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工业创新模式研究

时间:2022-08-09 01:18:20

西部地区工业创新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李筱琦(1990—),女,贵州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劳动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要:新型工业化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内容。本文从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的现状出发,探讨了西部工业化落后的原因,指出西部工业发展的多种制约因素,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应当从生态学上加以反思。文中总结出最适宜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模式即是生态工业模式,并提出政策建议:突破传统重工业模式、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给予生态工业制度上的保障措施及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生态工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正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佳阶段,一个可持续的快速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经济建设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该报告指明了我国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强调了不能继续走过去发达国家走过的传统工业化的老路子,必须找出适合西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由于经济社会中各种因素的不利影响,西部地区自身的发展能力较差,东西部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为此,要找到一个最适用于西部的工业发展模式,就必须用一个全新的思路。

一、 我国西部地区现状

建国后,由于资源优势及特殊的战略地位,西部地区成为了我国推行以资源开发产业和国防工业为主的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发展布局重点。经过60多年的发展,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产值在西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幅度提升,从根本上改变了西部单一的农牧业生产格局和经济极端落后的局面,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但是横向相比,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却在日益扩大,尽管党中央已经高度重视不发达地区的发展,这种差距却在继续扩大,区域之间的两极分化愈加严重。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党中央对西部地区农业及基础设施上的投入远远大于工业,且工业是建立在资源初级开发的基础上,能源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占主导地位,产业深加工度较低,产业链条不长,现代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二是欠发达地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差,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和缺少可持续发展后劲使其对国家的依赖反而越来越严重。

二、西部地区工业化模式创新

( 一) 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模反思

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西部的工业基础日益庞大,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生态风险也随之不断增加,这是主要困扰着西部地区工业化继续前进的原因之一。西部地区面临生态保护的隐性政绩与加快工业化显性政绩之间的艰难抉择。西部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应当深刻反思,究竟应何种工业化发展模式最适宜西部地区的发展。目前,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是不可持续性的和生态风险性的,其原因就是西部地区盲目最求物质以及高GDP,同西方资本主义犯了同样的错误。要解决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的生态危机,我们可以运用生态学的经济发展观,在生态可持续的同时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指导,走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

环境问题并不是生态工业的单一问题,更主要的是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它的主旨就是促使现代工业体系向良性循环生态系统的转换,就是要通过模拟自然系统,以“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途径建立工业体系,建立企业共生的工业网络,利用废物循环利用和清洁能源生产等手段,实现物质绿色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达到物质和能量的最大利用以及对外废物的零排放。

( 二) 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转型策略

1. 西部地区必须突破传统的工业化道路

重工业化理论基础有二:—是霍夫曼轻重工业转换理论;二是H·钱纳里的经济结构转换理论。由于丰富的资源和战略发展的需要,西部地区开始了重化工业化的发展。相关资料显示,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59.9%上升到2011年的71.9%。在2009年到2011年中,重工业的年增长率也较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必成为近年来担经济增长的龙头。高精尖人才和技术往西部地区的输入相对匮乏,因而更加确实研究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条件,但重工业的发展同样是西部地区不能抛弃的。但是重化工业化与粗放型发展完全等同,但重工业仍旧污染物的排放大户,每年工业污染物都占排放总量的70%以上。因此,西部地区要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量,对已经污染的地区实行生态恢复。引进电子行业或高新技术产业等无污染或轻污染的行业成为西部地区的主要经济支柱。

2. 促成企业共生网络的形成

生态工业园区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即共生性,一定数量的企业在某一区域共生共存,是实现能量多级利用,副产品相互交换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没有这种共生性,实现能量多级利用及副产品相互交换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通过共生性园区系统的整体效益单个企业所能获得的经济等效益的总和,在改善总体效益的同时还能大幅度的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生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中,必须坚持西部地区工业园区化、集群化和生态化,创造环境与条件促成企业共生网络形成。借鉴国内外各地区生态工业园区式、集群式发展的经验,结合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模式,培育零排放、低污染的绿色新型经济,引进循环经济,主要以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主要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

3. 从政策上保障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转型和创新

由于历史积累及地理因素,西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工业化程度较低,产品层次不高,各方面创新能力较弱,人才匮乏,产业发展不成熟,产品延伸及升级慢,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下,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几乎不可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必须创新发展模式。因此,我们要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优先安排建设项目,加大金融信贷支出,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吸引和利用好人才,发挥科技的主导作用,增加教育投入,加强文卫等社会事业的建设等。有时为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业化发展速度无需过快。也由于西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瓶颈给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型带来的不利影响,需要国家战略的层面建立和完善纵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弥补西部地区因工业不发达造成的缺乏资金引进人才和技术,减弱工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坚持走生态工业化道路。(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于培发.转变发展方式 做强生态产业[J/OL].求是理论网.2012

[2]刘建霞.建设生态工业模式 实现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J/OL].前进.2007

[3]柏宏伟.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模式现状分析和转型策略[J]. 昆明理工大学. 2011

[4]张邠,马子红.西部欠发达地区实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对策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5]王平.工业化进程中甘肃省工业结构调整研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6]刘建霞.试论生态工业的发展途径[J].经济问题.2007

上一篇:浅谈信息化下会计失真的策略 下一篇:新经济时代对新型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