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翻译中传统文化的翻译难点及思考

时间:2022-08-09 04:44:44

【前言】典籍翻译中传统文化的翻译难点及思考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聊斋志异》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颠峰之作,是蒲松龄穷其毕生精力,在广泛收集民间传说和野史逸闻的基础上写成的文言巨著,以其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和表现手法新奇精湛著称,对后来的中国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聊斋志异》的故事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被...

典籍翻译中传统文化的翻译难点及思考

作者简介:郭娜,女,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摘要:语言是信息和文化的载体,所以翻译时除了翻译表层次的信息外,更重要的是翻译深层次的文化含义。作者结合《聊斋志异》的英译,从文化翻译方面探讨了译文在处理文化翻译时的难点及翻译策略。

关键词:典籍;文化;翻译;《聊斋志异》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写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也!顾信也不达,虽译犹不译,则达尚焉……一名之立,旬月踟躇……”,严复充分了解中西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给翻译所带来的巨大困难。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典籍之作浩如烟海,包罗万象。叶君健说:“具有数千年历史和传统的汉文却是陷阱重重,稍一疏忽就会失误”。可见翻译典籍之作的难度之大。

《聊斋志异》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颠峰之作,是蒲松龄穷其毕生精力,在广泛收集民间传说和野史逸闻的基础上写成的文言巨著,以其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和表现手法新奇精湛著称,对后来的中国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聊斋志异》的故事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被译成了20多种外国文字,包括英、法、意、德、西、俄、日、韩、越等。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三个译本:1906年著名汉学家、翻译家翟理斯出版的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所译的Selected TalesFrom Liao Zhai,第三个译本是美国学者马尔翻译的SelectedTales From Make•Do Studio,该书由外文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本文将通过对不同译本的分析来探讨典籍翻译中文化词汇翻译的难点及策略。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文化的载体,反映文化,所以进行语言翻译,除了翻译表层次的信息外,翻译深层次的文化含义更是重中之重,所以翻译的本质就是通过语种转换把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转移到另一种语言的言语当中。《聊斋志异》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可谓包罗万象,精彩纷呈,从语言、社会、经济到科技诸多方面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词汇层出不穷。

奈达说:“翻译即翻译意义(translating means translating meaning)。”如果翻译出来的东西不能表达原文的意义,读者费解,就算不上好的翻译。《聊斋志异》中汉语文化意义非常丰富,稍有疏忽。就可能铸成错误。

如“(龙君)授以(生)水晶之砚,龙之毫,纸光似雪,墨气如兰。―《聊斋志异•罗刹海市》”

翟理斯译作:

using an ink-slab of crystal,a brush of dragons beard,and papers as white as snow,and ink scented like the larkspur.加注: Good ink of the kind miscalled “indian”is usually very highly scented; and from a habit the chinese have of sucking their writing-brushes to a fine point,the phrase “to eat ink” has become a synonym of “to study”

杨译为:

having bowed his agreement,Ma was given a crystal ink syne,dragongs beard brush,paper as white as snow,and ink as fragrant as orchids.

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世界闻名,而素有“文房四宝”之称的“笔、墨、纸、砚”更是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成为身份和地位的一种象征,是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聊斋志异•罗刹海市》中,龙王让马生做诗,授以水晶之砚、龙毫之笔、纸光亮如雪,墨气如兰,其待遇之高非同一般。兰花与“梅、竹、菊”并称“花中四君子”,以其素净的形态和淡雅馨香受到文人学子的偏爱,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高贵,典雅、忠诚”的文化意象。文中蒲松龄用“墨气如兰”来衬托墨的品质之高,那么在翻译中该如何处理?

通过比较笔者发现,翟理斯把“墨气如兰”翻译成“ink scented as larkspur”。“larkspur(燕草)”原产于欧洲,是一种有毒的草本植物,误食后会导致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错乱,它和兰草无论在形状、颜色和种属上均不同,因此,翟理斯的翻译没能准确传达原文美好的文化意象,造成读者的误解。但他在脚注中补充的有关中国古墨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杨氏夫妇将其译做“ink as fragrant as orchids”忠实地传达了“墨气香如兰”内涵,充分实现了文化传播的目的,引导目的语读者准确的了解中国的书法艺术。

王佐良说过:“因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人们会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史,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间文化,形成了一些特有的民俗习惯,如二十四节气等在《聊斋志异》中反复出现。

会清明上墓归,见小狐二,为犬逼逐。

Then,while returning from the family graves on Tomb Sweeping Day,he happened to see two foxes closely pursued by hounds.

