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与教育对策

时间:2022-08-10 04:27:06

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与教育对策

摘 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网络已经成为时下最流行的交流工具。中学生由于家长的过高期望以及自身的原因或者学校、社会施加的因素,特别迷恋网络,网络成瘾的现象不仅导致了现阶段学生的学习成绩快速下降,还会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频率增多。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原因给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学生 网络成瘾 原因 教育对策

一、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

1.学生自身因素

(1)生理因素:中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与生理上的奖赏机制相关。当学生长时间投入游戏中,并产生愉悦的感觉,这种快乐的正性情绪会被强化,从而依赖产生这类情绪。一旦投入到网络游戏中时间过长达到一定程度,或在游戏中处于活动状态,便会产生轻松愉快、难以割舍的感觉。对网络的迷恋在这种情况下是一种判断,当记忆中的网络跟不上上网的理性判断并发生冲突的时候,人就表现出强迫性的上网欲望。

(2)心理因素:生理因素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这一时期个体的生长发育在经过少年期的急剧增长后进入了相对稳定的阶段,人体内组织与器官的机能逐步达到了成熟水平,其心理发展也经历了由一种质向另一种新质的转变过程。因此会出现心理上的“成人感”和行为上的“孩子气”的矛盾,这种矛盾又以心理的矛盾形式表现出来。同时存在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由于身体的逐步发育成熟、智力能力的发展,促使中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性意向,但涉世不深,离不开成人的帮助,还不能马上克服儿童时期的依赖性。

2.家庭、学校、社会因素

(1)家庭:现代中国社会特别在城市里以一对父母和未成年子女组成家庭的核心家庭模式为主,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触的并会对其影响一生。家庭沟通失效、家庭教育中的失误都会导致中学生另辟蹊径去实现自己的愿望、满足自身需求,网络游戏成为其逃避现实和宣泄情绪的“避难所”。

(2)学校: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以学业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而以考试升学、就业为目的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重重学业压力之下试图寻找刺激和愉悦,网络成为其最佳选择。教师针对此发出的“不准网络游戏”的强制性指令并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3)社会:除了家庭,在社区、学校包括校外都建有网吧,有的校外网吧为了获取丰厚的经济利益而违反国家条例,纵容未成年学生进入网吧甚至通宵达旦地玩网络游戏。这些客观条件的存在使中学生能够轻易地接触各种网络游戏,也客观地促使中学生沉迷于其中。

二、帮助学生戒除网瘾的对策

1.家庭方面:研究表明,只有了解孩子心理之所想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父母的意见、意思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思想政治行为。父母对孩子天生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强迫,父母的强权给予孩子的决定以坚持、否定和批评,通常也是一种社会化的结果的体现,而这种社会化的体现往往是自我管理的欠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强权是不应该存在的,只有平等、相互信任、懂得尊重,只有轻松和睦的家庭环境,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如果一个家庭只表现出了家长的强权,亦或是没能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就有可能出现冲突,容易引发性格上的偏执,从而出现了思想政治失范的行为。家长对孩子的了解,需要时刻关注孩子平时的言行举止,及时帮助孩子调整心理状态;关心孩子的心理想法,对于事情方面,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其次,作为家长还应当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要懂得正确地看待网络,要了解孩子真正喜欢网络的原因、为什么沉迷于网络。

2.学校教育:由于网络的性质,使得网络缺乏监管机制,在网络中,学生少了必要的约束。所以想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的自我自律意识,要从“慎独”、“内省”两个方面入手,既要对自己思想政治的独立进行合理的评价与批判,还要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懂得履行思想政治的规范与准则。对于中学生来说,其思想政治意识正处于一个“动荡”时期,其自律程度还不够充足,自我评价、认识都还存在着主观片面性。作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就应当正确地引导学生,发挥自我意识,逐步剖析出个性品质中存在的优点、缺点,加强自我自制力,学会调节自己。

3.社会方面:社区是德育课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延伸,是行为和实践活动的重要舞台。目前,社区已经成为中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场所。对于由中学生不良的网络游戏行为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除了发挥家庭和学校的德育功能外,还要积极创造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社区环境。当前我们要不断开发和强化社区教育功能,充分利用社区内的人才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民学校、社区书屋等,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普讲座和社会实践活动。社区还可举办“家长学校”,科学地指导家庭教育,交流和推广科学教育子女的经验,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特有的德育功能,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丽平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教育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16-19。

[2]刘翠花 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分析与对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04),22。

[3]李冬霞 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99-100。

上一篇:浅谈英语教学中如何组织课堂训练巩固活动 下一篇:引导学生把数学“问题”当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