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四季”之《一月―炉边》调性思维

时间:2022-08-09 12:21:48

柴可夫斯基“四季”之《一月―炉边》调性思维

柴可夫斯基(1840-1893)是19世纪俄国民族乐派的杰出代表,其作品既饱含浪漫乐派的作曲技法,又彰显俄罗斯音乐语言的特有魅力。1875年,柴可夫斯基受圣彼得保杂志《小说家》编者尼古拉・马特菲耶维奇・贝纳德之约,以一年12个月中不同季节的自然风情为背景,以俄罗斯民族特有的音乐语言为基础,以柴可夫斯基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为依托,作于1876年的钢琴套曲《四季》是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中广为流传的作品之一。柴可夫斯基在该套曲中运用流畅如歌的俄罗斯风格旋律,丰富多变的节奏,色彩绚丽的和声等技法,深刻地表现了柴可夫斯基笔下俄罗斯人民对生活无比热爱的一幅幅生动、美丽的画面。

一、重属增六和弦的用法

在传统音乐作品结构内,重属增六和弦常进行到经过的主四六和弦,或置于两个相同形式的主和弦之间,形成辅助和弦而使和声具有变格进行的特点。从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整体音乐作品来看,增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是柴可夫斯基和声语言的灵魂。在钢琴套曲《四季》Op.37之一《一月――炉边》中,柴可夫斯基使用重属增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这一特色和声进行,给音乐带来新奇的和声音响。

《一月――炉边》的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的音乐停留在第28小节E大调的属七和弦上,中部从第29小节的同主音小调(e小调)的VI级和弦(C大三和弦)上突然闯入,C大三和弦即是E大调的降VI级大三和弦,E大调的属七和弦解决到降VI级大三和弦时,第一部分形成阻碍终止的特殊形式,和声有意外进行的音响。第29小节的第3拍,当旋律声部分进行到#A音时,下方声部保持,和声转化为e小调的德国增六和弦,该和弦没有解决到属和弦,而是到下一小节e小调的主和弦(e小三和弦),这里的和声进行为:tsVI-b3DVII56/D-t,德国增六和弦用柱式和弦奏出,主和弦用大山型的琶音式旋律奏出,二者构成织体对比。力度设计为P到PP的循环进行,形成力度层次的对比。tsVI-b3DVII56/D-t的和声语汇被连续反复之后,第35-36小节,德国增六和弦与下中音和弦交替进行。如果将德国增六和弦看成是II级和弦的附属七和弦(即C属七和弦)的等和弦,那么,这两小节即构成同根音大三和弦与属七和弦的交替,和声音响富有戏剧性变化。整个中部开始的和声使用德国增六和弦与主和弦以及德国增六和弦与下中音和弦的连接,音乐柔和、抒情,和声具有变格进行的特点。第36小节,e小调的德国增六和弦各个声部以半音上行的方式进行到bA大调的下属和弦(bD大三和弦),德国增六和弦与根音成小二度关系的大三和弦对置,和声色彩对比强烈。

第95小节,音乐在A大调的主和弦上作完全终止,其后是由下中音和弦、德国增六和弦与主和弦交替进行构成的变格补充终止,其和声序进为: tsVIb3DVII56/D-T-tsVI-b3DVII56/D-T。德国增六和弦位于降VI级大三和弦与主和弦之间。降VI级大三和弦与其后的德国增六和弦相差一个音级,二者的转换就像同根音的大三和弦向大小七和弦转换一样平顺自然,这两个和弦用在音乐的结尾处形成协和的三和弦与不协和的七和弦的音响对比,而主和弦与降VI级大三和弦亦形成鲜明的对置。降VI级大三和弦之上漂浮着A旋律大调的旋律,与第99小节主和弦之上所附加的变化音级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随后,旋律以琶音进行的方式从低音区向高音区延伸,用PPP的力度演奏,音乐在柔和、梦幻般的音响中结束。德国增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作为变格进行用在该作品的结尾作为补充终止,增强了音乐作品中的浪漫气质。

二、主和弦中的附加音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各种形式的和弦外音点缀其中,附加音以留音和倚音方式出现在主和弦中是柴可夫斯基音乐作品中的重要手法之一,这种附加音主和弦既给音乐增添了神秘的和声音响,显现出柴可夫斯基大胆、别致的和声思维。

