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空间要素的广州地铁景观营造探究

时间:2022-08-10 12:16:44

基于景观空间要素的广州地铁景观营造探究

摘 要: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不断扩展,地铁空间的利用率程度逐渐提高,景观空间要素对于地铁景观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州地铁目前存在景观要素缺乏且设计粗糙的现象,通过对广州地铁空间现有景观要素的调查,从植物、光照、装饰艺术元素等方面探讨广州地铁景观空间的景观要素设计策略。

关键词:景观要素;地铁空间;广州

中图分类号:U2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5003

前言

社会学家赫伯特・益斯(nertreft.oars):人所创造的人工环境是一个潜在环境,这个环境只有在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被人感觉到之后,才能变成一个有意义的环境。我国城市化水平在快速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日趋严峻。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高级教授格兰尼曾预言:未来的城市应向地下发展,首先是交通要转入地下[1],这也是景观设计师必须考虑的新型空间场所―地铁景观空间。

1 城市地铁景观空间发展现状及意义

随着人们对地铁空间利用的程度加深,人们对地铁空间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铁作为城市的快速轨道交通,不仅是城市的重要交通运输工具[2];更应该反映城市的美学底蕴和人文风情,是人们享受生活、回顾历史以及感受人文精神的空间。

而我国公众对于地铁空间环境的认识还比较少,仅仅根据以往经验形成了一种“地下空间环境不如地面空间环境”的社会心理[3]。同时,大部分城市景观设计师往往仅注重地铁空间的安全性和使用性,而忽视地铁内人文历史要素和景观元素的构建,使得多数城市地铁空间趋于单调、无特色的现状。

因此,如何规划具有城市特色的地铁景观空间成为城市地铁建设者、城市空间规划者和景观设计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2 国内外地铁优秀景观空间发展特点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越来越频繁,与之发展的空间景观也越来越受到各国景观设计师的重视。选择国内外城市中优秀地铁空间进行分析,以北京、俄罗斯地铁为例,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2.1.1 结合城市历史,突出城市活力

北京地铁空间可谓是我国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典范[4],北京地铁4号线以 “记忆历史文脉,彰显城市文化,突出地域标志”作为设计理念,如圆明园站通过诗词文字、西洋楼残柱浮雕来展现圆明园的过去和现在,以铭记圆明园的屈辱历史。而莫斯科地铁站就像富丽堂皇的宫殿[7],突显了浓厚的斯大林时代色彩。

2.1.2 融入人文特色,彰显城市文化

近900年历史的莫斯科拥有众多名胜古迹,是俄罗斯文化、交流中心,极具传统古韵的城市融合在现代化文明产物下,莫斯科地铁通过华丽典雅的建筑造型和富有当地人文特色与环境的浮雕、壁画,展现名副其实的“地下的艺术殿堂”之美称,成为了这个城市一道独有的风景线。

2.1.3 凸显地方民俗,展现城市特色

北京地铁西单站浮雕上雕刻着中幡、跑竹马、太平鼓等北京民俗,在上下行电梯顶部悬挂了《老字号》、《老北京》的浮雕作品,映衬了其“核心商业区”的地位[5],反映出北京独特的民俗风情,体现出北京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人文风情。

2.1.4 丰富景观元素,突出地域标志

北京与莫斯科地铁空间景观元素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平面上。北京4号线主要通过壁画、雕塑等景观元素突出城市的民俗、历史、经济等特色。莫斯科地铁站以独特的建筑风格传达俄罗斯艺术魅力[6]。五颜六色的大理石、花岗岩、陶瓷和五彩玻璃镶嵌出各种浮雕、雕刻和壁画,别致的照明灯具点亮美妙绝伦的艺术作品,更令人流连忘返[8]

3 广州地铁景观空间发展特色

3.1 广州地铁基本情况

广州地铁于1997年6月28日(1号线)开通,现有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8号线、广佛线及APM线[9],它们是广州市主要的交通工具,但仍无法满通需求。为解决拥阻的道路交通,从2004年开始,广州地铁每年将平均开通35km[10],远期规划长度是600km。作为人们日常需要的交通工具,广州地铁空间与人们接触的时间将不断增加,在这10多年内,广州地铁空间发展有其独特的特征,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

