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战略目标的西部民族地区马铃薯产业化经营问题

时间:2022-08-09 09:22:55

基于战略目标的西部民族地区马铃薯产业化经营问题

[摘 要]马铃薯已成为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色农产品之一,其产业化水平决定了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本文从产业化经营的角度对西部民族地区马铃薯的生产、加工、销售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在产业化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并结合民族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马铃薯产业化经营的对策,希望能够为西部民族地区的马铃薯产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关键词]基于战略目标;西部民族地区;马铃薯;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3-0042-02

1 前 言

四川省的民族地区之一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年均气温16℃~17℃,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特色农产品马铃薯的种植。地区内土壤有机质丰富,耕地面积的80%以上均适合种植马铃薯。凉山彝族自治州由于具有种植马铃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当地悠久的民族生活习惯和种植历史形成了适合当地生产水平和环境条件的种植模式,相关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与当地居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种植经验相结合,是筛选培育优良品种、繁殖脱毒种薯和生产优质马铃薯的理想地区之一。近年来马铃薯的种植和加工在凉山州地区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尽管该地区已经为马铃薯确定了品牌发展战略,取得了产业化的一些成就,但与发展战略相关的产品区域布局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农产品产业化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2 产业化经营中的问题

2.1 产业体系投入不足

虽然在区域内马铃薯是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对马铃薯的生产重视仍然不够,投入较少,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府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科研投入不足,缺乏技术储备,推广项目资金绝大部分投向生产,农业生产中的投入也很少;二是农户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种植方式粗糙,精耕细作不足;三是企业投入不足,表现在马铃薯加工品种较为单一,马铃薯淀粉生产企业规模较小,企业忽视原料基地建设;四是缺乏项目支撑,由于农户分散经营,致使对马铃薯的科技研发、品种选育和新品种推广应用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这些均制约了区域内马铃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2 产品品种结构单一

长期以来,马铃薯的科研推广工作一直只重视高产、抗病的品种,马铃薯加工专用品种的研究和大规模生产刚刚起步,造成品种选育同加工需要相脱节;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缺少专用的优质原料,形成了品种与目前市场脱节;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的局面,严重阻碍马铃薯生产进一步发展。区域内种植的马铃薯品种主要以高淀粉型品种为主,但适合工业加工的品种如全粉型、菜用型品种缺乏,现引进生产的新品种如大西洋等对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要求较高,产量相对较低,种植难度大,大面积种植有一定的困难。

2.3 种植技术及应用技术落后

区域内的马铃薯种植多分布在山区,交通十分不便,经济欠发达,多为一家一户操作,马铃薯种植技术水平不高,病虫危害严重。受自然和人文条件的限制如科技成果转化不够,优怠品种少,品种退化严重,种薯质量不高,储藏设施不配套,无论种薯还是商品薯,多是地窖储藏,不但分散、规模小,而且储藏损失大,很难适应现代工厂化大规模生产的需要。栽培技术不到位,影响产品质量的提高,制约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2.4 生产和市场矛盾突出

首先是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质量监控体系尚未建立,马铃薯的专业化生产进展缓慢,加工原料生产型不成规模,过度分散的小农经营无法生产质量稳定的马铃薯原料。马铃薯收购上没有专门的品种质量标准和相应的价格体系,只能混收、混储、混销,很难满足加工业的要求;其次是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没有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企业与农户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2.5 加工企业起点较低

区域内的大部分马铃薯加工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管理水平低,缺乏人才、资金和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多为淀粉、粉条等初级产品,全粉、变性淀粉等高端产品占比很低;品牌知名度不高,品牌效应尚未形成。同时,由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优势资源未能形成优势产业。另外,除少数企业外,大多数企业无力配套建设废水处理设施,环保问题也严重地制约着企业发展。

2.6 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马铃薯龙头企业经过多年的带动,以不同形式把市场、马铃薯基地和农户紧紧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农户、基地+农户等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系有了明显增强,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完善,形成了合同收购和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但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组织形式和利益机制还不够完善和规范,大面积带动农户的能力不强;管理体制不适应,扶持政策不到位,人才、技术、资金缺乏仍然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问题“瓶颈”。企业和薯农的联系还是以合同契约型为主,缺乏紧密联系型的,企业和农户双方的利益缺乏制度保障,二者的利益分配关系还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还不能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