附加六度音的三和弦有时可能被误当七和弦看待,不过,如果从前后和声进行的功能关系来推断,便可以清晰地判断其是否为附加六度音的三和弦。第7-9小节使用终止式建立和巩固E大调,在这3小节音乐中,每小节前两拍均为主四六和弦,其后接以属七和弦,低音声部为属持续音。这里的主和弦均含有附加六度音(c2音),第7小节为留音式的附加音,位于下属和弦与属七和弦之间,是含有附加六度音的终止四六和弦。第8-9小节中主和弦的附加音以倚音方式出现,亦称无准备的延留音,这两个含附加六度音的主和弦可看成辅助四六和弦,辅助四六和弦缺乏独立性,它成为属七和弦的装饰性和弦,当附加六度音的主和弦以四六和弦形式出现时,既使主和弦的音响复杂化,又给属七和弦的解决以意外进行的感觉,形成与传统和声的阻碍进行相似的风格,这是柴可夫斯基和声语言的重要特色。

第11、13小节分别为以留音方式出现的含有附加六度音的主和弦。第10、12、14小节分别为以装饰延留方式出现的含有附加四度音的主和弦。第10小节中主和弦的附加四度音是由前面导音七和弦的五度音相隔一小节之后的装饰延留,与附加六度音的属七和弦形成对置。第12、14小节中主和弦的附加四度音像是前面II级和弦中的三度音从另一声部转化而来的装饰延留。以留音或装饰延留方式出现的附加音和弦是传统和声中的常用方法,对活跃旋律的线条,丰富音乐的表现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如果将目光再投向例1的第30小节与第34小节即可发现,当前一小节的增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时,第2拍以琶音方式出现的两个三连音节奏的主和弦有两个附加四度音,它们分别为IV级音和升IV级音,这一对同名半音附加于主和弦之上,具有和弦色彩对比的意义,当主和弦以三连音节奏、琶音的方式快速流动时,在附加音的点缀下,主和弦更具有表现上的意义,这种别具匠心的附加音处理方式,使和声音响显得新颖而风趣,充分展现了柴可夫斯基独特的调性思维。

三、大调中降VI级大三和弦的用法

交替大小调和弦,尤其是在大调中运用同主音小调的VI级和弦作为变格进行或变格终止,是该作品中的另一和声手法,也是19世纪晚期浪漫乐派作曲家与民族乐派作曲家们常用的和声语汇。大调中的降VI级大三和弦的使用,软化了大调进行的力度,强化了音乐音响的抒情风采。

第50-60小节,是该乐曲中部的再现部分,变格进行是这段音乐的主要和声语汇。第52、54、56小节中均使用同一和声语汇的重复,即在两个原位主和弦之间使用降VI级大三和弦作为辅助和弦,同名半音III级音与降III级音的对置,大主和弦与下方大三度关系的降VI级大三和弦的并列,带来新颖的和声音响。此外,再看两个外声部的进行,上方声部以四分音符节奏出现的#f2-d2-#d2的旋律进行,音乐强劲有力,下方声部为八分音符节奏的主持续音(b),声部平稳进行,上下声部之间节奏错位,内声部以琶音形式出现的三连音节奏镶嵌其间,加强了音乐进行的流畅性,降VI级大三和弦的特殊音响与主和弦连用时,具有变格进行的性质,丰富和发展了浪漫主义和声语汇。

此外,在乐曲的终止处第96、98小节,A大调的降VI级大三和弦置于主和弦与德国增六和弦之间,构成变格终止的特殊形式。这里的音乐通过节奏、织体、力度、音区及和弦结构等方面形成综合对比,位于大调体系中的降VI级大三和弦的运用,加强了音乐的柔和性与抒情性,成为这一作品补充终止中有特色的和声材料。

通过以上的和声分析,可见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Op37之一《一月――炉边》中戏剧性与柔和、抒情的性格特征在调性思维方面的一般表现。增六和弦进行到主和弦,加强了作品中和声进行的戏剧性因素;含附加音的主和弦,增添了和弦的神秘色彩;大调中降VI级大三和弦的使用软化了大调和声进行的力度,强化了和声进行的歌唱性特征,这一些和声手法构成了柴可夫斯基调性思维的重要方面。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上一篇:关于几位外国歌唱家歌唱发声方面言论的讨论 下一篇:李斯特部分钢琴作品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