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信用卡“掉钱”

时间:2022-08-09 11:12:13

不怕信用卡“掉钱”

美国一位社会学家曾经总结了两个影响美国人生活的重大改变――一个是“民主”,另一个就是“信用卡”。美国人的生活中信用卡无处不在,于是围绕着信用卡犯罪的问题也无处不在。不过有一点值得庆幸的是,美国法律赋予持卡人很好的权益保障,只要及时挂失,你最多只需要承担50美圆的损失。而最倒霉的可能就是信用卡公司了,因为他们不得不担待起赔偿的责任。

失踪的2000美元

几个月前,雪莉(Shirley)被莫名卷入了一场“信用卡风波”。而且直到今天,她还常常会提起这次令她难忘的经历。

雪莉每天的生活其实很简单,工作朝九晚五,晚上念书,周末去临近的地方度假。她一直以来的乐趣之一就是在网上搜索时髦商品,确定目标后轻点鼠标下单,然后通过在线支付填上信用卡号码等待送货上门。这个过程雪莉尝试了无数次,便捷快速而且比店里同等的商品便宜。

每次购物完毕,雪莉还有一个习惯――就是上信用卡公司的网站查一下卡里的余额。某一天晚上9点左右,正当她查询卡内余额的时候,屏幕上赫然跳出一行字:*月**日消费2000美圆,而事实上雪莉却从未有过这笔开支。“信用卡遭窃!”,雪莉的脑海中迅速反映出这几个字。

她立即拨通信用卡公司的服务热线,“我的信用卡里少了2000美圆,而事实上我并没进行这项消费。”雪莉有点着急,或许一个晚上她卡里所有的钱都会这样不翼而飞。不过好在接待人员的话宽慰了她:“你现在只需要到公司来挂失,就不会有任何问题。”

纽约寒冷的晚上,雪莉叫了辆出租车赶到信用卡公司。出乎她的意料,一切手续只有15分钟。工作人员让她放心,“对于信用卡中损失的2000美圆,公司作些调查之后就会很快赔偿给她,因为这是惯例――损失不应该由顾客承担。”第一次遭遇信用卡失窃事件的雪莉有些将信将疑,她不能相信这些损失会由公司承担。

一个月以后,雪莉收到一张通知,她的2000美圆完璧归赵。而此时,她依旧不知道自己的钱是怎么飞走的。

持卡人最多承担50美圆损失

雪莉获得赔偿的经历实际上在美国甚为普遍。

信用卡(credit card)、借计卡(debit card)等银行卡早已经取代个人支票而成为主要的个人支付手段。不论是大型超市还是街边象seven-eleven这样的小杂货铺里,都有POS机,接受VISA 或MASTER等标志的世界各国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到加油站加油、学生交给学校的学费、买书等等,几乎所有的消费都可以用卡来付账。

信用卡在美国之所以如此普及,不仅有银行在硬件方面大量的投入、持卡人享有在一定期限内享受免息的贷款优惠,商户与银行的配合等等经济因素,而且也有联邦法律对持卡人的保护。最重要的是,法律规定消费者对信用卡丢失后未经授权的消费最多只承担50美元的责任。同时,法律也严格限制银行收取信用卡年费的比例以及向超过免息期还款的消费者征收罚款的比例等等,各种法律规定都旨在充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比如说,美国国会通过的《消费者信用保护法》(Consumer Credit Protection Act)就有如下规定:信用卡的发卡人对信用卡是否经授权使用负举证责任。发卡人应该采取措施识别信用卡的使用人是经过授权的。如果信用卡的使用未经授权,发卡人仍然有义务证明未经授权使用信用卡的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这其实就意味着,如果信用卡发卡人不能够证明自己操作合规,就必须承担责任。

美国还有一个《诚信贷款法》(Truth in Lending Act)规定消费者或持卡人对未经授权的消费最多承担50美元的责任。1976年,第一联邦城市银行诉莫拉克案件(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v. Mullarkey)就是一个著名的判例。原告要求被告支付信用卡上迟延支付的本金、利息和案件的律师费,但被告辩称有六笔发生在1973年12月16日总额为498.63美元的支出不是被告支出的,并且,被告证明他在1974年1月23日向发卡银行报告过信用卡丢失了。因此,法院根据联邦法、州法律和判例,判决被告对这498.63美元未经授权的支出只承担50美元的责任。

当然,法律做出这种规定的基础是,相信绝大多数的消费者或持卡人是诚实的,不讲信用的持卡人只是少数。法律同时认为发卡银行在发行信用卡之前就应该意识到信用卡的风险,银行有义务在发卡之前对消费者的信用情况进行调查,信用卡应该发给讲信用的人。

另外,美国法律也规定,对于信用卡的年费、会员费、延期付款支付的费用等属于利息,要符合有关利息限制的规定。

早在1873年,美国最高法院就通过布朗诉海特斯一案(Brown v. Hiatts),对利息下了定义:"利息是法律允许的或当事人约定的一种赔偿,用于延期还款的赔偿或由于拖延还款造成的损失"。1897年美国最高法院又通过霍尼威尔诉南方建筑贷款协会一案(Hollowell v.southern Building & Loan Assn.省略。

上一篇:我国内地首只ETF――上证50ETF 下一篇:交行上市方案左右银行股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