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62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8-01 01:54:10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62例临床观察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急性上消化道; 出血

[中图分类号] R57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9-049-01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以呕血和黑便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以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肝硬化食道及(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慢性胃炎、胃癌等疾病引起者为常见,从中医方面讲,呕血与黑便两者均属血证范畴,血由胃系而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红或紫暗,常挟有食物残渣,称为呕血,其血来自胃系,从排出体外,大便色黑如柏油称为黑便。自2000年8月以来,我科用自制止血散配合西药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呕血、便血的诊断标准。

1.2 一般资料62例患者均为2000年8月至2007年6月的住院患者,其中男性46例,女性16例,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52岁,其中胃十二白指肠溃疡32例,糜烂性出血性胃炎12例,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肪曲张破裂12例,胃癌6例,临床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病性轻度18例,中度9例,重度4例,对照组31例,病性轻度19例,中度9例,重度3例,两组性别、年龄、疾病程度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现代医学的一般治疗方法,用立止血针、奥美拉唑针、垂体后叶素针、西米替丁针等其它对症治疗、营养支持治疗,必要时输血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加服自制止血散口服,自制止血散组成(大黄、三七、白芨),按1:1:3的量研成细末,每次3克,每日3次,凉开水冲服。

1.4 疗效标准参照涂晋文《中医急症学》1995年12月,附疗效评定标准。

(1)临床治愈:1周内吐血或黑便停止,大便潜血阴性,出血伴随症状有所改善。

(2)显效:1周内呕血或黑便停止,大便转黄,大便潜血呈阳性,出血伴随症状有所改善。

(3)有效:1周内出血减少,大便转黄,大便潜血由强阳性转为阳性,出血伴随症状略有改善。

(4)无效:经治1周,出血不止,大便潜血试验无改变,重度出血,经治24小时无好转,出血伴随症状无改善。

(5)加重:经治1周,出自有增无减,出血伴随症状加重,或出现厥脱证。

2治疗结果

治疗组:临床治愈16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1例,加重1例,已有效率93.6%。

对照组:临床治愈11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5例,加重3例,已有效率74.2%。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系临床急病、重病,属中医“血证”范畴。中医认为,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多为胃热雍盛,肝火犯胃等热伤血络,血溢脉外,治疗上清热凉血,活血止血,清代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认为吐血之冶疗,惟以止血为第一要素,血止之后,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既与好血不相合,反与好血不相能……必亟为消除,以免后来结患,故以消瘀为第二治法。……唐氏指出治疗的精髓关键于早期的止血,如果出血止不了,那么久之则血随气脱,而致性命垂危,故笔者在临床诊治中,中西医结合,在现代医学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止血散以“止血”,确能提高临床疗效,大黄有泻火凉血,活血祛瘀之功效,白芨有收敛止血之功效,三七有止血、化瘀之功效,诸药合用,共凑清热止血,止血而不留瘀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能缩短凝血时间,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管收缩等多方面的止血作用。三七含止血活性成份,能缩短凝血时间,白芨能缩短凝血时间及抑制纤溶,具有良好的局部止血作用,综上所述,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能明显指高临床疗效,价格低廉,尤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涂晋文,主编.中医急症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12.

上一篇: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研究 下一篇:排龈线及暂时冠在口腔固定修复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