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派服装品牌去汉崇洋不如创造自己的DNA

时间:2022-08-08 11:49:49

汉派服装品牌去汉崇洋不如创造自己的DNA

随着市场的开放和沿海服装业的崛起,汉派服饰原有的生产和销售模式受到很大冲击,渐渐淡出主流。业内人士剖析原因时,往往归咎于汉派服装当初模仿、抄袭,缺乏原创、缺乏精品意识,没能扣准市场脉搏……

那么,在面临多元时代需求时,原有的汉派模式和特征变或不变、又如何变?“去汉崇洋”,能否成全整个行业发展之需?汉派服装还需要补充和完善什么?在记者这一连串的追问下,本地的专家、学者,以及与汉派服饰有过交集的一流设计师们,有着积极的思考,并建设性地提出了建议。

赵军武汉服装设计师协会会长

抄袭只会砸牌子 汉派须非同寻常

赵军亲历了汉派服装从辉煌到没落的全过程,在他看来,汉派服装品牌在服装设计原创性上的缺失,是直接导致整体形象下滑的关键所在。

赵军遗憾地说,在经历了初期的低端批发市场后,当行业竞争重心转向品牌竞争时,大部分的汉派服装仍停留在初期的发展模式上,从而错过了发展时机。“那个时期的汉派服装,说句难听的话,基本就是靠抄袭来生存,原创性严重不足,抄来抄去,最后就把整个品牌的形象做差了。”

赵军认为,眼下的汉派服装品牌,需要从三个方面下大力气改变:“首先,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品牌设计的原创性,要舍得花大价钱聘请知名服装设计师帮助企业做设计研发;其次要加强品牌推广。你把华人世界里所有叫得出名字的明星列一个表,你会发现,他们几乎全部都代言过沿海地区的服装品牌。而在这点上,汉派服装企业很少有这样大手笔的投入;最后,汉派服装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差异化的发展,也就是服装企业自身一定要有个性,无论是在服装设计上,还是在不同服装品类的研发上,或在营销模式和商业模式的推广上,一定要做到与众不同,才有可能有长远稳定的发展。”

何建强 武汉服装设计师协会秘书长

“去汉化”是策略 个性设计才是灵魂

上世纪90年代,圈内流行一句话:“全国女装看武汉。”如今,汉派服装“沉醉在过去的狂欢,没有更好扣准市场脉搏”。何建强很是感慨,汉派从起家到现在,也只在达到区域品牌波峰之后就不断下滑。

服装品牌的灵魂是原创,汉派在走批发,进而发展到走商场的品牌路径之后,并没有发展到大规模建立直营加盟专卖店这一品牌建设阶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汉派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原创设计风格,市场雷同度较高。”何建强直言道。

近年来很多汉派服装开始走多元化的路线,在保留原品牌和原基地的同时,在外地注册了新的品牌,换上新装回归武汉乃至全国市场。何建强这样解读汉派服装的“去武汉化”趋势:加入时尚元素,紧跟全球流行导向,只要不再像过去那样仿造、抄袭,其实也算一种发展策略。

但跟风就意味着有风险,当前市场的时尚潮流是个性化需求趋势,汉派服装改头换面要想成功,不光要学其表面的,更要学其精华,进而吸收、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何建强认为,设计师的力量大小,很大程度上体现服装行业的原创性。作为全国服装教育三大基地之一的武汉,每年服装以及设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达上千人。“武汉不缺服装设计人才,很多服装公司都能找到武汉毕业生的身影。这些毕业生留在武汉的很少,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武汉服装企业对设计师的依赖性普遍较低,毕业生在这里的发展空间没有在外面大。”

针对这一现状,武汉服装设计师协会正试图壮大设计师的力量。协会建立了湖北设计师人才库,为企业提供原创设计人才;规划建设“华中国际服装创业设计中心”,拟打造成汉派设计时尚集散地,塑造“汉派风尚”。

张文辉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设计系主任、副教授

培育自己的DNA 不拒创新往前跑

张文辉讲了个故事:某汉派服装的老板在参观学习某国际一线品牌的服装时,看到衣服内部车线有线头时当即想到,“这还是一线大牌呢,线头还在,这样的产品质量我们也能生产,而且要比这个好。”“产品质量过硬固然是打开市场的硬条件,但在品牌大行其道的今天,一味注重产品质量,忽略品牌建设和品牌价值效益,是行不通的。”张文辉认为,汉派现在要改变的是理念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要有更加清晰的市场定位和品牌标示体系,建立一套属于自身品牌的DNA。

从近年来的市场探索不难发现,很多汉派服饰老板也意识到这一点,但他们放得还不够开。许多公司聘请了大牌设计师、职业经理人等,但一旦要做大的改变和调整时,老板们的反应是立刻叫停。

“我十几年来都按照这个模式走的,赚了几千万。这些设计师和职业经理人是有学识、有文化,但他们连几百万都没有赚到,我怎么放心让他们去尝试、去变革?”这是一家汉派创始人的原话。张文辉举这个例子,来说明汉派掌门人们当前普遍的心理。

对此,记者在采访中也得到了印证:某汉派服装公司三年内更换了三位总经理。更换的原因是该创始人认为“对公司的发展带来‘不确定因素’。”而阅历显示,前两任均有带领大型服装公司,创造出一定市场成绩的CEO工作经历。

“好在现在的‘服二代’们大多都有高学历经历,走上接班岗位后,比父辈们更有品牌理念和市场意识。家族式接管的掌门人去变革,要比设计师、职业经理人变革更容易。”张文辉对汉派仍抱有很大的信心:只要这些掌门人,敢于与时俱进地创新!