由是岁值寒食,夫妻登秦墓……

From then on,every year when the Cold Food Festival rolled around,husband and wife never failed to visit qins grave…

清明乃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大约在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民间习惯于此日祭拜祖宗,打扫陵墓。“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故称“寒食”,马尔采用异化法分别译做“Tomb Sweeping Day”和“Cold Food Festival”。这样译法不仅保留了原语的的文化形象和民族特色,而且丰富了译语词汇,使目的语读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有助于外国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民俗文化。

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远古时代的人民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折射着强烈的艺术光芒,女娲补天、大禹治水、鲲鹏展翅、凤凰浴火等等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美好追求以及人们的心愿与意志,体现了特有的中华文化。而这种具有特定汉文化意义的词语在翻译中的理解与取舍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

如:“海中市,四海鲛人,集货珠宝……

马尔译做:“Merman from the four seas gather at the ocea hazaar to trade in pearls and jewels…

“鲛人”,鱼尾人身,谓人鱼之灵异者。中国古代奠基中记载的鲛人生活在水中,他们生产的鲛绡,入水不湿,他们哭泣的时候,眼泪会化为珍珠。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马尔采用归化译法,用西方人熟知的男性美人鱼“merman”来代替中国传说中的“鲛人”,通过文化意象的转换,让读者更直观的了解“鲛人”的形象,但同时也让读者误以为东西方的神话传说如出一辙,没能够起到文化传播的意义。

再如:“盈盈一水,青鸟难通。”

The messager is hard put to cross this great expanse water.

“青鸟”是神话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郭璞注:“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艺文类聚》卷九一引旧题汉班固《汉武故事》:“七月七日,上(汉武帝)于承华殿斋,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有顷,王母至,有两青鸟如乌,侠侍王母旁。”后遂以“青鸟”为信使的代称。译者在译文中直接把“青鸟”归化翻译为“messager”,舍弃了“青鸟”这一文化意象,也失去了传达这一词汇丰富文化内涵的机会,因而此译法较显单薄。

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反映。汉语中的称谓与英语中的称谓有很大的不同,英语多笼统,而汉语多具体;英语多概括,而汉语多分散。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在称谓系统的体现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如妪曰:“郎君外祖,莫姓吴否?”……妪惊曰:“是吾甥也!尊堂,我妹子……”生曰:“此来即为姨也……”(56)

The old woman asked,“was your maternal grandfather by any chance maned wu” … “then youare my nephew!”she said in wonderment,“your mother is my little sister.”the scholar said,“I came just to see you,aunt …”

汉民族经历了极为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族制度,亲属称谓数量众多,语义明晰;讲辈分,长幼有序;重性别,男女分明;分血缘,内外有别。而西方社会血缘关系比较淡薄,亲属关系松散。比如“uncle”一词在英语中可以指父母亲的任何兄弟,不分父系母系,不分年龄,也不分血缘关系的远近,而译成汉语可以是“伯父”“叔父”“舅父”“姑丈”“姨丈”等,父母系别清晰,关系远近分明,这就给翻译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惑。译者在翻译时必须根据原语所提供的语境,对称谓进行准确的推断,翻译成目的语中所对应的或相近的称谓语,如“外祖”译为“your maternal grandfather”,“姨”译成“aunt”以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中国典籍的翻译活动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工作,需要系统全面的进行分析探讨”(郭尚兴,2001)。蒋坚松教授说:中国的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全面集中的体现,对它的翻译应该兼顾文本和文化;在文本的翻译上,直译和与直译有关的既传达原文意义、又保留原文文化特色的方法应是主要方法;同时由于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在翻译时必须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补偿手段;正确理解原文是成功的关键(2005,35)。而这也正是典籍翻译工作者在翻译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参考文献:

[1] Denis C&Victor H.Mair.SelectedTales From Make•Do Studio[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1.

[2] Herbert,A.Giles 1936,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Sahnghai:Kelly & Walsh,Limited,1908.

[3]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Trans.) Selected Tales of Liao Zhai.Beijing:Chinese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1981.

[4] 郭尚兴,论中国传统文化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几个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2001(3),93。

[5] 蒋坚松,《荀子》的第一个研究性英文全译本,《典籍英译研究》第一辑,2005。

[6] 王佐良,《翻译:思考与笔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 叶君健,《回忆翻译诗词》,中国外文局出版社,1996。

上一篇:民间信仰初探 下一篇:庄子生态美学的自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