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有效备课不可或缺的环节

时间:2022-08-09 10:57:46

学情分析――有效备课不可或缺的环节

摘 要:备课、上课、课后反思,作为每一位教师这几个教学环节每天上课都必须要进行的。那么每个环节是不是都做得那么完善呢?以我从教多年的经历、观察和调查,发现有些教师做得却并不是那么完美。比如备课环节,现在大多数教师并不是真正在"备课",而是抄教案,或是从网络上提取教学设计。特别是刚出道的青年教师更甚,不管它是否适合自己的教学,拿来就用。下面是我从教师课堂教学上节选的教学案例。

案例:苏教版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学情分析;有效备课

1 导入新课(略)

2 教学新课

(一)师出示例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3米,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师指名学生读题。

(2)师提问:谁能说一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生1:知道长方形长8米,扩建后长增加3米,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

生2:求原来花圃的面积。

(二)谈话:

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不易看出,我们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

师引导学生画示意图,并标示数据。

师提问:题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生:求原来花圃的面积。

师:要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

生: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已知道了什么条件?你认为这道题怎样解?

学生尝试,并指名两人板演。

(学生乙做得正确,而甲生不知怎么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明显是抄他人教案生搬硬套教学(已从《教学设计》一书上找到这一教案)。姑且不论教学效果怎样,单从备课环节来看,存在着许多不合理、不符合现代教学规律的地方,其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忽略了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基础较好的学生能认识到右边长方形的长即原长方形的宽,而基础差的学生就不能很好的进行思维转换,根本原因是老师在备课时没备好学生。

现在大部分教师备课备的是怎样教,怎样把知识传输给学生,而不考虑学生怎么去学,怎么去理解掌握知识,怎么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把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配合学生探求知识形成的过程,不对学生原有知识进行分析和学生个性特征进行分析,致使缺失了应有的备课环节--学情分析。试想这样的教学能是因材施教吗?

回顾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则过于强调对知识的传输,注重的是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备课时重视对教学纲要的研读,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对教法的选择,对教具的准备,对教学效果的检测等环节。因此,在教学分析时,一味地侧重教材,忽视对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的关注和培养。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师上课前的首要环节--备课,就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有效地完成知识构建、技能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要在过去的"为学生"教学备课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让学生"获得新知、张扬个性、思维能力有更大地发展空间而备课。

(1)目标因人立

教学目标可分为教师教的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起定向作用,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也不相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目标选定也是不同的。因为每个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不同,个性特征有异,兴趣点也不尽相似(如有的学生善思,有的学生善于操作等),接受能力有快有慢,所以在教的目标和学习目标的设立上也要因人而异,这就是"因材"备课。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认知差异的同时,做到分层达标,从而逐步实现目标的统一。比如:在备课中,问题可设置不同的层次,基础知识部分问题尽量提问成绩差些的学生,提高部分找基础较好的学生。在作业设计中也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这样以优带差,以优促差,全而发展。

目标的设立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目标设立不应是为了教师怎样教,而应是指导学生怎样学;不应以教师为中心,而应以学生为主体。二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三是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四是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四项目标的达成。

(2)教法因人异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因此,正确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知差异,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教学,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7-9的乘法口诀及求商》教学,确定教学内容后,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进行分析:在学习本单元知识前,学生已经在第一、四单元学习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学生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编制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已经基本掌握,为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7~9的乘法口诀和前面的内容有所不同,口诀句数多,数字大,容易混淆。学生基础状况参差不齐,可能有的学生早就熟记了口诀表的所有内容,上课时不愿意参与编制口诀的过程,(也即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是急于表现自己,可能有些学生基础稍差一点,一节课下来还不甚理解,不能熟记口诀。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高度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既要让进度快的学生静下心来,细细领会口诀的意义,又要使进度慢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积极性、树立自信心。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共同进步。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教学对象各不相同,个体差异就一定存在,用统一的教学活动模式教学就限制了原本是丰富多彩,各具特点的学生的发展。教师在备课时,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差异所在,产生的原因,针对学生间存在的差异,设立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设计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兴趣点,达到全面发展共同成长。

(3)学法因人定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而采取的方式,"它包括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两者相辅相成"。也就是备课时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除应依据学科特点、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外,还要考虑教学对象--学生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一次教研会上一位老师听吴正宽宪老师的《统计》一课,这堂课上得非常精彩,课堂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使课堂活了起来。吴老师开放的课堂诱使学生生动活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老师独具匠心教法令人折服。回来后他也效仿,结果上得不尽人意,他甚至感觉不及自己平时上的平常课。还有些老师浏览网络上提供的教学设计觉得好,实行拿来主义,上得也差强人意。他们的问题症结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他们仅做到了简单的形式上的模仿,形似而神不似。忽视了学生这个主体不同,违背了教与学的规律,熟不知任何教学"大家"上观摩课都要与学生沟通。上课前与学生交流,首先获得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学生情况。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法和学法,才能获得教学的成功。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切记勿生吞活剥。

"教"和"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点,教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位好的教师不是教给学生生硬的知识,而是教给学生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一种探究质疑的能力。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师要做到对学生的分析。不同的课型,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人授予的"渔"也就不同。新课标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只有灵活实践这些学习方式,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实现课标所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教师在备课时应立足课标,把握教材体系,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原则,全面分析的学生的知识差异,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做到教师只是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积极关注学生的成长,让学生成为主动探索的主体,主动求知的主体,达到教材、教师、学生三者完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

[1]田慧生.关于活动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1998(04).

上一篇: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刍议 下一篇:有些爱注定是人鱼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