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脉冲加耳穴贴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其对胃电的影响

时间:2022-08-08 10:50:55

[摘要]目的:观察低频脉冲耳穴磁疗及普瑞博思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50例F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低频脉冲刺激中脘、胃俞、内关、足三里,并辨证选丰隆、三阴交,配合耳穴磁疗,每次治疗30分钟,每天1次;对照组每日口服普瑞博思。两组均5天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和胃电图参数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主题词]消化不良/穴位疗法;磁疗法;耳针;胃电描记术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以慢性间歇出现的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等上腹不适为主要症状,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一组消化内科最常见的临床症候群。笔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和经络学说,于2002年10月-2004年2月,应用低频脉冲电刺激加耳穴磁疗法相结合治疗FD 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病人诊断均符合RomeⅡ的诊断标准[1]并具有消化不良主要症状2项以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制定[2]。湿热中阻:脘腹痞满,呕恶纳呆,肢体困重,便溏不爽,或身热不扬,汗出不解,渴不多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肝郁脾虚:胃脘或腹部胀满或伴胁胀,食少,情绪抑郁,嗳气,便溏不爽,或腹痛欲便,泄后痛减,舌淡、苔薄,脉弦缓。

按随机数字表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低频脉冲+耳穴磁疗组)及对照组(普瑞博思组)。治疗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19~59岁,平均(42.6±7.5)岁;病程5~23个月,平均(18.5±5.4)月;中医辨证湿热中阻型19例,肝郁脾虚型11例。对照组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16~57岁,平均(41.7±8.9)岁;病程11~30个月,平均(20.5±7.2)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分布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维格牌WDL-2000B型胃动力治疗仪即无创低频脉冲电,加耳穴磁疗法同时作用于人体特定的体穴和耳穴。体穴采用低频脉冲刺激,主穴选中脘、胃俞、内关、足三里,并根据辨证选配穴,其中,湿热中阻型选丰隆穴;肝郁脾虚型选三阴交穴。耳穴选神门及胃。方法:患者取平卧位,用电极上所附砂片轻轻擦去双侧穴位皮肤上的油脂和角质至皮肤稍发红,贴上电极,分别将治疗导联线接到电极上,设置治疗强度,缓慢增加,直至患者有针灸感(以患者最大承受为佳)。将两对极性相反的磁柱分别置于双侧耳穴上。每次治疗30分钟,治疗完毕取下治疗导联线和磁柱。每天1次,5天为一疗程。

对照组:口服普瑞博思5mg/次,每天3次,餐前30分钟服用,5天为一疗程。

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在治疗前后进行胃电图检测和症状评分。两组治疗过程中均不使用任何其他影响胃动力的药物和方法。

2 疗效观察

2.1临床症状评分

采用主观症状半定量计分法,治疗前后进行症状评分,根据文献[3]制定症状评分标准:上腹疼痛、腹胀、早饱、嗳气和纳呆5个症状,按严重程度和发作频率各以0~3分计,总分最高30分。

严重程度:O分为无症状;1分为轻度,症状轻微,需注意才感到症状的存在;2分为中度,自觉症状明显,但不影响工作、生活和睡眠;3分为重度,症状明显,影响工作、生活和睡眠。

发作频率:O分为无发作;1分为轻度,每周发作1~3次;2分为中度,每周发作4~7次;3分为重度,每周发作超过7次。

2.2 胃电分析

胃电图(EGG)及分析软件EGEG一5D5型五导智能胃肠电分析仪。参数包括主频(DF)、主功率(DP)、正常胃电节律百分比(N%)、胃动过缓百分比(B%)、胃动过速百分比(T%)。胃电节律:以每分钟2.4~3.7次为正常胃电节律范围,胃电节律3.7次/分钟为胃动过速。

2.3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文献[4]制定,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分数一治疗后症状分数)÷治疗前症状分数]×100%。其中疗效指数≥76%为显效,疗效指数51%~75%为有效,疗效指数26%~50%为好转,疗效指数≤25%为无效。

2.4统计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症状积分及胃电参数的变化采用成组或配对t检验,组间临床疗效比较采用Ridit分析。

2.5 治疗结果

(1)临床症状积分变化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每一单项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后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2)胃电参数变化

两组治疗后DF、DP、N%增加,B%、T%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详见表2。

(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显效12例,有效10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治疗后显效4例,有效5例,好转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5.0%。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μ=2.1478,P

3 讨论

FD是一组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率相当高,研究[5,6]表明,FD约占内科病人总数的2%~3%,占消化系统疾病的20%~40%。F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尚未明了,但胃肠动力障碍在FD中的作用已得到肯定。在治疗方面,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主要是对症处理,所以疗效尚不满意。

