”老人们朴实的祝福,带给我们的,只有深深的感动。

在李淑娥的一个纸箱子里,装满了20多本荣誉证书。今年?熏她又当选全国劳模。但是她的想法很平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宣誓时是怎样说的,我们就应该怎样去办。我只知道,党员就应该不自私,专门为群众,要巴不得人家比我过得好。”

正是这个“巴不得人家比我过得好”的李淑娥,现在的家还是两间低矮的土墙房。丈夫曾经嘀咕过害怕有个三病两灾的没钱治,小儿子也曾经开玩笑地要她“换设备”,可李淑娥总是说:“生活要求不能太高了,我们总比那些最困难的家庭好吧。”

上一篇:最后的历程 下一篇:乐业才能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