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重点 合力推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时间:2022-08-09 07:18:25

突出重点 合力推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今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力推进之年。按照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方针,我们结合实际,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合力推进,从三方面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抓法。

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明确目标 突出“四业四化”抓发展

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设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因村确定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明确了十项奋斗目标,按照十项目标,全市确定了以“四业四化”为重点的发展思路。

“四业”:一是畜牧产业。二是特色、绿色产业。2006年,全市落实特色和绿色有机食品基地320万亩,绿色和有机食品品牌要达到90个。三是粮油产业。大庆今年要通过发展畜牧业消化100万吨,大上粮食加工业消化100万吨,基本实现原粮不出市的目标。四是劳务输出业。今年全市要培训高技能工种2万人以上,实现累计转移劳动力38万人,全口径创收14亿元。

“四化”:一是农业产业化。大力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化、产加销一体化、市场开发国际化。2006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要达到100亿元以上。二是农田水利化。今年全市建设抗旱保收田73万亩,新打机电井1121眼,利用原井1114眼,配套喷灌及提水设备2235台套。三是村屯农田绿化。今年落实15万亩造林计划,绿化村屯75个,实行林耕间作3万亩。四是农业机械化。今年全市组建60个农机作业合作社,到年底全市平均每个乡镇都能有一个农机合作社。

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制订标准 突出“两建、三通、四保”抓建设

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我们制定了十条标准,按照十条标准,今年的工作重点是“两建、三通、四保”。

两建:一是建沼气。重点是“一建三改”,即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今年全市建沼气农户11500户,建设服务网点24个,总投资5313万元。二是建文化室。全市行政村普遍建立图书室,9个高标准建设村每个村配备5000册图书,1台电脑,1台VCD,其他村配备1000册图书,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三通:一是通公路。筹措资金1.2亿元,铺设通村路847.6公里,实现485个行政通村路全面硬化,全市75个重点村通村路要成为样板试范工程。二是通自来水。投资1900万元完成90处安全饮用水工程达标建设,75个村实现村村通自来水。三是通有线电视。加快有线电视通村入户步伐,今年全市有线电视通村率提高到60%以上,9个高标准建设村,户户通有线电视。

四保:一是保证适龄青年接受高质量九年义务教育。今年改造维修农村20所中小学校,彻底消灭D级危房,实现寄宿生学校统一供热,信息化教学“校校通”。二是保证农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85%以上。今年投资535万元,新建乡镇卫生院8所,建设规模6400平方米。通过建立完善合作医疗机构,实现以农民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三是保证培训高技能专业人才2万人以上。实施四个“五千工程”,即培训数控机床、电焊气焊、钻井物探、电子电器各5000人。四是保证供养老人得到高质量生活服务。适当提高五保户供养标准,加强社会救济向最低生活保障并轨。在五个区农村及9个高标准建设村试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引导农村从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

围绕“管理民主、组织领导”严格要求 突出“四制、四强”抓落实

围绕“管理民主”,我们提出了五项要求,同时围绕全省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落实措施主要是“四制、四强”。

四制:一是村民代表议事制。二是村务公开制。三是帮建工作制。落实了市五个班子领导包县区责任制,石油石化企业和市直105个部门对75个重点建设村一帮五年的帮扶制度。同时,每个单位选派1名处级干部、1名科级干部组成工作队,进驻75个重点建设村指导服务。四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市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扩大财政支持农村发展预算比重和规模,确定“十一五”期间农村发展资金递增10%以上,争取今后五年总投入达到20亿元以上。今年,市政府落实支农资金、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资金4亿元投向农村。各县区也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投入多的县区超过3000万,少的县区也近1000万。与此同时,通过资源招商、产业招商、项目招商等方式,加大农村招商引资力度。

四强: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从市到县到乡层层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组织和强有力的工作机构。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对农民开展了主体意识教育活动;对农村干部开展了增强责任意识教育;对社会各界开展了全局观、大局观教育。三是加强检查指导。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及各个班子成员经常深入乡村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检查调研,解决乡村自身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四是加强督查考核。制定了全市新农村建设考评办法,采取阶段考评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定期对全年新农村建设的阶段目标和年终目标进行考核验收,并将结果向全市通报。

上一篇:乡镇改革的核心是重建政府公信力 下一篇:新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