中医学虽无FD病名,但多数医家认为可以归属于“腹胀、胃脘痛、痞满”等病症范畴,其发病多因情志不遂,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劳倦伤脾,寒温失调,邪犯胃肠,从而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而发病。究其病位在胃腑,多涉及肝、脾两脏。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精神日趋紧张,工作和学习压力日益增加,对人造成的影响大多首先累及肝、脾,因为肝主情志、脾在志为思,久怒伤及肝,久思抑郁伤脾,气机疏泄调达不畅,损伤脾胃,纳运失职,形成痰湿、痰饮等,郁久化热,从而形成肝郁脾虚、湿热壅阻中焦的病理机制。另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饮食结构的改变,体质肥胖者、超重者增多,加之嗜食肥甘及膏粱厚味,过度饮酒,亦可导致湿热内蕴中焦。所以,治疗上以疏肝理气、解郁化湿、健脾和胃为法。

针灸作为治疗FD的一种有效手段,具有实用、经济、安全、有效等特点,它根据中医学经络学说,通过刺激人体的腧穴,激发机体经络而发挥疗效。近年研究显示针灸治疗疗效可靠,并有着双向调节胃肠功能的效果。笔者所采用的胃动力治疗仪,正是根据现代中医无创针灸的理论,利用现代生物医学工程方法,与微机数字控制技术相结合,并依据中医辨证理论,结合胃肠运动的特性,选用小于10 Hz的尖脉冲波刺激人体特定的体穴,并与磁疗相配合,激发经气,达到双向调节胃动力及节律的目的。

本组取穴中脘是胃之募穴,上中下三焦之枢纽,腑之会穴,刺激中脘穴有疏调三焦气机、调节任督、升清降浊的功效;胃俞为胃之背俞穴,中脘配胃俞,有宽中和胃理气之效[7];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穴,又为阴维交会穴,有开胸舒膈、和胃降逆、宁心安神、降逆止呕作用,实验研究[8]表明,针刺或电针内关穴能调整家兔胃电节律紊乱,临床研究[9]表明,无创电针内关穴能明显调整胃电节律,与有创针刺的调整效应无明显区别;三阴交是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的交会穴,有健脾祛湿、理气行滞作用;丰隆具有和胃气、化痰湿、清神志之功;足三里属于足阳明胃经合穴,合治内腑,有调理脾胃、和胃消滞、清热化湿、降逆利气的功效,是治疗脾胃疾病的主穴,选取本穴,可促进胃肠运动。有临床研究结果[10]显示,针刺足三里可增强FD患者胃电活动;另有学者[11]通过内镜测压术发现,对胃肠运动障碍的患者,针刺足三里可使幽门括约肌收缩,振幅和频率明显升高,加强了胃的运动强度和频率。实验研究[12]证实电针刺激猎犬的“足三里”穴,胃电峰电爆发的数目明显增多,并且胃电慢波周期性复合波(MMC)Ⅱ、Ⅲ时相期增强,Ⅰ时相期缩短,表明针刺可改变MMC各时相持续时间而增强胃运动。所以,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和经络学说,结合现代研究选取

诸穴,起到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清热祛湿作用。配合耳穴磁疗神门及胃,调节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功能。因此本疗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普瑞博思作为第3代胃肠动力药,可增强胃窦及十二指肠收缩力,加强胃窦、十二指肠的协调,还能够增强小肠和大肠动力作用及调节胃肠激素变化的作用,是效果比较肯定的胃肠动力药,故为临床上治疗FD常用药物。本研究50例FD患者经过低频脉冲加耳穴磁疗和普瑞博思治疗后,DF、DP、N%增加,B%、T%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胃电活动直接影响到胃运动[13]。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FD患者的胃电活动,从而改善胃的运动。另外,治疗后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

4 参考文献

1 Talley NS,Stanghellini V,Heading RC,et a1.Functional gastroduodenal disorders.Gut,1999;45(supplⅡ):1 13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28~38

3 张利,方秀才,柯美云,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体表胃电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0;22(5):421

4 李子俊,黄松柏,吴丽桑,等.金龙汤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9;7(1):19

5 Witteman EM,Tytgat GN.Functional dyspepsia.NethJ Med,1995;46:205

6 柯美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动向.新消化病学杂志,1996;(4):601

7 张鸥,谷忠悦,高磊.经络腧穴应用图解.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0:281

8 张安莉,陈日新,康明非,等.针刺调整实验性家兔胃电节律紊乱的研究.中国针灸,1996;16(1):31

9 陈日新,康明非,陈凌.内关穴无创电针与针刺对胃电节律紊乱效应的对比观察.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12(3):109

10 赵宏,赖新生,连至诚.针刺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图的影响.新中医,2001;33(8):39

11 林亚平,钱力伟,刘凌宇,等.针刺足阳明经对胃运动功能的影响.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7;17(1):57

12 Qian L,Peters LJ,Chen JD.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gastrtc migrating myoelectrical complex in dogs.Dig Dis Sci,1999;44(1):56

13 柯美云.胃电图研究及其临床应用.基础医学与临床,1999;19(2):102

(收稿日期:2006-10-10,齐淑兰发稿)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序贯疗法治疗中风病偏瘫及对患者血浆ET-1、NO... 下一篇:针药结合对乳腺增生大鼠乳腺组织及雌激素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