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受事―施事”语序倒置现象的轻动词影响因素刍议

时间:2022-08-08 10:16:49

现代汉语中“受事―施事”语序倒置现象的轻动词影响因素刍议

摘 要:本文讨论的是现代汉语中“受事―施事”语序倒置的问题。关于汉语究竟是SVO语言还是SOV语言,学界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凭所占成分比和语感,一般来说,SVO语言总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核心类型。而在日常的外表化语言――人们触手可得的“活语料”中,真正表词达意时,其语序常常是不固定的,即句中成分前置或后移至非典型性位置。“受事―施事”的语序倒置现象就是其中很好的一个代表。究其成因,轻动词V产生颇大影响。本文将通过轻动词理论辅以其他句法角度,结合具体语言实例,对现代汉语中“受事―施事”语序倒置问题加以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受事―施事” 语序倒装 轻动词 生成

一、引言

学界关于汉语语序的真正类型定义及到底其本身是否存在可探性的争论可谓分庭抗礼。“语序固定”论的执词者认为,汉语语法是有规律的,汉语语序是固定的,因为形态变化丰富的语言语序灵活,而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对立派则认为汉语语法太简单,遵照约定俗成,缺少固定规律可循,灵活至极。我们可以这样看,一个句子一般由多个成分组成,根据排列组合算法,理论上,这些句子成分能产生多个语序不同的句子组合。不过根据普遍语法中的原则与参数理论,这其中有一部分句子从一开始就明显没有意义,无法成立。这一破一立也正好说明了汉语语序是有规律的,对它的探讨是有意义的。由于古代汉语多以文言文形式展现,情况相对复杂特殊,篇幅所限,本文讨论的汉语语序主要是指以白话文为基础的现代汉语语序。但是语序问题是个庞大的体系,本文主要探讨题元角色中施事和受事的语序倒置现象。同时,从影响句子语序的几个要义来看,它不是单一的,比如语义层面,语用层面,而本文主要将以生成语法层面,特别是轻动词的角度来剖析汉语语序中“受事―施事”先后顺序的倒置现象。

二、句法语序

语序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是普遍存在的,因而语序现象也得到了许多语言研究者的重视。语序具体指的是语法结构内部成分的排列次序。这主要包括句子内部各结构成分的排列次序及句子各结构成分内部的排序。句子内部结构成分排序状况具体是指主要成分主谓宾之间及与附加语的排列次序,而句子各结构成分内部的排序则更细分为词内与词际关系。上文提到汉语语序是有规律的,短语是汉语的静态备用单位,而句子是汉语的动态使用单位。在静态短语中可以反映出的典型性语序有:主谓结构、述宾结构和定心结构。但在具体成句时,汉语语句的动态性和灵活性通过语序的变更得以展现,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等。本文讨论的角度是关于施事与受事,相当于传统语法中“S”与“O”的顺序倒换问题,即受事处于施事前头。虽然语法界诸多学者对从词本位,词组本位还是句本位出发做研究的观点各有不同,但本文认为,语序涉及的是句内成分顺序问题,自然是基于句子层面才方便发现与论述。所以本文讨论的实例将主要从句子层级出发。当然,讨论的前提是为“施事―受事”互相位置移动后没有改变其在常规位置下的语义,否则讨论是失效的。

题元理论是语义层面上的概念,根据句法语义接口中的语境依赖性,即一个论元的句法实现取决于它的语义角色和句子中其他论元语义角色的相对显著性。这正符合了普遍语法中的投射原则:词汇信息决定句子的基本结构。而扩充的投射原则指出,每个句子都必须有主语。题元上的施事和受事相当于论元等级上的主语和宾语,常规语序中,施事与主语位相对应。而语境依赖性涉及具体论元的语义角色之间的关系,因此体现语境依赖性的语义阶层也就因描述的具体现象不同而表现出差异。以主语位置为定点来看,在怎样的语义角色可以成为主语的问题上,Fillmore按照语义显著性,提出了“施事>工具>受事/客体”这一语义层级,就是在具体的主语选择中,如果有施事,它就成为主语;如果没有施事有工具,那么工具就成了主语;而如果既没有施事又没有工具,那么受事或客体就成了主语。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我们可以发现,施事并不一定在主语的位置,受事也不一定在宾语的位置,就是说,施事与受事的关系其实是相对的。所以,上述这种对应关系只是一种常规的映射,也被称为无标记映射。特殊的、非常规的映射就是一种不对称映射,或者叫有标记映射。而施事与受事题元层级上的位置倒装,施事处于受事的常规位置,受事处于施事的常规位置的现象,或者广义的受事处于施事前头,实际上是一种区别于常规顺序的倒置现象,值得用句法理论进行探讨。

三、理论基础

(一)VP壳理论

VP壳结构是在X阶标理论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X阶标理论中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要维护Kayne(1984)所讲的词组结构的二分叉原则,即XP中的任何一个节点管辖不超过两个分支。虽然X阶标理论的基本构架有很强的解释力,但在遇到英语双宾语时却是例外。一个动词,两个宾语,也就是说一个阶标节点下将带三个分支。所以像“give、 put、kick”这样的动词其实并不是一个动词,其所在结构是包含两个动词的套壳结构。一个是实际词汇义的动词本身,另一个就是轻动词V。X阶标结构中的两个VP结构必须套在一起使用,上层VP以v为中心词,下层VP以实义动词为中心词,将它移位到轻动词处两者合并,在原位留下了一个语迹。以“roll”为例,如图所示:

