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时间:2022-08-09 10:01:34

通过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改”考试的主要考查点。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只能是组织者和指导者,课堂的主人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同时,教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如何才能有效地把握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都能进入到自觉学习的状态中去,是很重要的。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意识,让他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使他们形成阅读期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正是这个意思。在试卷中,考查阅读理解能力的分值最高,而考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整体把握能力却均属弱项,存在的问题较大。

那么,怎样通过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

一、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

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交汇的时代,许多学生手中捧着卡通漫画、通俗故事、作文选编和流行杂志等。这种感性化、浅层次的功利性阅读,占据了他们许多课余时间。功利阅读的需要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放松,二是应试。放松是因为学生学习生活紧张,读一些轻松休闲的图文,可以调节情绪;为应试而读则更为普遍一些,家长把作文选、作文辅导用书当作孩子最好的读物,认为这样做对提高孩子的作文成绩会有作用,却最终导致了他们阅读兴趣的失落。

功利性阅读是需要的,但绝不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主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多读经典作品,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因此,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醇香,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

二、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跃迁

兴趣是阅读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是阅读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对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讲,阅读活动主要表现为兴趣化的阅读。他们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而对一些虽然有意义、有价值但不感兴趣的读物,很少顾及。实际上,仅靠兴趣来维持阅读是不长久的,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而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师推荐的读物,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学生不下一番苦功夫也是难以完成的。然而,这规定的阅读量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是必须完成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就要求学生有高度的阅读自觉性、自制性,需要他们用意志来支撑,保证阅读任务的顺利完成。阅读指导应该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注重学生阅读意志的磨练,促使他们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跃迁。

三、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共生

阅读是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不爱阅读的语文教师肯定是不称职的。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话题,并根据阅读体会及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的阅读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之间,要努力形成“共生”效应,从而达到相互依存、彼此有益的境界。

四、指导学生“入情入境”

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入境”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去,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去“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五、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探究性阅读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充分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极大地满足和强化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阅读

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而阅读的角度不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也不同。因此,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去阅读。

七、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因此,要放开阅读,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自己独到的收获。

八、鼓励学生用不同形式呈现阅读体验

由于学生的兴趣有别、个性特点不尽相同,因此他们所习惯的呈现阅读体验的方式也不一样。因此,阅读教学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和体验,鼓励他们在阅读实践中自主探究,张扬个性。

上一篇:“互评自改”作文训练的尝试 下一篇:浅谈教师人格对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