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09 01:41:45

“3D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3D教学模式即“发现”(discover)、“领悟”(digest)、“发展”(develop),是我校提出来一种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情景呈现,让学生主动发现规律、发现问题,共同探究,通过内化、领悟和发展,实现教学目标。本文以《气候类型的判读》为例,尝试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运用“3D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片段(一)

多媒体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北美洲气候类型分布图。

教师:世界总共有多少种气候?

学生:11种

教师:亚洲有多少种气候类型?亚洲缺失哪几种气候类型?

学生:9种,亚洲缺失温带海洋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教师:亚洲为什么没有这两种气候类型?

学生:温带海洋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全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受海陆分布的影响亚洲在这个范围内没有陆地;热带草原受信风带和赤道低压带交替控制,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两侧,而亚洲,特别是南亚和东亚受季风环流控制没有形成草原气候,而形成季风气候。

案例分析(一)

如果教师直接以知识梳理的方式来复习气候类型的分布、形成原因和特点,则显得枯燥、乏味,而让学生以探究的方式,通过教师呈现的图文材料分析探究性问题,获取知识,这不但能够梳理基础知识而且能够树立全球空间观把我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

教学片段(二)

多媒体展示: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1月东亚季风环流示意图

学生活动:绘制1月东亚地区的风向(学生在电子白板上绘出东亚的风向)

教师:东亚地区冬季盛行西北季风,我们都知道在我国秦岭淮河线以北是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以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低温少雨,我们生在南方体验不到北方的气候特点,我们就通过一个实验来体验一下冬季风的特点。

实验:(开课时间在3月份,气温偏低)教师手持一个小风扇,把风扇靠近多个学生的脸吹,教师询问学生的感受,学生普遍感到风是冷的。

教师:这个实验能够完全验证西风季风的寒冷干燥吗?

学生:不能,西北季风寒冷干燥,风扇的风是冷风,干燥不明显。

多媒体展示: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7月东亚季风环流示意图

实验:教师手持一个电吹风,吹拂多个学生的脸面,学生普遍感受到是热风。

教师:这个实验同样只能验证夏季风的温暖,不能验证夏季风的湿润。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我们感受到了冬季风的冷,夏季风的热,那么为什么夏季风是温暖湿润冬季风寒冷干燥呢。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冬季风从西伯利亚――蒙古高压吹出,由陆地吹响海洋,性质干燥;由高纬吹响较低的纬度,性质寒冷,但由于风是从高纬吹向较低的纬度,气温会升高,水汽压会降低,又增加了空气的干燥度。在我国,冬季风吹到云贵高原,经过长途跋涉以及地形的阻挡和抬升作用,冬季风发生变性,这时的冬季风不能讲是寒冷干燥了。

教师:我们知道热带草原气候干季受信风带控制,信风往往是干热风,因为在热带草原气候区信风是从陆地上吹过来的,当然是从较高的纬度吹向较低的纬度,所以造就了它的性质是干热的。那么受信风控制的地区是不是都是干燥少雨的呢?

学生:不是,全球有四小片区域是受信风控制而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教师:对的,马达加斯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以及中美洲这四片区域的热带雨林分布是非地带性因素造成的,这些地区的信风是从海洋上吹过来的,所以性质就不是干热了,而是湿热。

案例分析(二)

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的知识,要比教师直接告知的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记忆。因为是二轮复习,所以教师把相关的知识点组合在一起复习,增加了深度和难度,体现了高三地理教学的特点和从更高的视角,整体握高中自然地理。

教学片段(三)

多媒体:播放《地球脉动-奇幻的沙漠》视频剪辑:雾逐渐从秘鲁近海岸形成,随风飘到沿岸沙漠,水汽在沙漠植物上凝结成水滴,小鸟在吮吸着水滴……

读世界海洋多雾区分布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多雾区说法正确的是

A.多雾海区均为暖流流经的地区B.与多雾海区相邻的陆地上均为草原

C.多雾海区均为信风盛行的大陆西岸地区 D.多雾海区多为寒流流经的地区

(2)关于图中六个地区雾的共性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A.表层海水温度较低,使其上空大气的水汽容易凝结成雾

B.有冷空气从温暖的洋面上吹过

C.锋面频繁过境,使其上空出现逆温层所致

D.受高压系统影响,晴朗少云,大气逆辐射弱

学生:第一题选D,第二题选A

教师:正确,图示海域均为寒流,我们知道,寒流对气候影响是减温、减湿,图示海域附近均为热带沙漠气候,该气候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寒流加剧这些地区的干燥程度,比如南美洲西海岸的阿塔卡马沙漠南北绵延1000公里,是世界的干极。寒流上空有逆温层出现,但不是锋面造成的而是寒流本身造成的,近地面温度低,高空温度高,从而形成逆温层。在低纬地区(或夏季)的寒流附近会有海雾出现,这种雾叫平流雾,很像夏季冰块上空会冒“白烟”,而中高纬度(或冬季)的暖流附近也会形成海雾,这种雾叫蒸发雾,很像冬季一杯热水上空会出现“白烟”,比如北太平暖流冬季多大雾,就是这个原因。

案例分析(三)

通过视频,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了解身边的,生活中的地理,地理不是神乎其神的,而是可以捕捉到的。这样不仅加强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有利于更好的解决问题。

教学片段(四)

下左图为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示意图,下右图为某地年内各月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回答3~4题。

(3)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在南半球大陆西岸海域明显变宽.主要原因是

A.受寒、暖流共同影响B.受暖流影响C.受寒流影响D.受陆地影响

(4)甲、乙、丙、丁四地中,气温和降水特征与右图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A.甲地 B.乙地C.丙地D.丁地

学生甲:第3题选C,第4题选B

学生乙:从右图气温折线和降水柱状图可以看出它所表示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最低月气温在7月,所以应该在南半球,而乙地在北半球,所以选项B是错误的。

学生丙:不对,7月乙地受赤道低压带控制,为雨季。雨季,阴雨天多,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强,所以气温低。

教师:对乙同学的提问和丙同学的解释大力表扬。甲地在回归线附近,为热带沙漠气候,丙地在南亚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丁地在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而乙地在东非高原,虽然离赤道附近,但由于地形的原因没有发育成雨林,而形成草原。热带气候全年高温,不能从最低月气温判断所属半球,雨季(湿季)气温比旱季(干季)气温低。

案例分析(四)

教师要抓住课堂生成,大力表扬能够提出问题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哪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无法回答,教师也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因为这样很难培养出有创造性的人才。另外,这样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相长。

总之,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发展阶段。他们从教材、课堂学到的,都是正确的表象,这是否能正确反映地理事物的本来面目,就看教师的引导了。通过图片、实验、视频等可视化的手段,从认知到建构,体验学习,学得有趣,学得开心,让学生记得准,记得牢就是好方法。人本主义和意义学习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个人的自我实现,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启发是人本主义教学的重点之一。学习使其态度和人格发生变化,是德智融为一体的人格教育和价值观熏陶,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渗透到个人的行为之中,渗入到他为了未来而选择的一系列活动之中。

上一篇:基于PCI―1716的运动控制系统的开发 下一篇:想说爱“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