3.2 广州地铁景观空间发展特征

“一色一站”与“一色一线”景观模式, “一色一站”理念的色彩分析。地铁空间的景观发展水平能体现城市的人文精神发展层次,地铁文化的发展也是以城市的地域文化为起点的,展现个性鲜明的主题文化经济与文化历来是不可分割的[12]。“一色一站”和“一色一线”是广州地铁景观空间最突出的特色,通过不同颜色的搪瓷钢板来反映站点当地城市空间特色,体现城市时尚清新的气息,使人们有一种强烈的都市生活感觉。依据广州市内典型的城市空间特色,选择最具代表性的7个地铁站进行分析:

3.3 广州地铁景观空间存在的问题

3.3.1 空间环境恶劣

广州地铁空间作为地下人防工程,人为控制温度和湿度,具有冬暖夏凉、不怕风雨、不受气候影响的优点,整个空间环境相对稳定。但是因其属于地下空间,通风及采光大部分均依赖人工控制,当人工控制系统设定的参数指标无法满足每日最大人流量需要的各种参数的最低指标(如空气温湿度、空气中微生物含量、固体颗粒含量等),地铁空间空气质量不仅不利于地铁空间内植物的生存,还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3.3.1.1 天然采光少

在国内外地下空间中,天然采光已经成为地下空间发展的趋势,如法国卢浮宫、深圳的部分地铁站点都采用天然采光系统。纵观广州地铁空间,地铁内均采用室内灯光照明的方式,不但易造成能源的浪费,而且人们更易产生郁闭、压抑的心理。

3.3.1.2 通风不佳,空气质量差

空气中微生物的多少是衡量空气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11]。广州地铁作为人流集散的主要空间场所,空间相对封闭且人员密集,空气中的微生物含量多且种类繁多。经过研究证明:广州地铁内微生物主要以细菌为主,真菌所占比例相对较少。且广州地铁空间常见的有毒气体有挥发性有机物、甲醛、氨、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苯和二氧化碳等。人长期处于这样恶劣的环境,将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可能导致头晕、眼花等现象,甚至有呼吸道感染、癌变等危险。

3.3.2 景观空间要素少

地铁作为地下空间重要类型之一,其景观空间要素主要包括植物、界面装饰材质、灯光照明、艺术品等。经过笔者的实地调查,广州地铁空间在景观装饰材质、绿化植物、照明灯具等方面有其独有的特色。

广州地铁空间中景观装饰材质多种多样,如彩色搪瓷钢板、人造石材、天然石材等。彩色搪瓷钢板在广州地铁内运用最多,也是营造广州地铁“一站一色”特点的主要材质;各站点地面铺装及出入口的的墙壁上多采用人造石材。

广州地铁空间内普遍缺少绿化植物;照明灯具大体采用吸顶灯作为主光源,广告灯箱作为辅助光源,灯具形式、色彩单一;地铁空间艺术品近乎无。

而冗长的地铁出入口仅作通行用途,单调无味的空间侧壁无法向人们传递景观感彩与情绪,无法带给人们视觉享受。

“一站一色”理念的局限性。“一站一色”理念在地铁运营初期是作为区分站点特色的方法之一,随着广州地铁的加速扩建,“一站一色”方法的局限性已经日渐凸显。经笔者实地考察,广州新建的许多站点与旧站点的色彩雷同,甚至相同(图1),如赤岗站与动物园皆用暗红色,万胜围站与珠江新城站均采用天蓝色等。色彩的重复或相似运用,无法准确体现城市地铁站点的人文、历史精神。

从景观空间营造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通过色彩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广州地铁站点的独特性,但是其对每个站点的历史、人文、精神文明的表现力度不够,且对每一个站点的建筑风格识别度不够,景观效果不佳。因此,“一色一站”景观理念极大阻碍了城市地铁景观空间的建设。

综合以上,广州地铁景观空间要素层次单一,地铁空间景观乏善可陈,在体现城市历史、人文、精神方面薄弱,可观赏性不足。

4 丰富广州地铁景观空间要素的策略

4.1 植物

植物作为地铁空间景观元素之一,在广州地铁空间中极其缺乏。在室外环境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能有效的改善空气质量并提高空气湿度,而且植物的色彩、形态等能促进人们缓解压力,保持轻松愉悦的心境。

因广州地铁景观空间质量较差,空气中的微生物含量多且种类繁多,采光不足,不利于植物的生长。为了在地铁中引入植物景观,并保证植物在地铁内健康成长,主要可采取2种方式。如图2、3.

