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 一个时代的开始?

时间:2022-08-09 11:26:09

郭敬明 一个时代的开始?

电影《小时代》首映礼上,媒体记者被挡在门外,郭敬明的粉丝在不足一米的距离内,挤着,排成长龙,尖叫声震耳欲聋。郭敬明则由安保人员保护着迅速入场,其架势,当红偶像大概也不过如此吧?作为中国最成功的青春偶像兼畅销书作家,郭敬明拥有大量的粉丝,而其旗下的签约作家,也因郭敬明主编的杂志或出版的书籍而声名鹊起,靠的都是郭敬明这块金字招牌。

在他的办公室见到他时,他显得并不张扬,说话、举止、待人接物方面都有礼有节;他太年轻了,年轻得似乎有些担不起一家公司的兴衰起伏。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现在的郭敬明不仅是国内最有市场号召力的小说家之一,而且是上海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监、长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负责旗下5本畅销青春杂志的策划和编辑。其中,《最小说》自2006年10月创刊以来销量节节攀升,俨然已是国内青春文学第一刊。

继2007年大卖的《悲伤逆流成河》之后,《小时代》是更加野心勃勃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中的部分内容在《最小说》上连载后,立即促进《最小说》的销量显著增长。随后,郭敬明乘胜追击,长江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小时代》限量首印99999册,请注意,这只是首印。要知道,即使是莫言这样的大作家,得诺奖之前,上海文艺出版社最初出版他的5本长篇小说,首印数不过区区1万册而已。一切迹象都表明,这本书将续写这位“中国最成功的作家”(《纽约时报》语)的畅销书神话。

果不其然,电影《小时代》更引发了进一步的郭敬明热潮,上下两部《小时代》只相隔一个月上映,却吸金近8个亿,引发挺郭派和倒郭派的相互骂战,可以说,这个夏天,是郭敬明的夏天,是电影《小时代》的夏天,这是否真地意味着,郭敬明的崛起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新概念少年作家

河西:2001年凭作品《剧本》获得第三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为什么在获得一等奖之后,第二年又参加了第四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

郭敬明:因为我得奖那年是高二,当时规定,如果你是高三毕业生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并且得到一等奖的话,你的入学就得到一些照顾,但必须是高三。第二年,我正好高三,所以我就再去参加了一届新概念作文比赛。但这个一等奖最后也没有加分。

河西:你觉得新概念作文对于中国高中生的作文写作是否起到了促进的作用?第二个问题,你是从新概念作文成名的作家,你是否觉得新概念推出了一些优秀的作家?

郭敬明:我想首先肯定是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的,它至少让我们一群年轻人爱上了写作。因为之前从事写作的都是年龄比较大的,我们看到的作家都是3、40岁的人了,很少有10几岁、20多岁的青年人会被认为是作家。但是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开始有大量的少年作家涌现,开始自己创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概念对我们起到了非常好的影响作用。

新概念作文到今年,其实最有名的也就是我、韩寒、张悦然等少数一些人,这些人要说跟前辈作家比,我们肯定还处在起步的阶段,我们后面还有很多路要走,只是我们的书的销量看起来很壮观。但这只是代表一个方面,代表他们受到年轻人的喜欢,但文学功力、讲故事的能力或者作为一个作家的思想深度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磨练,不是说你从一个比赛出来就成了伟大的作家。

河西:看过其他参加过新概念的同龄作家,比如韩寒和张悦然的作品吗?

郭敬明:我跟他们年龄很相近,他们的作品我也看过一些,虽然也不是很彻底的研究。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他鲜明的个性,这也是他们受人欢迎的地方。但是我跟他们还是不太一样,我本人对出版和商业有很浓厚的兴趣,自己更多地也在经营这些方面的工作,他们更在意的可能还是自己作家的身份,但我在作为一个作家的同时,我还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出版人、优秀的杂志主编。

河西:对先锋派和一些传统的作家,有没有看得比较多,个人比较喜欢的有谁?

郭敬明:我都很喜欢,包括苏童、余华、王朔、李锐、王海鸰等等。我觉得他们整个文章的结构、反映的内容、行文的洗练、文字干净的程度,远远超过我们这群和比我们年龄更小的。我是一直很推崇那些前辈作家的,因为我是读他们的书长大的。说实在的,如果我当时不看他们的书,我也不会知道怎么写作,我在他们身上学习了太多的东西,所以我一直很尊敬他们,我觉得他们是很伟大的一群人。

《小时代》:一张时代之网

河西:电影《小时代》改编自你的同名小说,2007年10月,你开始写作《小时代》,这本书和《梦里花落知多少》一样都是以女性为主人公来叙述故事,为什么这样处理?写作的时候有没有困难?

