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扩展背景下高校筹资的研究

时间:2022-08-09 03:26:29

规模扩展背景下高校筹资的研究

摘要: 高校规模扩展是我国在世纪之交采取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但教育经费不足制约着高校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因此如何合理高效地筹集资金,已成为我国高校适应国内市场经济改革和国际市场竞争挑战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规模扩展 高校筹资 研究

高校规模扩展是我国在世纪之交采取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受教育人口规模的扩大,从而快速缓解高等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一个基本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体系,教育部长周济在2005年亚洲教育论坛上表示,我国仍将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到202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然而高校规模扩展面临着经费短缺的严峻形势,如何合理高效地筹集资金,已成为我国高校适应国内市场经济改革和国际市场竞争挑战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规模扩展与经费严重不足决定了高校多元化筹资

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给高校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制约着高校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近些年,国家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根

据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对高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如国家从1998年起,确定中央本级财政教育经费支出连续五年每年比上一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尽管如此,教育经费投入与教育事业发展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2000年教育经费支出压力和各项资金需求数额之大、需要确保的重点支出范围之广、项目之多为历年所少有。《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11”工程、高校筒子楼改造等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的实施,集中反映了这种变化。改国家包办为国家、集体、社会共办、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是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高校筹资渠道多样化正是这种体制的必然结果。

另具统计显示,我国各类在校学生约2亿多人,占世界教育规模的25 %,而教育经费只占世界年度教育经费的5 %左右。可见,资金已成为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瓶颈”。在高等学校中,学校缺乏扩大办学规模的资金;没有资金用于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优秀教师人才流失严重;一些教学设备、科研设施陈旧、老化,无力更新,一些重要科研项目无法立项,限制了高校事业的发展等等。因此,在努力争取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高校本身只有通过不断拓宽筹集资金的领域和渠道,才能增强自身发展能力。

二、拓宽高校筹资方式,增加收入渠道

目前,高校经费筹措格局是: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简单地说,就是通过财政拨款、收取学生学费、税收渠道、利息收入等等渠道来筹措高等教育经费。尽管高校筹资方式很多,但如何合理、高效的筹集资金,是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1.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大力培植高新技术研发,提高收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高新技术产业也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了我国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一支生力军。

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和智力优势,有很强的应用型科研成果的“产出”能力,为科学成果的产业化实现开辟了一条捷径。高等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兴办和发展科技产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努力参与市场竞争。高校要充分发挥优势,组织精兵强将,加大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研究的投资,加快应用型科技成果的研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各高校要转变观念,开拓思路,重视校办企业对学校发展的整体带动能力。把校办高科技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放在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要选拔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从事校办高科技产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搞好科技成果和技术创新成果的开发利用;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强校办高科技企业的管理,做到“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使其真正成为能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的法人实体,增强学校的创收能力,促进学校快速发展。

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校办产业的上交利润已成为除学费外的第二大自筹经费来源。高等院校除了培养高级人才外,还承担着各级各类的科研项目。高校科研事业收入已成为教育事业收入的来源之一。

2.成立校友会,开发校友资源。校友是学校的宝贵资源,校友是高校建立与社会联系和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文化和各项事业发展服务的桥梁和纽带。对学校来说,分布于社会各界的校友们是一个知识密集、信息丰富、与母校有着特殊情感联系的群体,是一个非常珍贵的资源宝库。日本、美国的高校均成立了校友会,社会捐赠中大部分来自于校友的捐赠。因此,我国高校应设立专门机构,成立校友会,设立校友网站,其主要职责是加强与校友的联系。校友组织是母校健康的晴雨表,在高校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改革进程中,校友有望成为高校筹资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友们利用他们的社会影响和人际关系,为高校筹资牵线搭桥,同时校友们直接通过捐赠、合作建设等方式对高校投资,投资项目可以以校友名字命名。因此加强校友工作,开发校友资源,是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拓宽学校办学资金渠道,促进教育创新的迫切需要。

高校由于培养出来的人才档次较高,有成就并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的校友数量较多。高校不应忽视这些人,而要去主动挖掘,重视做好校友的联络工作。充分发挥校友会等校友组织的作用,抓住校庆纪念活动、校友毕业返校聚会等机会,加强对杰出校友的了解、联系、交流和沟通。也可通过各种互惠互利的合作协议等,吸引校友捐资.动员和鼓励校友为学校做出贡献。

