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备课”在教学中的地位

时间:2022-08-10 02:06:18

“重视备课”在教学中的地位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是“统得过死”,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按照教师“预设”路线图进行,故新课程强调课程的动态生成,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这一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而不是照猫画虎的模仿式学习,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好的生成呢?笔者认为好的预设可以彰显好的生成时空,事实上预设越充分,预设包含的生成因子就越多,其生成也就越有价值。

众所周知,备课过程作为教学活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课备透?备到什么程度?这是大部分老师,特别是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笔者认为,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反思意识至关重要,因为教师备课将主要精力往往花在教学的几个常规环节把握上,如情景创设、新课的引入、概念的剖析及应用、例题的讲解等。孰不知,这种环环相扣的备课方式,看起来环环相扣,但比较粗糙,不够精细,没有呈现出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学时会显得不够丰盈、灵动,自然就不会讲得通俗易懂,学生听起来就觉得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当然,不少数学知识的确有些抽象,但只要我们备课时勤于思考,自我反思,多问几个为什么。只要我们秉承自我反思意识还是可以理解的,“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在自我反思之前首先问问自己搞清楚了没有?不过,有些问题之所以教学时学生听得不够明白,不是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有问题,而是因为教师也没弄清造成的原因,试想,如果自己昏昏然,教学时怎能使人明白?对此,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真正起到“授业解惑”的作用,不可等闲视之,特别是教材中一些直接的知识点。为了在备课时将它们做到理解透彻,教师仅靠教辅用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为越是大家感到困惑的问题,教辅用书通常是没有解释的,有的是大家皆知的。

例如,等差数列概念的备课教学时,我们通常的教学设计是首先通过几个实例的情景创设,提炼出几个数列,如北师大版教材中所述的:

(1)38,40,42,44,46,…

(2)25,24,24,23,23,22,22,21,21

(3)6,10,4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三组数列的特点,按照等差数列的定义引导学生发现它的共性: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是同一个常数;这样引出等差数列的定义。接着教师就会强调两点:(1)作差的顺序性;(2)差是同一个常数。如果概念教学到此为止就去应用,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概念也能理解,但我认为这样的备课不够深入。因为课堂上善于思考的学生如果突然提出质疑,等差数列定义中为什么用“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是同一个常数”来刻画?实际上“从第一项起,每一项与后一项的差不也是同一个常数”吗?为什么不这样定义呢?如果教师备课时未作深入的反思,在教学时,对于这始料未及的问题,一时难以想出所以然,只好说这是规定,那么对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与威严有影响,对学生来说,又失去了一次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

如果我们在备课时具有反思意识,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些问题在我们教师中是可以解决的,对于等差数列的概念教学备课时,不能只知其然,而更重要的是反思一下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必要性易于解释,但合理性有待教师做进一步的研究。

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等差数列的定义不仅是和谐合法的,而且是可以理解的。它是对“有穷等差数列”和“无穷等差数列”共性的概括。由于前面例题中,(2)(3)中它是有穷等差数列,最后一项没有后项,这样一来,若定义为“从第一项起,每一项与其后一项之差为同一常数”就有问题,不过若定义说法正确,定义又缺乏合法性。若定义为“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是同一个常数”,显然对首项不成立,这容易理解。所以教材中的定义准确、精练、详尽。备课时如果做了这些深入反思,找到了教材定义的合理性,教学从容淡定,必然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赢得宝贵时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没有这些备课时的“课堂生成”,引导学生走上自主探究的道路,以创造出更多的精彩,然而面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我们既惊喜又恐慌,处于矛盾之中,惊喜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又对一些“生成”是我们在备课时未想到,并且也可能就是我们多年来就感到困惑不解的问题。而既然学生提出来了,此时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是搁置起来,等到以后弄清楚再解决;还是趁热打铁,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

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不要等到以后解决,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课后容易放松自己,智慧不容易挖掘出来。如果课前准备再充分一些,这些或许都能得到解决。所以,备课是否有深度,是否有创新意识,只要勤于笔耕,教师就能不断发现一些新的问题,为课堂教学增添一抹色彩。

上一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之地方文化教育策略 下一篇:利用“拓展实验”培养初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