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

时间:2022-08-10 02:36:30

论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

【摘 要】在英语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和教材建设等方面缺失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培养出既具备英语交际能力,又具有良好道德风范和政治风貌、能够胜任激烈市场竞争的高素质人才。本文正是从高校英语教学中缺失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现状出发,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高校 英语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1-0071-02

一、高校英语教学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功能

1.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中包含着深刻的渗透理论。“所谓渗透性,就是要遵循人的思想发展规律,把思想教育渗透到经济工作、业务工作中去,与各种具体的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融合各种教育因素和中介,用潜移默化的形式循序渐进的进行。”[1]思想政治教育同业务学习、业务工作的联系与渗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综合方式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就是要使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要做好协调关系,调整结构的工作。在这种综合方式中各个单项的教育方法在相互结合之后,可以产生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对人的思想、行为、情趣、知识等产生综合作用,发挥综合效用。

通过专业课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比传统的灌输法更易使学生接受,可通过具体的事例,具体分析,来增加学生的判断鉴别能力;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作到“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学习知识的双重效果。

2.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高校英语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和教材建设等方面缺失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培养出既具备英语交际能力,又能在涉外交际活动和日常工作中体现出良好道德风范和政治风貌、能够胜任激烈市场竞争的高素质人才。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社会给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涉外活动的机会。因此,高校英语教学必须从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应试能力、英语过级能力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思想素质,使其有能力胜任激烈的市场竞争。

培养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与人和谐交往的能力,而且符合社会道德基本规范,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英语教师加强德育渗透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把握机会对学生予以正确的心灵引导。言语是“心灵的外观”,只有在内心深处牢固树立了社会道德规范和礼貌准则的人才能产生规范、得体的语言,才能与人和谐交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使学生具备恰当得体的英语语言能力,同时又具有内在的美德,需要英语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过程和教材建设上注重德育渗透,把培养既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又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作为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

二、高校英语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的现状及成因透析

1.高校英语教学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现状

目前,很多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重视传授英语知识,轻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现象。中国高校越来越走向世界,高校的校园也越来越开放。现在,每年到高校访问的境外人员数以万计,演讲、报告和学术研讨接连不断,学生出国出境交流的人数也在逐年递增,不少高校已经大批量地引进国外图书资料和原版教材,现在的大学公共外语教材课文基本上是直接引用了欧美人写的原文材料,几乎没作修改。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所以从学习语言的角度来说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应用语言为谁服务,却受到一定的政治、经济制约,又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习外语,自然会接触到大量有关该语言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内容。青年学生思想单纯、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又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难免会受到资产阶级腐朽、消极思想的影响。

另外,由于国内文化市场已经融入世界,尤其是因特网的繁荣,这些西方社会思潮、学术理论等各种文化产品的大量涌入。这种开放的思想环境在给学生提供色彩缤纷的文化体验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思想上的困惑和行为选择上的困境。这些承载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文化走进校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冲淡了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努力,消解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而大学生正是思想活跃、可塑性极强的时期,他们中的一些人存在着信仰危机、道德危机、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以及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如何跟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从容应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和国际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正确地引导学生,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而英语是一门交际性语言,它对传播西方文化起到桥梁的作用,如果不注重培养学生对待西方文化的鉴别能力,那么甚至有可能对西方文化渗透起到推波助澜的后果,而不是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一切优秀成果。

2.对英语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的成因透析

英语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的现状也是有其原因的。首先人们在认识上产生的不足。为了迎合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变就业过程中的被动地位,追求各种英语证件的获得。如:英语中高级口笔译,大学英语四六级等等,这也成为一部分学校评价教学成果的标准,致使学生和教师都一味追求英语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英语教学的其他功能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最终导致英语教学沦为应试教育的产物和教育体制的障碍。其次英语教师还不够成熟。英语不论是教学质量还是教材的编写最终都取决于教师,当今的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虽然都比较高,如:精湛的英语教学实践技能以及职业品格修养等等,但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方面还不够成熟。一方面有些英语教师缺乏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功底的欠缺。另一方面教学能力不够成熟,许多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作好英语教学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课程整合。

三、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具体建议

1.注重英语知识传授中的渗透

这包括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教材当中,也包括平时授课中与学生情感语言上的沟通,比如在举例说明“be proud of”这样的形容词短语结构时,用这样的句子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We should not be proud of our country. We must let our country be proud of us.”我们不仅应该为自己的祖国而骄傲,我们必须让祖国因我们而感到自豪。在教育学生爱国的同时也积极进取。

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阶段,为确保学习的质量,许多英语教师都会设置不同类型的训练内容,例如对话听说、课文分析、课内习题等;针对不同的训练内容,英语教师也会实施不同的训练方法,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辩论、演讲等等。课堂训练的重心应该放在学生主动参与、相互配合上,这样一来学生养成和不断发展的将是集体主义民主生活的意识和习惯。如果课堂训练的重心放在学生被动的学习、自私的吸收和排他性竞争上,学生养成和不断发展的将是个人主义的意识和习惯。

2.用教师行为的榜样示范促进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用教师行为的榜样示范,促进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是指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从教师行为这一德育切入点入手,用英语教师良好的教学行为作为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榜样,通过日复一日的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榜样示范法的特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直接接触,受教育者直接模仿,具有较强的可信性、感染性,受教育者在其学习、生活中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英语教师良好的教学行为示范,把深刻的政治思想原理、抽象的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使教育富有可信性、感染性和可行性。

英语教师发挥教学行为的教育感染性和可行性,这不仅体现在教学实践中,还体现在英语教师是如何看待教师权威的。注重为人师表的英语教师决不把教师的权威当作特权,而是深刻认识到教师的权威其实是学生给予教师的责任,教师的威信与为人师表相依托。对英语教师来说,教师的威信来源于教师的行为是否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英语教师教学行为的教育感染性和可行性还具体表现在对学生永远保持和蔼的微笑,表情亲切地用英语与学生交流,“Thank you”经常挂嘴边;“I’m sorry”随时说出口;当学生回答了问题后,微笑着对学生说“Thank you”。

3.在课外实践活动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

在现阶段,学习英语不仅仅只有课堂这一个途径,校内外的“英语角”活动,优秀的英语课外读物,登陆英文网站,翻阅英文报刊与杂志,观看英文原版电影与录像等都成为了学习英语的好渠道。

如果正确加以引导,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渠道更广泛的接受英语知识,还可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思想政治品质。比如浏览21世纪报等报刊杂志中也会了解一些国家的时政热点,在登录英文网站的过程中也可以关注一些世界和平及环保等问题,在参加英语角的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助人为乐等等。

我们也把以上活动看作是学生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了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而且重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判断能力、动手动口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6

2 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王志红.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沙:中南大学,2007

4 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上一篇:积极情感态度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的关键 下一篇:浅谈中小学生色觉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