4.2 小型温室隔离型

在地铁站台厅处设置小型温室隔离区,搭配特殊照明灯光(如发光二极管(LED)[13]),将红、蓝和远红三色LED组合来达到温室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光强和光质,进而通过小型温室调控室控制光照强度、光照时间模拟室外光照场景,从而促进温室植物光合作用和控制植株形态。

4.3 地下天井型

为了避免地铁空间过于闭塞,同时扩大地铁空间的视野并节约能源,自然光与植物可同时引入。仿照现今许多商业广场的模式,通过“天井”增加地铁站内天然采光,外在的植物也能点缀空间。并在“天井”处搭配植物、小品等,植物看似在地铁内,实际上位于室外。

4.4 艺术与人文结合

4.4.1 主题性景观

广州是一个历史人文丰富的城市,每个地铁站都有不同的历史人文精神特征。因此,地铁站景观空间主要营造当地城市空间的人文精神特色。在构建地铁景观空间之前,必须对其在城市发展中的空间特色进行定位,再规划其主题性景观。

如广州农讲所站、中山纪念堂站、烈士陵园站等红色革命旧址,应主要以陈列方式展示革命历史性景观,使民众铭记历史,可采用浮雕、景观雕塑等;陈家祠站、黄沙站等特色建筑站点主要通过空间艺术造型借鉴手法营造,让整个地铁空间蕴含浓浓的特色建筑风情;大学城北站、大学城南站等现代书香之地,不但应体现中国现代化教育文化的进程,而且也不遗忘“四书五经”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代表;体育西路站、体育中心站等运动型站点应以热情洋溢的运动景观为特色。

4.4.2 装饰艺术与人文、历史结合

广州现今的地铁空间主要是平面景观为主,极少涉及立体空间景观,在未来地铁景观的营造中,空间平面与立体景观、装饰艺术与人文历史应结合考虑。地铁侧墙面可仿照街边艺术墙、涂鸦墙、照片墙、浮雕墙等艺术形式营造平面景观效果,作为城市的“导言”, 向行走的人们展示地铁站点的人文风情特色。

5 前景与展望

合理的开发利用地铁景观空间,不但能拓展城市空间,而且能通过景观元素反映当代城市的人文特色。随着人们对地铁景观空间的关注度提高,广州地铁空间的未来将不再局限于交通枢纽这单一的功能,其空间景观元素以及艺术表现手法也将更趋向多元化,使得人们在地铁景观空间中更愿意停留、体验城市景观和文化。

参考文献

[1] 钱七虎.利用地下空间建设“花园城市”[J].中国建设信息,2005(5):48-51.

[2] 刘迪.地铁建设与物业开发相结合的途径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1(8):264-265.

[3] 刘星.城市地铁站地下商业空间的规划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

[4] 爱芳.上天入地都难行―城市发展的新课题[J].城市开发,1997(2):40.

[7] 田鸿宾,那允伟.莫斯科地铁[J].铁道知识,2006(1):21-24.

[5] 张安民.地铁4号线―现代感背后的北京情节[J].建材发展导向,2009(6):18.

[6] 夏正浩,初立平,周永涛.莫斯科地铁现状及经验借鉴[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0.13(8):91-93.

[8] 杨艳红,陆伟伟,王丽洁.城市地下空间景观环境设计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1-96.

[9] 来自百度百科[EB]

[10] 韩志国.城市地铁资源开发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8.

[12] 王强,曹传明,李睿.中外地铁文化建设的基本走向[J].沈阳大学学报,2006(6):58-60.

[11] 谢小保,欧阳友生,曾海燕等.广州地铁站空气微生物污染状况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9):1883-1884.

[13] 周国泉,崔永一,赵道木等.温室植物生产中的新型人工光环境调控技术[Z]. 国家科技成果.

作者简介:王盾(1988-),女,硕士,惠州学院生命科学系园林专业,讲师,研究方向:园林景观设计、园林植物。

上一篇:国内家庭农场经营发展绩效评价研究述评 下一篇:底栖动物对受损水体的修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