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化利多卡因联合地塞米松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8-09 05:30:13

【摘要】目的 应用碱化利多卡因联合地塞米松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IC)的疗效。方法 以NIDDK诊断标准诊断Ic患者58例。男12例,女46例。年龄(51士14)岁。病程(3.8士1.9)年。30例既往无特殊病史者和7例伴高血压、糖尿病等无关病史者为无伴随疾病组;行膀胱颈梗阻内切开(3例)、前列腺电切(6例)和妇科疾病(4例)或妇科手术史(4例)者为伴随疾病组。伴随疾病组病例均为原发疾病治愈后3个月膀胱疼痛症状仍持续存在者,故仍获诊断。治疗方案将2%利多卡因20 m1+ 5%碳酸氢钠5ml+地塞米松5mg(1ml)的混合液缓慢注入膀胱内,保留45~60min。每周灌注2次,疗程12周。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疗效指标O’Leary-Sant评分的变化,次要疗效指标包括每日平均排尿次数及平均每次排尿量。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67.2%(39/58),其中症状完全缓解率为43.1%(25/58)、部分缓解率为24.1%(14/58);治疗无效率为32.8%(19/58)。治疗前患者平均每日排尿次数(27±15)次、每次排尿量(69士36)ml、O’Leary-Sant评分(25.7士4.3),治疗后分别为(16士10)次、(179±98)ml和(14.3士9.4),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值均

【关键词】间质性膀胱炎;药物疗法;预后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139-02

间质性膀肌炎(IC)是一种慢性非细菌性膀胱炎症疾病,多发生于中年妇女,以尿频、尿急、膀肌区胀痛为主要症状,主要特点是膀肌壁纤维化,伴有膀肌容量减少。IC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由于大部分间质性膀胱炎患者是在诊断标准以下的,它的实际患病率可能远高于目前数据。随着对疾病的进一步认识,目前认为其发生率远高于过去的估计。为明确应用碱化利多卡因联合地塞米松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IC)的疗效,我们对2008年12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58例IC患者资料进行了分析。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本组58例。男12例,女46例。平均年龄(52士14)岁。平均病程(3.7±1.9)年。

二、诊断标准和处理

根据美国NIH/NIADDK(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National Institute of Arthritis Diabetes and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1987年提出的诊断标准[1],于1989年这些标准进一步修改并确定作为IC患者的鉴别诊断[2]。本组58例IC病例均符合美国NIH和NIADDK诊断标准。30例既往无特殊病史者和7例伴高血压、糖尿病等无关病史者为无伴随疾病组;行膀胱颈梗阻内切开(3例)、前列腺电切(6例)和妇科疾病(4例)或妇科手术史(4例)者为伴随疾病组。伴随疾病组病例均为原发疾病治愈后3个月膀胱疼痛症状仍持续存在者,故仍获诊断。初步考虑IC者,膀胱镜检发现膀胱Hunner溃疡6例,膀胱镜下粘膜点状出血52例,病理检查提示存在非特异性炎症者最终认为患有IC。

所有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置入8 F导尿管,排空尿液后,将2%利多卡因20 m1+ 5%碳酸氢钠5ml+地塞米松5mg(1ml)的混合液缓慢注入膀胱内,保留45~60min,每周灌注2次,疗程12周。分别应用O?Leary-sant问卷进行问题评分(ICPI)和症状评分(ICSI),并对每日平均排尿次数及平均每次排尿量进行评估。疗效判定标准:治愈(SR)为症状消失,部分缓解(PR)为症状评分改善程度>50%,总改善率为SR+PR。

三、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l7.0 统计学分析软件包进行分析,定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方法。检验水准取a = 0.050。

