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研究

时间:2022-08-09 06:51:51

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研究

[摘要]目的评价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认知功能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0例脑梗塞患者,40例正常对照组采用电生理技术检测事件相关电位P300,6个月后应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结果 ①脑梗塞痴呆组P300潜伏期 (392.65±23.69)ms较脑梗塞非痴呆组(352.78±24.53)ms和正常对照组(345.68±26.74)ms明显延长(P

[关键词]脑梗塞;认知功能异常; 电生理学; 事件相关电位;P300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9-030-01

Vaughau于1969年首先提出事件相关电位(ERP)的概念,为一个与实际刺激或预期刺激有固定时间关系的脑反应变化。事件相关电位是指与刺激的种类无关,而与刺激的认知、期待和判断相关联的一组电位成分。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是P300和N400,P300是一种与脑高级功能有关的长潜伏期电位,它在进行脑损伤用力的定位诊断和大脑某些高级功能的研究中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1],P300可以从注意,记忆,大脑功能成熟性的各个方面对脑的高级功能做出评价。在临床上人们发现很多伴有认知功能损害的疾病都伴有P300潜伏期、波幅的改变,P300多应用于对于脑损伤或病变引起的多种疾病的判断,早期诊断及一些辅助治疗。目前研究的较多的是用P300的改变研究痴呆方面疾病。近年来对痴呆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有新进展。

本文对住我科的8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事件相关电位(ERP) 研究,根据脑梗塞急性期P300的改变来判断将来是否发生痴呆,旨为客观地评定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认知功能,提供电生理技术方法。

1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脑梗塞组患者80例,均为2008年5月至2010年3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和急诊科的住院患者,男46名,女34名,年龄平均(70±9)岁。均符合:(1)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塞诊断标准[2];(2)经头颅CT或MRI证实;(3)病前无精神疾患,社会交往行为正常。6个月后对所有患者行认知功能评定,根据评分结果分为痴呆组和非痴呆组。

1.1.2 正常对照组40名,为无脑血管疾病和精神疾患的健康受试者,其中男20名,女20名,平均年龄(69±10)岁。对脑梗塞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年龄进行方差分析,性别和文化程度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表明两组的年龄、性别构成及学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 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检测

检测在屏蔽隔音室中进行,受试者保持觉醒状态及注意力集中,采用美国耶格公司生产的Neauroscrean Plus型肌电/诱发电位神经电生理仪,按国际10/20电极安置法,记录电极置于Fz点、Cz点、Pz点,参照电极置于耳后乳突,前额正中央接地,记录、参考电极均为针电极,由耳机双侧给click纯音作为听觉刺激共200次。P300由靶刺激和非靶刺激组成纯音oddball诱发模式。其中750Hz声音占80%作为非靶刺激,2000Hz声音作为要求被试者识别的靶刺激占20%随机出NHL=85db,时程1000us,刺激率0.7Hz,扫描800ms,高频滤波30Hz,低频滤波1Hz,实验时统一指导语和检验参数。

1.2.2 认知功能评定

认知功能评定采用简易精神状态简表(MMSE),评分范围0-30分,由2名医师对入组者进行MMSE评分,于发病6个月后完成。以文盲

1.2.3 梗塞部位定位

对所有急性脑梗塞组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行头颅MRI检查,进行梗塞部位定位,分为左大脑半球梗塞组、右大脑半球梗塞组和脑干梗塞组。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

2结果

2.1 认知功能评定

6个月后对80名脑梗塞组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行MMSE评分,结果显示80名脑梗塞患者中有18例MMSE评分达到认知功能障碍,归为脑梗塞痴呆组,有62例MMSE评分未达到认知功能障碍,归为脑梗塞非痴呆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P300指标比较

