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内需,让小学体育教学主体性不再缺失

时间:2022-08-09 06:47:11

激发内需,让小学体育教学主体性不再缺失

摘 要: 小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是没有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使主体性缺失。文章从促进主题发展,开展探究合作式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利用竞赛,激发学生的参与运动兴趣;妙用非智因素,调动学生内在的驱动力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小学体育 主体性 教学需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内在需求可以让主体性得到成分发挥。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小学体育教学发现,小学生参与课堂训练的动机都不一样。有的学生是为了掌握体育技能,有的学生是为了与同伴玩耍,有的是为了表现自我。因此,教师应该研究小学生的心理需求,采取相应的措施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让所有学生在体育课中受益。

一、促进主体发展,开展探究合作式学习

新课改理念强调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开展学习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相互之间的交往,从而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把教学内容通过科学的内化,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操作、练习,在探究过程中让认知与运动系统得到同时发作。例如在学习“前滚翻”时,用一木块与球作滚动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球比木块滚得快,接着启发学生一个人在团身紧时就能滚动比原来快。学生得出这一要领后立即就体验到完成这一动作技巧,于是开展分组训练。并且把分解动作的图片拿出来让学生对照训练,这样学生在探究与合作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动作要领的吸收,从而很快就掌握动作要领。在此过程中,老师把动作要领归纳成一个顺口溜让学生背诵:两脚瞪地速低头,团身滚动成圆球,这样学生马上就把动作做得又好又快。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从而使接下来的练习变得更规范、有序,经过这样的探究与合作,再进行练习时有的学生就不用手支撑完成动作,甚至有的学生能进行有助跑的前滚翻。

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在开展身体素质训练中,现行的教材内容中有些练习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这给学生的训练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为了帮助学生切实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积极的办法帮助学生减缓心理压力,从而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中掌握训练技能。这样学生可以逐步培养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小学生的自觉性虽然不高,但是通过教师的引导,经过内外强化性的练习,就会逐步提高自我参与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及时了解学生训练中的各种情况,对学生参与训练的态度、训练的成绩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例如在开展“身心耐力素质”这一内容的训练中,教师制定具体的训练指标,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实现这一目标。等到阶段性训练完成后,我们应该及时对学生的自我训练成绩进行综合考评,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开展自我训练的动力。然后,教师通过技术与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这样才能让体育运动终身受益。

三、充分利用竞赛,激发学生的参与运动兴趣

体育运动离不开体育竞赛,体育竞赛最能激起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学生主体性意识在体育竞赛中表现得最明显。例如在开展的“男生与女生的对抗赛”、“强强对抗赛”、“弱中追逐赛”与“中强追逐赛”等具有激烈竞赛性质的训练中,都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研究表明,小学生都存在竞争心理,对荣誉观比成年人强得多。在体育竞赛中带有游戏情节的内容更是学生的最爱,每个体育游戏都具有竞争性,而竞争性的体育项目最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例如在开展“障碍接力”这个游戏比赛中,每当通过障碍物时需要前面与后面的两个队员把接力棒准确无误地交给对方,否则就会影响比赛成绩。因而每个队员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起来,都不想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影响集体成绩。通过这样的比赛竞赛,每一个学生的精力更集中,情绪随之高涨起来,从而表现出顽强的斗志,主体意识充分显现。

四、妙用非智因素,调动学生内在的驱动力

心理学研究认为,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效果与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体育教学应该把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作为调动学生学习内在驱动力的策略之一。非智力因素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意志与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有十分现实的意义。例如:在班级中设立一个“体育之星”,每周让学生自己选举。根据学生训练的实际情况制定训练目标,分别设立诸如“长跑星”、“短跑星”、“篮球星”、“广播操星”、“田径星”、“健身星”、“参与星”等,这样几乎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可以获得其中的一项或几项,从而学生感受到通过自己努力可以取得学习成果。实践证明,在班级中开设“体育之星”活动给体育课堂营造浓厚竞争氛围,充分调动全班学生开展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每次下课时,总是期待着下一次体育课的到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期待。所以,在后来的教学中学生每次整队时站得又快又齐,开展体育训练时也积极主动,课堂面貌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总之,激发学生的内需可以让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不再缺失。只有让所有学生参与课堂,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阳光体育工程”。因此,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调动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才能让小学体育课堂充满生命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庆梅.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主体性教育[J].学周刊,2013(01).

[2]李尧.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主体性教育[J].安徽教育,2014(04).

[3]王少云.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初探[J].成功(教育),2013(02).

上一篇:论实训室文化建设 下一篇:特高压直流线路宽频域电晕电流在线测量系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