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相关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8-09 05:39:55

关于县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相关问题的思考

摘要 发达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如何构建与创新县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正是基于统筹城乡背景下推进四川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立足四川本土实际,分析了当前我国县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以成都市为例,对县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 县域经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3-0345-02

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切入点。四川省是一个农业大省,省政府及有关部门一直以来都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作为加强“三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农业大省,要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和农民双增收及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科技无疑是首要的支撑力,其中如何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关键。

1 县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现状

1.1 县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地、各级政府和部门都在寻求建立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长效机制,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尤其是在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改革和探索农村科技服务的新模式。如湖南省双峰县创立农村科技合作社;河北省自2003年开始建设农业科技传播站,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科技传播新体系的形成。此外,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服务港、农技专家大院等新模式不断涌现。在成都地区,当前正采取各种措施构建“梯度”农村科技服务新体系。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了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1]。但是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不均衡,特别在西部一些落后地区,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和对相关公开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在当前县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仍然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

(1)农民对科技服务的思想认识不足,参与热情不高。这与农民整体素质有关。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而留守农田的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接受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较弱。虽有农村科技合作社,但多数农户受传统耕作观念禁锢,主要靠传统的经验和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市场化观念淡薄,造成农村科技推广进展缓慢。

(2)基层农科站、畜牧技术推广部门存在“线断、网破、人散”的窘况。一些地区的乡镇农科站公共基础设施薄弱,业务经费极为紧张,难以维持人员基本工资的发放,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3)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机构设置单一,服务方式滞后,特别是各种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滞后,难以应对农户技术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而“农民有需求,专家就上门”的农业科技服务显得相对被动。

(4)政府农业科技投入有待进一步提高,对科技成果的引用、转化、推广工作还有待加强。有些地方由于财政困难,对农业科研、试验、技术成果推广的经费投入逐年减少,特别是乡镇一级的投入更少[2]。一些农业新技术项目的试验、推广和培训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服务功能弱化,影响了农村科技推广整体水平的提高。

1.2 原因归纳

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农村现行管理体制问题,各级政府部门与农技推广部门特别是乡镇农科站的关系有待理顺,各部门之间缺乏联系和配合,工作效率低,整合示范服务能力差。二是经费短缺,科技服务职能弱化,服务渠道不畅。三是农村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特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农业、网络技术等专业人才匮乏,技术力量明显薄弱。

2 县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创新

2.1 创新是当前农村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生产不再是单纯地满足温饱,而是转变为满足城乡居民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农村产业结构由以粮食生产为主,调整为农、林、牧、渔、生态环境、旅游业综合发展;规模化和区域化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和优势产业初步形成等,都标志着四川省农业和农村发展已经进入了以市场引导为主的新时期,已经初步建立省、市、县逐级分布、相对齐全的各种科技服务机构,为全省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做出了历史贡献。但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现行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亟待变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农产品深加工实现难是阻碍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建设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就成为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

2.2 县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改革——以成都市为例

近年来,成都市立足实际,对统筹城乡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做出很多积极的尝试,大力推进科技推广体系向多元化发展。2009年8月,《成都市统筹城乡科技推进行动实施方案》正式,目的在于建立“全域成都”的农村科技公共服务“高速公路”。按照该方案的进度,到2012年,成都市将实现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全域成都”的广泛覆盖,初步建成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组建10支产业技术创新专家服务团队,建立50个特色产业区域科技服务站,农村科技信息员将达到1 000人[3]。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2012年将覆盖成都全域,实现路径是政府—平台—服务团队—服务站—信息员,基本形成上下联动的新型“梯度”现代农村科技服务链,构建“全域成都”的农业科技立体服务网。

综合分析,成都市统筹城乡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正在打破区域限制,立足成都并走出成都,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前所未有的跨区域农业科技服务联动机制,让市域内外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资源,与统筹城乡农村科技服务需求实现无缝衔接。成都市的做法实现了3个转变:由单纯的农业技术推广向全面的农村科技服务转变;由自上而下的单项推广向双向互动的科技服务转变;由以政府为主体的农技推广体系向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技服务体系转变。不仅如此,为畅通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渠道,成都市统筹城乡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与国家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等国家级科技平台建立长效合作模式,通过这些国家级平台,成都市的农业市场、技术需求,可以适时与全国需求对接,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专家、成果、技术、人才资源共享[4]。

2.3 创新县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1)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能忽视对新型产业和农民素质的培育。应该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穿针引线”的作用,培养一批乡土科技人才,其来自农民、服务于农民,民众认同度高,可变“科技下乡”为“科技驻乡”。

(2)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对现有的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站点资源等整合,健全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和科技特派员工作,完善首席专家服务制度,延伸科技服务的“触角”,构筑农村科技社会化公共服务有效载体,让农业需求更好地与政府、科研院所以及市场对接[5-7]。

(3)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既要体现政府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作用,又要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实现政府服务与市场服务、公益与赢利的互补互利。政府引导是保证,对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通过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下放或委托部分农村公共服务职能,把农民弱势群体组织起来,落实支农政策。

3 参考文献

[1] 刘宗敏.试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J].甘肃农业,2009(2):36-37.

[2] 吴开松,刘琪.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研究——以内蒙古农牧区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2):82-84.

[3] 缪琴.农村科技服务网2012年覆盖全域成都[N].成都日报,2009-08-04(A1).

[4] 农业科技服务“高速路”实现村村通[N].成都日报,2009-12-23(2).

[5] 万永东,李传健,屈彦明.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服务问题[J].农业与技术,2009,29(3):4-6.

[6] 丁乃今.当前农业科技推广难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0(5):35-37.

[7]杨丽.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思路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9(7):5-7,34.

上一篇:浅谈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加强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