对三组患者的P300潜伏期和振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脑梗塞痴呆组患者P300潜伏期高于脑梗塞非痴呆组和正常对照组,振幅低于脑梗塞非痴呆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①MMSE评分:脑梗塞痴呆组与脑梗塞非痴呆组、正常对照组相比,P 0.05;②P300潜伏期:脑梗塞痴呆组与脑梗塞非痴呆组、正常对照组相比,P 0.05;③P300振幅:脑梗塞痴呆组与脑梗塞非痴呆组、正常对照组相比,P0.05;

2.3 脑梗塞患者MMSE评分与P300潜伏期和振幅的相关性

多元线性相关分析:脑梗塞痴呆组MMSE评分与P300潜伏期呈负相关( r =-0.617, P

2.4 脑梗塞患者梗塞部位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18例脑梗塞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中,根据头颅MRI进行梗塞部位定位,其中4例为左大脑半球梗塞,5例为右大脑半球梗塞,9例为脑干梗塞。

3讨论

近年来,在老年人中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由于治疗手段的不断改善,本病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由此并发的血管性痴呆并不少见,达26%,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能够在急性期明确急性脑梗塞病人的认知预后,对治疗无疑会有极大帮助,进而降低痴呆的发生率和进展速度,目前对血管性痴呆早期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结合心理学量表评分,但多数学者认为量表结果易受主客观因素和患者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影响,故只能作为痴呆诊断的重要参考,不能取代临床各种资料的综合诊断。

事件相关电位可反映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变化的一个客观指标,即对某客体进行认知加工(如注意、记亿、思维)时,通过叠加从头皮表面记录到的脑电位。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P300是联合皮层活动的结果,与复杂的多层次心理因素(认知过程)有关,是感觉、知觉、记忆、理解、学习、判断、推理及智能等心理过程的电位变化反应[3,4]。P300的改变是反映各种疾病所伴随的认知功能损害,主要目的在于判定患者的认知障碍或智能障碍[5]。

脑血管疾病不仅能造成脑局部循环和功能障碍,对认知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多数作者认为事件相关电位检查可以客观评价大脑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6],通过事件相关电位检查可观察P300变化情况,以评价脑梗死引起认知功能的障碍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的P300较正常同龄人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与国内文献报道[7]一致;P300潜伏期延长与MMSE评定的认知功能损害程度呈明显负相关,这表明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就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也表明听觉 P300潜伏期可以客观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张宪忠等[8]发现P300改变可先于长谷川智力量表,可作为血管性痴呆的早期诊断方法之一,有利于该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另有研究表明,P300潜伏期可作为动态观察智能状态的客观指标[9],P300作为脑梗死患者可能发展为痴呆的一项预警指标,有一定临床意义。因此,对脑梗死患者进行P300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血管性痴呆,如果脑卒中患者的P300潜伏期大于正常范围,提示患者需随访及早期给予药物和康复干预,以防止痴呆的发生和发展。

本组研究中发现,观察组患者在出现P300潜伏期延长的同时,P300振幅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参考文献

[1] 欧小凡,潘速跃,黄英,等.事件相关电位P300与认知相关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833-835.

[2]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2.

[3] Knight RT, Scabini D. Anatomic bases of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novelty detection in humans[J]. J Clin Neurophysiol, 1998, 15: 3-13.

[4] Rogers RL, Baumann SB, Papanicolaou AC, et al. Localization of the P3 sources using magnetoencephal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 Electroencephalogr Clin Neurophysiol, 1991, 79: 308-321.

[5] Hissa MN,D'Almeida JA, Cremasco F, et a1.Event related P300 potential in NIDDM patients without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revious hypoglycemic episodes[J].Neuro Endocrinoi Lett, 2002, 23: 226-230.

[6] 潘映辐, 主编.临床诱发电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607-608.

[7] 战翠英,张桂芳,石秉霞. 急性脑梗死事件相关电位与认知障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 7: 19-20.

[8] 张宪忠,张秀华,王桂兰,等. P300作为血管性痴呆早期诊断方法的临床研究[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0,2: 28-30.

[9] 杨文俊, 主编.大脑高级功能的神经电生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92-93.

上一篇:如何预防与治疗痛风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62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