3.利用沉淀资金适当投资,以获取投资收益。利用高校沉淀资金进行投资,取得投资收益,是高校近几年开辟的又一筹资渠道。沉淀资金的来源:一是按国家有关政策收取的学生学费、住宿费及各层次各门类学生的培养费和相关的捐资等;二是高校校办产业收入,主要是高科技产业的净利润,其典型代表是北大方正、清华同方、天大天财等一批高科技产业为学校做出了巨大贡献;三是科研收入,除少量科学事业费收入外,主要是横向协作项目的收入,尤其是一批以应用科学为主的实力较强的工科院校,其收入十分可观。如何利用好沉淀资金进行投资,取得投资收益,是当前高校普遍应该重视的问题。

首先,可以进行有价证券投资。购买风险较低的有价证券,取得利息收入。如分散购买不同时期的国库券,获取比银行存款利息高的收入;其次,建立校内结算中心,将沉淀资金存放于高校自己的结算中心,获取稳定的利息收入。第三,购买开放式基金。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由专家理财,精心策划、分析,重点考察、选择收益较高的基金,为学校获取更大的投资收益。但应避免盲目投资。沉淀资金的运营必须是在没有风险或风险很小的前提下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高校开辟新的资金来源,成为高校筹资的又一渠道。

4.积极筹措、鼓励社会向高校捐赠。在我国,社会捐资办学也有优良的传统,如从盛宣怀倡导捐集创办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开始,到后来的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李嘉诚创办汕头大学等,都为捐资办学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从高校筹资的角度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还有一定差距。据考察,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国立大学学费很低,但学校的经济实力却非常雄厚,除了政府的财政拨款外,更多的来自于社会捐助。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统计,每年大约有50亿美元的捐助。据1992年的统计,美国高校所筹集的资金中仅捐赠数超过6500万美元的学校就有187所。在我国大多数学校来自社会的捐助不多,还没有形成对院校进行慈善行为的传统或文化,而且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没有形成足够的对院校捐赠的经济能力,再加上我国的税收制度并未设有对院校捐赠方面的优惠措施。还需政府的积极推动和鼓励。

5.利用中资及外资银行贷款。目前,贷款已成为高校筹集资金的一种方式。特别是近几年来,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可挖掘的资源已近极限。为了加快高校的发展步伐,众多高校纷纷与中资银行合作,签订了信用额度,举债筹资办学,这不失为解决高校资金紧张的一条出路。由金融机构提供资金为高校校园基本建设、校办企业融资、学生助学贷款、教师个人消费信贷等方面服务,而高校则利用其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以及产业推动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为金融机构提供人力资源开发、金融与产业研究、金融产品开发、企业推荐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这种新型的筹资模式,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待于高校转变观念,主动努力争取和开发。

另外,外资银行经营业务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扩大,国际间的筹资中外合作办学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之间的联系加强,国际间高校各自利用其优势进行合作,开发项目或人才、经验交流,同样也为高校的筹资提供可能。至2005年9月末,共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69家外国银行在中国设立了232家营业性机构,外资银行在华机构外汇贷款额占我国金融市场外汇贷款总额的20%左右。外资银行已成为我国银行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外资银行不仅金融产品种类繁多,而且其实力、信誉、管理服务水平均高于国内银行。各高校应充分把握这一机遇,审时度势,考虑需要和自身条件,扩大吸收信贷资金的范围和领域。一方面,要解放思想,研究外资银行融通资金的运行方式、服务种类及相关政策,掌握有关信息,强化信贷意识,开辟利用外资银行贷款业务。另一方面,做好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统筹规划,拓宽融资领域,合理确定贷款规模,更好地发挥贷款效益。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姚杰仁,徐宏峰.关于高校筹资渠道和筹资均衡点的思考[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12):45-46.

[2]彭永春.多元化.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石[J].前沿,2002(4):34-36.

[3]孟东军,张幼铭.试析社会捐赠在高教成本分担中的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3(6):11-13.

[4]罗建文.高校的办学规模与融资规模[J].教育财会研究,2001,(3):18-20.

[5]李祖超.教育经费筹措方法的比较与借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65-69.

[6]杨周复,施建军.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3-129.

上一篇:构建现代批发商业任重道远 下一篇:在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中管理公司化的几点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