四、结果

治疗中未发生叫明显不良反应,膀胱灌注后诉头晕嗜睡9例,利多卡因剂量减半后症状均消失;由于插尿管导致的一过性尿道不适感24例,治疗停止后症状均消失。治疗总有效率67.2%(39/58),其中症状完全缓解率为43.1%(25/58)、部分缓解率为24.1%(14/58);治疗无效率为32.8%(19/58)。治疗前患者平均每日排尿次数(27±15)次、每次排尿量(69士36)ml、O’Leary-Sant评分(25.7士4.3),治疗后分别为(16士10)次、(179±98)ml和(14.3士9.4),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值均

五、讨论

研究发现,膀胱黏膜覆盖有氨基葡聚糖层(GAG),GAG层起防漏和抗粘护屏障作用[3] 。GAG层破坏缺失使尿液中的有害物质深入黏膜引起炎症反应[4]。彭华和李添应[5]在研究变态反应性疾病时用免疫印迹分析发现膀胱细胞膜表面有组胺受体H1、H2、H4分布。在溃疡型和非溃疡型IC中膀胱固有层肥大细胞均处于激活状态[6],膀胱间质层肥大细胞激活,释放组织胺、蛋白酶和白细胞介素等化学介质,引起血管扩张,充血,炎细胞趋化,渗出,刺激C类神经纤维,肥大细胞的增多成为IC发病的一个重要环节。肥大细胞可能通过释放组胺诱导产生膀胱黏膜的炎症、超敏,进而导致膀胱黏膜受损,产生痉挛及疼痛等症状[7-8]。地塞米松可以增大肥大细胞颗粒的稳定性,减少组织胺释放,从而减少血管舒张及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使血管敏感性增高,收缩性加强,减少局部充血及体液外渗;对纤维母细胞DNA有直接抑制作用,抑制肉芽组织形成。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抑制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干扰体液免疫;稳定溶酶体膜,减少溶酶体内水解酶的释放,抑制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移行至血管外,减少炎症反应。2%利多卡因膀胱内灌注通过其局部麻醉,降低膀胱黏膜感觉神经的兴奋性,可缓解患者下腹胀痛和尿频;加入5%碳酸氢钠碱化利多卡因可以增加膀胱黏膜对利多卡因的吸收,起到协同增效作用[9]。联合上述方法治疗IC是否能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呢?本研究结果发现,联合上述方法疗效可靠,总体有效率为65.5%,症状完全缓解率达41.4%,而且患者症状缓解快。

总之,应用碱化利多卡因联合地塞米松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IC)的疗效良好。但由

于病例少 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Gillenwater JY,Wein AJ.Summary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Arthritis,Diabetes,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 Work―shop on Interstitial Cystitis,National]nafitutes of Health,Bethesda,Maryland,August 28―29,1987.J Urol,1988,140:203-206.

[2]Striker GE.KuH Notes[J].J Urol,1989,142:139.

[3]Soler R.Bruschini H,Martins JR,et a1.Urinary glycosami-

noglycans as biomarker for urothelial injury:is it possible to discrimininate damage from rec overy.Urology,2008,72 t937―942.

[4]Parsons CL.The role of the urinary epithelium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nterstitial cystitial/prostatitis/urethritis.Urology.2007,69(Suppl)l 9-16.

[5]彭华,李添应.组胺H4受体在变态反应性炎症中的作用.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08,2:208―211.

[6]Theoharides TC,Kempuraj D,Sant GR.Mast cell involve-

ment in interstitial cystitis:a review of human and expefimental evidence.Urology,2001,57:47―55.

[7]Jutel M,Blaser K,Akdis CA.Histamine receptors in immune regulation and allergen-specific immunother apy.Im-

munol Allergy Clin North Am,2006,26:245―259.

[8]Thurmond RL.Gelfand EW,Dunford PJ.The role of histamine H1 and H4 receptors in allergic inflammation:the search for new antihistamines.Nat Rev Drug Discov,2008,7:41―53.

[9]王亮,陈昭颉,王庆堂.等.肝素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4,25:625-626.

上一篇:26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分析 下一篇:50例手足口病的临床诊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