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时间:2022-08-09 07:11:28

浅析我国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及特点,并分析了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政策法规不健全、缺乏科学的深入研究、资金投入不足、面临困难和压力等问题,从而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村;养老;问题;对策

根据国家统计局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2005年我国总人口数达130756万,60岁及其以上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11.3%。也就是说,我国正式进入了“老龄时代”因而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然在中国拥有9000余万老人在农村,占老龄总人口的70%。这一庞大数字人口,更加重了我国社会保障的任务。据预测,到2020年,农村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列为15.6%,而城市则为9%;2050年,这个数字为农村32.7%,城市21.2%。显然,农村将比城市面临着更大的社会养老压力。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众知老年群体是社会人口结构中的特殊部分,处于弱势地位,需要社会给与特殊保护。

一、目前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及特点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我国农村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的基本养老模式任然是“家庭养老+社会救助供养”,这种情况也反映了目前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 家庭养老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

所谓家庭养老,即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供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它的内容上,主要包括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情感慰藉等方面。然衡量家庭养老的质量,无非有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子女的支持和关照程度,二是自身的因素,如健康状况,经济实力,人际关系等。

2 社会养老为补充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化养老主要有以下形式:①五保供养;②优抚对象中部分老人的优待抚恤:③养老储蓄或商业养老保险;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通过对当前我国农村老年人经济方式的考察,因而可以看出:中国农村老年人绝大多数任然停留在家庭养老阶段,供养渠道单一,供养类型也不够完善,传统的养老模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二、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是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工业化的产物,伴随着工业化的浪潮,社会保障从问世之日起就是覆盖全社会的,然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是在“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分割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也存在许多不足。

1 相关社会政策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宪法规定也充分体现了对所有老年人权利的平等保护和国家承担的权利保障义务,但是在农村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实施,我国除社会保障较完善的“五保”供养制度外,养老保险、低保、计划扶助、新农村合作医疗等制度的建设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单独的农村养老法。有关养老的规定散见于《明法通则》、《老年人权利保障法》、《继承法》之中。而在与老年人权利关系最密切的养老保险问题上,现有法律没有切实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确定政策方向和改变不合理现状的步步骤。(如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在农村进展缓慢,举步维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保险立法滞后)我国现有法律对养老问题的规定,不仅分散而且多数在实际运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2 对社会保障建设中缺乏科学深入的研究与统一的认识

一方面在其重要性上,有不少人认为,农村社会保障尤其是像养老金、医疗保障这一块,虽然很重要,却还没有达到十分迫切的地步,传统的家庭保障、土地保障还可以继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政府还不必要在农村建立一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与之相反,有的人认为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使各地区也面临不同的情况和选择。如沿海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迫在眉睫,业已具备建立的条件和可能。另一方面,在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项目建设重点及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也存在很大模糊不清的认识。如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离开农村、脱离土地,由户籍所决定的封闭性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无法容纳他们。如何使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之间保留一定的通道,以促进将来城乡一体化发展,还是缺乏一个认真研究的态度。

3 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投入不足

一方面,由于法制不健全和认识上的轻视与乡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从而导致了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资金投入上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定向属地管理。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给与适当补助,但中央和省级财政的资金支持上也是有限的。地方政府特别是市县两级政府还承担了绝大部分的低保资金。这在我过东部发达地区确实可以解决,但在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其管辖的市县两级财力还很弱。大部分还是一种“吃饭型”财政,可用于社保的资金还很悠闲,尤其是一些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管县、财政压力相当大。因而市县两级农村低保资金筹措十分困难。近年来城镇每年的职工养老金达到2000―3000亿元,而广大农村从国家财政得到的主要是每年200多亿的扶贫开发资金,城乡差距甚远。

三、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相关社会政策体系

社会政策是和国家和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以实现社会公正、福利等制定的社会目标而制定的各种法律、条例、措施、办法的总称。目前,我国农民的职业、角色(如粮农,城市流动农民工等)开始分化,农民收入差距加大,出现社会分层。鉴于此,政府应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农民群体采取不同的社会政策建议。如: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应首先推广社会养老保障,逐步扩展;对于失地农民这一群体应倡导利用征地补偿的方式来替他缴纳养老保障金等[5]。此外,建议政府从法律、政策上予以规范。如通过立法制定一个空巢老人(同样适合所有老人)的最低赡养标准,真正做到“老有所养”。 政府要充分认识解决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重要性,空农村家庭养老问题解决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执行的得力与否。因此,政府要像抓计划生育工作一样抓好农村养老问题。

(二)多渠道筹措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

目前,要给我国9亿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这无疑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社会保障它是国家对公民应尽的一种责任,因此,建设农村社会保障,首先需要国家投入资金。目前国家的投入主要有三项,即救灾、特困户生活救济和优抚救助。但面对我国农村人口多,国家财力有限,单一依靠国家财政来开展社会保障工作,这显然不够现实。因而要求我们通过拓宽渠道,多形式来筹措社会保障资金。同时,也可借鉴近年来我国城市筹措社会保障资金的经验,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科技兴农、富农的道路,充实个人、家庭的自养能力;二是采取一种有政府引导和农村自愿结合的原则,在一定范围内推行强制性养老保险和养老储蓄,如对于那些已达到全国收入水平的农民来说,让他们必须参加养老保险,同时,像那些已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民也要参加养老保险等;三是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各种商业保险,如商业性养老保险;四是建议政府计征“养老税”。“养老税”计征对象为全体有劳动能力并有收入的人员,征收税率可以采取低率方式,作为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障资金的补充。

(三)加大道德教育,继续巩固和支持家庭养老

尽管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家庭养老受到严峻的挑战,社会养老成为必不可少的养老方式,但家庭在提供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性。因而,今后在农村家庭养老任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政府要制定扶持家庭养老的对策办法和措施,从而调动赡养老人的积极性。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农村推行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明确赡养责任,巩固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对于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的,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同时,在广大农村,要经常开展敬老爱老养老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广大中青年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承担起孝敬父母、赡养老人的责任。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农村老人改变仅仅依靠儿女防老的观念,增强自我养老意识和能力。农村老年人不要将自己创造的所有财富毫无保留的给予子女,而应参加养老保险或进行养老储蓄。

(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

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和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很多老人却无法同作为法定抚养义务的子女生活在一起从而独居生活。他们因有直系亲属,不属于“五保户”。解决这类老人的生活问题,就必然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创办适合农村乡情新型的敬老院、老年公寓或养老医院,通过政府及社区的力量,对部分有供养资金来源的老人实行社会化服务。老人在不能和子女一起生活的情况下,可以到敬老院安度晚年,敬老院可以收取适当的费用。对于那些不愿进敬老院或老年公寓养老而住在家中的老人,可以发挥社会各个方面,有组织地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社区服务,为家庭养老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上一篇:Lib2.0中关于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系统的探索 下一篇:农业上市企业资本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