2.7 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一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马铃薯产业的发展难以获得粮食直补等粮食作物的优惠政策。二是外部信用环境不宽松,贷款困难。三是马铃薯种植基地建设滞后。四是企业间无序竞争问题突出,产业发展需进一步规范。五是马铃薯协会等中介组织发展缓慢,订单农业合同履约率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销售方面,外销鲜薯品种未能细分,大量高淀粉品种作为菜用薯外销,严重影响了区域内马铃薯在终端市场的竞争力。

3 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3.1 加大投入,培育龙头企业

资金不足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尤其是涉农企业显得更为突出,农产品是季节性产品,加工企业在特定的生产周期内需要大量资金以储备原材料,维持其设备的持续正常运转。各级政府在企业融资方面要提供优越的政策支持,为龙头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一是要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搞好配套服务。目前可与国内外大型马铃薯加工企业、食品生产厂家接触,与其合作建设初级产品和原材料生产基地,积极吸引外资;二是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引导和鼓励农户加大对马铃薯产业的投入,对种植面积大、积极推广新品种、采用新技术、种植投入大的农户,政府可专门派人负责提供技术服务,优先组织其产品的收购等,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户对马铃薯产业的投入;三是积极协调企业与金融部门的关系,争取信贷资金的投入。

3.2 加强政府职能,搞好社会化服务

马铃薯产业经营过程中,必然涉及诸多部门、诸多环节的利益关系问题,注意抓好生产关系的调节和机制创新、生产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和销售诸多环节经济利益共同体的构建与协调、市场体系的建立完善等,这一切问题如果没有政府的组织、管理、协调是不可能解决的。政府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强领导和组织管理职能,努力搞好社会化服务,推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同时对实行产业化经营的经济组织和企业,应在资金、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优惠。

3.3 健全完善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模式

组建由加工企业或营销公司牵头、技术部门和农户构成的产业开发集团,按照股份合作的运作方式,横向促使技术、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纵向促使研究、开发、生产、营销一体化,形成产业链各环节利润分配合理,衔接紧密,循环畅通的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支撑马铃薯产业稳定健康发展。一是加工企业根据生产制订生产计划,提供马铃薯的需求订单,签订原料生产合同,组织好基地的生产、收购、加工和产品销售,培育开发市场;二是农户严格按照优质专用马铃薯生产技术标准(规程)和技术人员的具体指导规范种植,向企业或公司交售足量合格的原薯。 3.4 加强马铃薯应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科技是农业产业化形成和发展的“精髓”。从实践来看,农业科技进步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农民增收可提高两个百分点。因此,注重科技,提高效率是当务之急。一是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二是推行全民科研和科技推广战略;三是推行产品生产的市场标准化。

3.5 合理布局,扩大基地规模

马铃薯基地是马铃薯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抓好马铃薯基地建设,要把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培育结合起来。鼓励龙头企业参加基地建设,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农户联合发展稳固的马铃薯生产基地。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引导马铃薯基地向最适宜区集中,由兼业向专业化转变,发展一批专业大户、专业村、专业乡,实行集中连片开发,逐步建成规模适度的集约化、专业化商品薯生产基地。

3.6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社会化服务体系是马铃薯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进程。因此,要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契机,以农村各种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依托政府职能部门,大力发展马铃薯市场化服务组织,逐步建立起网络完善、功能互补的马铃薯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7 进一步推进品牌战略

凉山州地区的马铃薯产业需要进一步推进品牌战略,在统一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创造品牌产品,扩大市场份额,营造一个稳定而广阔的销售市场,以质取胜,诚恳守信,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标签,通过新闻媒体、报纸、展销会、现场会等形式宣传自己的品牌,扩大产品的知名度,不断拓宽销售市场。

[作者简介]蒋鑫泉(1975―),2003年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国际商学院获MBA学位。

上一篇:浅谈服装企业管理的四个关键点 下一篇:加快转型升级打造国际商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