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观察 重操作 巧渗透 会应用

时间:2022-08-10 04:20:25

善观察 重操作 巧渗透 会应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四大领域”之“空间与图形”的名称改为“图形与几何”。2011年版课标中第一学段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也做了一些相应的修改。此次数学课程标准的修改,更强化了我对“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的一些思考和实践,具体如下。

一、感知实物,善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视觉活动,是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是小学生获得初步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观察中,学生通过感知实物,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建立相对正确的几何概念,从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

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出示机器人叮叮图片(机器人叮叮是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问:“它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并指导学生先观察机器人叮叮。学生在观察的同时,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获得有关几何图形的初步表象。再设计“摸一摸、猜一猜”游戏,指导学生动手摸出一个图形,猜一猜它是什么图形?学生在猜的时候,有自己心目中判断图形的标准。这时,再让学生说说:你为什么猜是长方形?有的学生说:上下两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说:左右两条边一样长……这些只是学生通过感知,初步的判断标准。这时,教师及时出示一张大的长方形彩色纸片,再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得出结论:假如有一张长方形纸片这样放(倾斜放),这样用上下边或左右边的说法就不准确,所以要换种说法。因为它们的位置是相对的,我们就称为对边,对边一样长,也就称为对边相等。通过让学生观察斜放的长方形彩色纸片,再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指导,学生很快就理解了什么是“对边”。

二、自主探索,重操作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别将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提到“四基”的高度上来。其实,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操作、实验及实践是最有效果的,加上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思维等协同参与,这样,学生更能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形成思想。

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让学生猜测图形的特征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这时,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就能生产多种验证的方法。

实践出真知。只有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自主探索,学生才能在操作中发现,在操作中感悟,在操作中学习,在操作中验证,在操作中理解,也才能更好地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三、思想方法,巧渗透

值得关注的是,2011年版课程标准不仅将数学结果作为课程内容,而且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列为课程内容,这是传统课程内容观的又一次发展。

因此,教学《认识物体》时,课前让学生去收集一些生活中的物体:茶叶罐、牙膏盒、药盒、魔方、积木等,再让学生对自己小组同学收集到的物体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运用分类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在教学《认识图形》时,设计“请”面,再让学生对“请”下的面进行分类,学习四种基本图形。教学时,适时地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很快,学生就能将“请”下的图形分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时,再让学生给分好的图形取名字。在板书时,我有意识地在分好的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外面各加个圆圈。虽然只是简单的一笔,但是正是这简单的一笔,渗透着集合的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的精髓,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新视角,能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其终身受益。因此,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也应该成为数学学科教学的不懈追求。

四、数学知识,会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也不例外。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联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激发学生在头脑中已知的“再加工”,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时,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后,我设计找图形,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找图形,由于贴近学生的实际,学生就能找到空调的面是长方形,钟面是正方形,红领巾是三角形,水杯的面是圆形……再提供老师找到一些图形(交通标志牌)。这样,让学生既对这四种图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又能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不可分。最后,我设计图片(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所组成的各种美丽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在欣赏的同时,学生既能感受到数学的美,又能真正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努力创设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情境,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知识,从而让学生更乐于学习数学,更有效地学习数学,使学到的数学知识也更好地应用于现实生活。

(责编 金 铃)

上一篇:关注思维过程 提升思维能力 下一篇:夯实学习基础 整合辨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