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县农机购置补贴的监管措施及效应

时间:2022-08-09 03:00:42

互助县农机购置补贴的监管措施及效应

[摘 要] 简述互助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机遇,并且通过各个方面的规范操作与加强监管,积极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农业机械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155-01

互助县是青海省的农业大县、农机大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县。自2005年以来,互助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机遇,从五个环节规范操作,从五个方面加强监管,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应明显,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一、从五个环节规范操作

县、乡农机管理部门和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规范操作,积极受理农民群众申请、帮助、指导农民填申请表,按时上报申请购机农户名单。县农业和科技局认真执行有关文件精神,严格按照程序步骤开展机具补贴工作,严格实行购机补贴情况抽查制和操作人员责任追究制,按照省农牧厅提出的“三不能、五严禁、十不准”工作要求实施。重点从五个环节规范操作:

1.及时公告、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各年度以县政府的名义,通过多种方式《互助县农机购置补贴公告》,明确公布相关政策、咨询服务和质量监督投诉单位、电话、值班人等;没有出现向企业和群众乱收费现象。在公布补贴政策和产品目录的同时,平等受理农民购机申请,做到购机补贴过程公开、公平、公正。对拟购机农户在县、乡(镇)张榜公示,无异议后,签订补贴协议以供应。

2.统筹规划,科学调控,促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按农时季节以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及早落实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马铃薯种植机、免耕播种机、微耕机等农机具的购置。采取措施,方便群众,尽量满足农户需要。

3.注重发挥县农机两站一校、蔬菜中心的作用,负责落实重点补贴的机具和农户。其中:县农机推广站负责保护性耕作机具、马铃薯种植收获机具,油菜收割机等;县农机管理站负责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所需的机具;县农机化学校、蔬菜中心负责设施农业作业机具,如微耕机、棉被、卷帘机等。

4.抓好现场示范。针对农户对转型机具,如微耕机、马铃薯种植机、收获机的性能了解少的问题,及时与供货方协商价格,拉回实物样品,组织召开使用示范现场会,让农户观看、实习操作、购买。

5.加强购补机具的调查回访和补贴政策满意度的测评。回访中没有发现不合格机具,对个别农户反映的补贴机具质量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处理。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深受广大农户和有关部门的好评。

二、从五个方面加强监管

按照中央和青海省有关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精神,及时制定监督检查方案,从五个方面进行了监管工作。

1.强化对农机经销商的监管。我们采取调查农民、回访机手、抽样调查等方法,重点监督经销商在营销宣传上不误导、机具售价上不抬高、补贴兑现上不打折,售后服务上不退滞。对省中标经销商或企业自行确定的经销点领发具有农机补贴资格的委托书,对购机农户实行人机合影照,并实行备案管理。

2.强化对农机购置补贴过程的监管。积极推行“五见三查一公示”监管方式受理申请、签订协议、上门核机时见本人,购机是到农业和科技局验机、上门复核时见机;查发动机编号、整机出厂编号、国家补贴编号与登记是否一致;公示补贴对象,规范农机购置补贴程序,整个过程严谨无漏风,补贴政策落实不走样。

3.强化对购机人及补贴机具的监管核实。在严格核查购机人身份和购机能力,杜绝外县农民购机或借用农民身份购机套取补贴等现象发生的基础上,组织人员经常性深入村社开展补贴机具回访调查活动,随机核查是否购机、购买机具是否为确认书规定的机具,已购机具使用及质量情况,从而有效提高了售后服务水平,杜绝了违规转卖补贴机具现象发生。

4.强化补贴政策廉政建设监管。制定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实施方案,并加以落实。一方面组织工作人员认真学习《青海省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人员廉洁从政的有关规定》,开展警示教育;另一方面,对购机农户从县到乡进行公示,并在干部群众中进行补贴政策落实情况满意度测评,有效提高了工作透明度和服务水平。

5.县农业和科技局抽调干部,专门负责购机申请、确认书的签订、档案材料的建立、整理及电子信息档案的上报。在实施过程中,按时上报购机补贴信息、进度统计表、年度总结、自查报告等材料。督促供货方负责在补贴机具显著位置上做出国家补贴机具和编号的统一标记。

三、补贴政策效应明显

1.激发了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仅2012年上级下达给互助县农机购机补贴资金共1055万元(其中,中央资金990万元,省级资金65万元)。实际完成补贴资金1055万元,购置各类农机具4089台(套),涉及全县19个乡镇,281个行政村,收益农户达3312户,拉动农民投入资金2465万元。

2.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通过购机补贴,有力的增强了农业装备结构,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促使农民不断地从农业内部挖掘增收潜力,实现了节本增效。它不但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而且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变。仅2012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达5万人,劳务收入达5.2亿元。

3.新型农机具和农业新技术广泛应用。如微耕机的广泛应用,给山区农户带来了方便,逐步取代了山区畜牧耕种的现状;大中型机具的使用积极性高涨。仅2012年,大型联合收割机突破40台大关,机收面积达10.3万亩;千台补贴脱粒机的大量应用加快了秋收进度,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300万元设施机具的配套加快了设施农业建设步伐。

4.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快了小麦、油菜、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作业进程,提高了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2012年机耕面积达81.3万亩,机播面积达50.4万亩,机收面积达10.3万亩,耕、种、收三项机械化水平达48.4%。

5.加快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2012年共有14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享受到国家补贴资金75.58万元,补贴机具202台。

上一篇:以民为本在强化农机服务中促安全 下一篇:辽宁省能源消费的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