郭敬明:因为我的读者大部分是女孩子,如果设定男性视角,她们看问题的方式和我们是有些不一样的,她们会觉得她们所看到的世界和男孩子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这部小说讲的是四个女孩子的故事,选择以女性为主人公,我想女性读者会更有共鸣感,特别是以第一人称来写作。但如果你仔细看的话,你会发现,其实这个第一人称是架空的,和以前以女性为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其中的很多故事其实还是以第三人称来叙述。“我”只是作为穿针引线的工具,她是一条线索,她的任务就是串联起整部小说。这部小说对我来说非常特别。我以前的小说很简单,两个男生两个女生谈谈情说说爱就结束了,但是这部小说我是第一次用16还是18个主角,一起来推进这个故事,像一个网一样,打得特别开。这对我也是一个很强烈的挑战。之所以设置“我”这个人物是因为,“我”作为线索必须有这样一个人,否则整个故事就可能散掉。

河西:这部作品结构庞大,有没有受到美剧的影响?

郭敬明:它有一个和美剧很相同的地方,像连续剧一样,《小时代》也是连载的,美剧是一边拍一边播,我是一边连载一边写,不断地听到读者的反馈,去调整它的剧情,每个月读者会对你的新的小说发表他们看法,包括里面的人他们喜欢谁,我也会通过他们的反馈不断调整小说的情节发展。每一集里都需要一个高潮,都需要一个吸引人的地方,你要看他们是否猜到了之后发展的情节。如果都被猜到了,那我肯定不能去写那么老套的东西,又要去写新的故事,去完善它。对我来说,它变得像一个游戏。我在创作的时候也很有兴趣,也很刺激,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看看自己能否完全超越他们的想象。这和以前一个作家,他写完了一部小说就完事了区别很大。

河西:写这本书是为了记录你对上海的感受?

郭敬明:《小时代》和我之前的作品很大的区别就在于,以前都是写校园、爱情的,没有太多社会的东西。但《小时代》不同,我连载的时候,比如说6月份的这一回,写的就是6月份在上海发生的故事。9月份,上海环球中心开幕,我也会把它记录在我的小说中。小说和当下都是同步的。小说中的时间轴和生活中的时间轴也是一致的。我把小说的背景放在了上海,中国最繁华发展最快的城市,所以也可以说是变相地在记录上海的变化。它变得更像是一部社会性的小说,而不是我之前非常单纯的校园文学作品。

河西:TVB有一部电视剧叫《大时代》,你的这部小说和电影为什么会叫“小”时代?

郭敬明:我选取的是几个人物的故事来折射当下的环境,可能浓缩在他们身上的是很小的部分,可是这个很小的部分可能就代表了很多很多的人。读者可以在这部小说里读到和他们很相像的个体。我希望用这部书来展现这个时代。

河西:你也是个非常有争议性的人物,看到批评的意见会介意吗?

郭敬明:看他说了什么。如果是网上那种谩骂性的,我根本不会理睬。但是如果他讲的很有道理,我会很感谢,像复旦大学的郜元宝老师在《收获》我的《爵迹》后面写的那篇批评文章,我就很感谢他,我还专门写了信给他,就是说谢谢你的意见,包括我在出版这部小说的时候,我还把它修改完善了。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

河西:《最小说》现在也有网站,对于网络文学怎么看?

郭敬明:我没有太深入了解网络文学。像《鬼吹灯》那样,先在网络上走红然后再成为纸质出版物,我可能更为了解一些。我觉得网络是一个新兴的载体,说到底它还是文学,只是发表的平台不一样,只是他们发表在网络上,我们发表在杂志上而已。事实上,网络文学中的一些好的故事还是非常好,和传统文学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也有写得很烂的人。我觉得它是个很新鲜的事物,我也很感兴趣。

河西:自己有没有考虑未来也做一个像起点中文网这样规模的大型网络文学网站?

郭敬明:我觉得未来的大趋势一定是网络会成为新兴、强大的载体。我现在还是专注于我们比较传统的出版物。我们对网络还不够精通,不像起点、新浪或者百度那么擅长,所以恐怕暂时不太会去做这一块的业务,但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如果起点、新浪等网站愿意与我们合作的话,我也很有兴趣来做这方面的工作。

河西:现在你名列中国作家财富排行榜榜首,美国《纽约时报》称你为“中国最成功的作家”,你觉得这样的排名这样的评价是否准确?作为一个80年代后的成功人士,你对成功怎么看?

郭敬明:我觉得这个榜单都是从比较商业的角度来看问题的,这也是我能成为第一名的一个原因,对我自己而言,它肯定是一种鼓励,无论我作为一个作家还是我做一个文化公司,至少是一个业绩上的肯定,对我来说还是很开心的。但是因为中国的传统媒体和大众心理还是不习惯将作家和财富联系在一起,古往今来作家都很清贫、很清高,也必然会引起很多很多负面的批评的声音,就我而言,我觉得这种批评的声音也是好的,这些负面的批评可以让我保持清醒,让我清楚自己的位置,也让我可以去做更多我想要做的事。我的理想是成为一个传世的巨匠,这需要太多个人思想的修为,我不一定能做得到;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业者,有一定的商业法则来遵循的,这是我可以努力达到的目标。从小,我对于经济就很感兴趣,我也看过很多财经杂志,所以我想这也是我成长的一个方面。特别在我毕业之后,作为一个男孩子或者说作为一个男人,在长大以后有一份事业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作家体现的是一种很独立的状态,它是很特殊的,但是你真正拥有自己的公司,拥有自己的产业,这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上一篇:黄渤:我的喜剧潜能 下一篇:容祖儿 挥着理想羽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