徐烨 太和服饰前设计总监,现在上海经营自创品牌

汉派是道鱼香肉丝 记得菜但不记得店

徐烨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在太和工作了7年,29岁就掌舵太和的品牌设计,成为太和的设计总监。2000年,徐烨设计的一款短袖夏装,创下了公司的销售纪录,单价近600元的衣服,卖了2万件。2006年,徐烨离开太和后,没有在汉派服装圈里求职,而是直奔上海,和朋友一起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在徐烨看来,武汉并不缺服装人才,但不少汉派服饰都有点急功近利。

徐烨形象地将汉派服饰比喻成一道菜,你可能偶尔吃了这么一道菜,觉得味道不错,但你对这个店却没有留下任何印象,下次来时,已经找不到这家店了。汉派服饰也许就是一道鱼香肉丝吧,其实汉派师傅也能做别的菜,但是老板不需要你创新,只要你跟随潮流就好,久而久之,师傅们也做不了其他的菜了。

在徐烨看来,做品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找准定位后就需要持之以恒。但多年来,汉派服饰大多是一个快产、快出的模式,都是拼命做牌子,实际上就是不同的商标,拼命铺货。

多数汉派服装企业的老板们,大多也只是熟悉批发渠道,这些渠道对品牌的要求并不高,只要价廉物美就好了,所以很难创造一个过硬的品牌。

徐烨称,在很多情况下,不少汉派服装的掌舵人对品牌这个东西本身就不了解,在他们看来,品牌差不多就是一个商标的概念,不少衣服把商标一剪掉,就完全看不出是哪家公司的,缺少创意设计和灵魂。

袁勇 曾任武汉纺织学院客座老师,现在厦门经营服装工作室

设计师不如打版师 仿上瘾无心创品牌

“对于品牌,不少服装企业的老板觉得无所谓”。袁勇认为,汉派服饰的传统模式,就是开发、设计、审稿、做单款,而并非按照品牌的发展模式,去研发系列产品。“这种生产模式能赚到钱,但对品牌发展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品牌塑造一定要有文化,形成自己的系列。”

“我看过不少武汉做服装的老板,不愿意掏钱培养自己的设计师,更别谈品牌建设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投入。”袁勇称,汉派服饰对品牌的不重视,还从一个现象可以看出,很多公司的服装设计师地位还不如打版的师傅。

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少国外和沿海的服装品牌不敢到武汉来,因为创意和款式很容易被偷。袁勇曾经服务的一家汉派服装公司,曾一夜之间,就仿造了一个国内知名品牌的几款热卖产品:“别人刚上新货,老板就派人买回来,晚上把版一打,直接送去加工,第二天,同款的衣服就出来了,别人用几百元一米的布料,这家公司用十几元一米的。这样做,如何能树立品牌?”袁勇坦言,自己以前也经常按照老板的要求来COPY别人的作品。

作为武汉人,袁勇从2000年到现在,总共只在武汉呆了四五年。“一般若非因家庭原因,设计师很难留在武汉”。袁勇告诉记者,自己一个同学因为家庭原因,现在武汉一家企业做服装设计师,一个月收入万把元,但是要去外地收入至少可以翻三四倍。

赵卉洲 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深圳艺之卉创始人、首席设计师

别指望一两个品牌 重整旗鼓基础做起

1997年,从湖北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刚一年的赵卉洲,创立了自己的服装品牌——艺之卉。到如今,赵卉洲在深圳闯荡了15个年头,她熟悉两地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状况。

“在服装行业的整体发展上,武汉和沿海地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供应链体系上。”赵卉洲指出,目前武汉的服装企业,生产所需的面料和辅料,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来自其他省份,间接推高了武汉服装企业的生产成本。

赵卉洲认为,由于武汉没有完整的产业供应链,导致市场重心往沿海地区倾斜,人才也就自然而然地往市场更大的地区迁移。她表示,单一的服装品牌,不可能推动整个汉派服装产业的发展,“没有供应链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平台,人才就不会往你这里来。”

赵卉洲告诉记者,虽然近些年来,一些汉派服装品牌也花大价钱,从沿海的一些企业挖来知名设计师助阵,但是往往不到一年,这些大牌设计师又都回到了沿海。

要想改变目前汉派服装的窘境,赵卉洲认为,汉派服装要“重整旗鼓”必须从基础做起,“政府相关部门、行业组织要为整个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有夯实了行业的基础,整个行业才能有一个稳定长远的发展,不然,指望着一两个汉派服装品牌的兴起,挽救其整个汉派服装行业,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来源:楚天都市报)

上一篇:创业营销的精髓 下一篇:浅论孔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