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材料筑建大快乐

时间:2022-08-08 11:23:03

小材料筑建大快乐

看到如此精美的微缩老北京建筑,大概所有人都会赞叹不已。如果您上了些年纪,也许还会随着这些古老的“砖瓦”、“门墩儿”,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代―那条幽深的胡同、那些久远的日子、那些熟悉的冰糖葫芦叫卖声……或许您还不知道,这老宅院其实是用冰棍把儿粘贴而成的。微缩建筑的作者是潘世海先生,他今年53岁,原工作于北京老舍茶馆。

1970年,潘先生曾在卫戍区当军工,学做了三年木工活。所以,1998年,当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张荣达先生邀请他一起创作一个微缩中国式“茶馆”时,潘先生虽没有十分把握,却也没犯怵,当时便说,试试吧。

“茶馆”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老舍》一书中的一张照片。但是,长一米四、宽七十厘米、高一米二的一个模型,并不等同于真正的建筑,需要将每一个细节部位都按比例计算好。得到张大师的点拨后,潘先生心里就有数了,凭着自己曾经做木工的经验,开始在小本子上筹划他的“宏伟”工程。

近十年过去了,我在潘先生的家里看到他保存的工作笔记,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所有作品用料情况等内容。时光虽已逝去不再,但往日工作的情景在这个小本子里依然清晰可见。

1998年,仅用半年时间,作品“茶馆”就完成了!刷过油漆之后,老舍茶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潘先生很兴奋!张大师的泥人此时也已捏好,将所有人物摆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整个老舍茶馆立刻就热闹起来―八仙桌、青砖地、雕花廊,还有那些得体的门楹、细瓷的盖碗、吊挂的鸟笼,喝茶的、下棋的、门口的“小二” 在甩着长长的京腔吆喝着迎客,这一切,让人突感时空倒转,仿佛回到了从前。

“茶馆”是潘先生的处女作,纯木结构,屋顶的灰瓦则由张大师用泥捏成。如今,这件作品还陈列在老舍茶馆的门口。就这样,话剧中的茶馆与这微缩的茶馆,通过张大师和潘先生的手将它们的气息、血脉连接在了一起,在21世纪,仍然传承着十足的京味文化。

2000年,潘先生与张大师再次合作,潘先生创作了长、宽、高与“茶馆”同等的微缩建筑,而这次却有所创新,即大量使用冰棍把儿,经切割、粘贴而成。潘先生的工作笔记里记录着这样一组数字:砖用冰棍把儿做,共计8391块、瓦用冰棍把儿做,共12152块;椽为木筷所制,用料2729根;贴在望板上的万字头是火柴棍所做,用料588根。作品耗时两年之久,曾经有老外想要花近十万元收购,潘先生愣是没卖,而是将这宝贝赠送给了北京绿华春茶馆。

从第二个作品以后,微缩建筑的制作除了底座用大芯板、桌椅用五合板,还有使用一些木筷及火柴棍以外,作品大量利用冰棍把儿。听到这儿,您一定好奇,这么多的冰棍把儿,哪儿来的呀?潘先生笑了:“捡的呗。”他和妻子,每人兜里每天都会揣着一只塑料袋。这是做什么?就是捡冰棍把儿时用!他们走到哪儿就捡到哪儿,连买菜的空当都不放过。邻居们都知道潘先生的这一爱好,所以有了冰棍把儿也给他们留着。最有意思的是,早在几年前,北京大街上还没有这么多的大冰棍卖,而潘先生做活儿时却很需要用那种非常宽的冰棍把儿。他和妻子得知香山半山腰有一处冷饮售货亭,那里卖一种特大号的冰棍,于是俩人就每周去一趟香山,爬到半山腰时便开始捡冰棍把儿,边爬边捡,一直到山顶。这一行为,既是锻炼身体又是劳有所获,潘先生和妻子乐在了其中。可局外人不清楚这事啊,一路上,不时地总有游人称赞他们,说他们是义务清洁员,甚至还有热心的人帮他们一起捡。后来,潘先生和妻子与公园里真正的清洁员也熟悉了,人家知道他们捡冰棍把儿是要“造房子”的,所以也时常替他们攒着。

有一次,潘先生去深圳待了半年。就是这半年,他几乎成了那个城市的“新闻人物”。为什么?因为潘先生一有空在马路上溜达时就开始捡冰棍把儿。在经济发达的深圳,当地人特别不理解,北京人怎么这样啊,都是什么年代了还在马路上捡这东西?!可是返回北京时,潘先生坐飞机带着一大包冰棍把儿,只有他自己知道,那是一份很不错的收获哟。

如今,潘先生做好的作品共计10件,除了前面所提的两个作为礼物分别送给两个茶馆以外,其余任何一件都没有作为商品售出。因为这些木制的微缩建筑,已经成为潘先生精神的骨血,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不能割舍,不可或缺。瞧,这些微缩的建筑,如此惟妙惟肖,每一扇窗、每一道门,都是可以自由开关的,甚至门闩也是活动的,真正应了一句话“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为了制作这些微缩建筑,潘先生常常研究一些老房子的画集,收藏一些印有老北京风情的扑克牌,他还经常拿着照相机去各条胡同转悠,由于近几年北京平房拆迁的越来越多,所以他想,应该尽早将它们的模样保留下来,然后再用自己的技术重新搭建起这些老宅院。目前,潘先生正在制作的就是一个四合院,刚刚开工。他设计的蓝图是不但有宅院,还有胡同,做成一条街,约一米五长、一米三宽、四十五厘米高,或许在最后完工时,还会在墙上画一个圆圈,里面写个“拆”字。这一个小小的标志,也就标示出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一定有许多熟悉或不熟悉老北京的人和我一样,在期待能早日欣赏到这一组壮观的建筑!

采访即将结束时潘先生对我说,这些作品虽然付出了自己不少的努力,但更多的还有妻子的协助、大师的指教以及朋友的关照。“最刚开始我在家里做活儿,弄得屋子里乱七八糟,妻子挺生气,可是等我的作品做好了,她的气儿也全消了,从此以后她喜欢上了我的微缩建筑。冰棍把儿捡回来以后,必须先浸泡在浓度较高的84消毒液里消毒一天,然后再逐一刷洗干净,最后晾晒干后才能使用。从捡到洗,这些工作都是妻子一起来帮我做的,所以我非常感谢她!从我做第二件作品开始,我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兴趣。正因为这些微缩建筑,我们夫妻间的感情也更亲近、更牢固了!”

上一篇:白衣服洗得更白的窍门等 下一篇:“四项最老原则”为更老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