图1:

Larson壳理论有两个核心的假设:一是在句法结构中可以有一个以上的两分的动词短语投射;二是句法结构中论元的分布是由统一的题元层阶决定的。动词短语壳理论是一种表达短语结构中题元角色的句法手段。动词短语壳只是为题元角色提供位置,而并不具有实质的语义性质(Larson,1988)。尽管Larson没有使用“轻动词”这个术语,但是他的理论具有高度的启发性。Chomsky在他的著作中继续发展了这个理论。最简方案VP壳的设计就是基于Larson壳(1988)发展而来的。他延续了Larson基于句法推导构建轻动词语类,将一个轻动词空语类成分引入这些结构的推导,以该空语类轻动词成分来负责部分宾语并实现相关句法操作。不过最简方案中的VP壳和Larson壳的设计有所区别,VP壳并没有被设计成一个空中心语的最大投射,而是被设计成了一个中心语为轻动词的轻动词词组。

(二)轻动词理论

轻动词(light verb)指的是在语言结构中语义作用轻微而语法功能很强的一类动词。轻动词假说最先是人们在研究日语动词时提出来的。关于其语义作用是否真的不那么明显还有待争议,但虽为“轻”动词,却在幕后发挥着很强的语法作用。所以它是一类特殊动词,研究表明,它也是适用于普遍语法的。首先,在英汉语里就都存在着轻动词。英语里的轻动词有“be”“become”“cause”“do”等,汉语里的轻动词有“使”“让”“弄”“搞”等。

语义属性上的轻动词术语概念先于句法概念在上世纪50年代被提出。90年代,乔姆斯基从VP壳中将轻动词概念引入转换生成句法原则与参数框架下,轻动词作为类似于空语类pro,在句法分析和推导方面,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相关研究的热点。虽然前期的研究在将轻动词引入句法的合理性上并未取得一致意见,有研究认为轻动词语类存在语义合理性,另外,如温宾利等研究者认为轻动词语类纯粹基于句法。在句法语义界面,在明确界定轻动词语类语义合理性的基础上,分析其句法意义后来也得到了相当的认可。总之,轻动词理论是最简方案的核心理论。

Hale Keyser(1991,1993)根据Chomsky(1981)的投射原则,设想词汇首先在词库投射生成一个词汇关系结构,在这个关系结构中进行句法演算生成论元结构后,再投射到句法的D-结构。根据Larson的思想,Hale Keyser指出,词汇关系结构中VP壳里的v是一个没有语音形式和语义内的抽象动词,它好像一个空位置,这个抽象动词就是我们所说的轻动词。HK(1991,1993)对题元关系和事件结构的处理也受到Larson的影响。HK提出用句法结构来体现事件结构。在他们的理论框架下,轻动词是空的动词短语壳,并带有蕴含着题元关系的词汇关系。

轻动词理论也在汉语界发展非常显著。黄正德引入词项分解法来扩展轻动词理论。同时他还推及了汉语句法推导,认为汉语中实际存在轻动词语类。在汉语研究中,黄正德(1997)首先使用轻动词理论分析汉语的短语结构。而后冯胜利(2000)也用之解决代体宾语的问题。可以说轻动词句法理论在汉语中具有很强的解释力。黄正德(1977)提出过汉语动词的底层句法结构应体现其事件结构。黄正德认为轻动词是为了给主语指派题元角色而存在的,其所在位只是一个空位。他还认为,动词在语义上投射一个事件结构,DO、BECOME等语义算子不仅给动词分类,同时也是给事件分类。他赞同HK的观点,把这些语义算子处理为轻动词。同时,还把这些轻动词命名为“事件性谓词”,以强调其在动词语义结构中的作用。不同的轻动词携带不同的句法及语义特征与功用,如vDO引入活动事件,vBE引入状态事件,vBECOME引入一个表状态变化的起始事件。虽说事件是语义概念,但Chomsky就将致使语义泛化以引入轻动词,这仍然是为了解决结构推导的难题,因此其实质仍是基于句法。

四、轻动词关于“受事―施事”语序倒置的具体作用

(一)显性轻动词和词汇化

现代汉语中的轻动词由古汉语中的动词经历语法化发展而来。在此过程中,它们的一些动词属性逐渐弱化甚至失去,不再拥有实义动词的性质(Peyraube,1996;Lin,2001)。由于语法化程度的不同,轻动词在语音、语义和语法上均可能表现出一些差别或组合性特征。由此,基于这些不同标准,轻动词的分类有很多种:轻动词可分为方向役轻动词DirP和使役轻动词CauP;黄正德结合Hale和Keyser的轻动词理论和词项分解法,把汉语轻动词分为四类:使役、所有格、涉及事件量化的构式,以及属格施事。他指出,在汉语中,一些本身没有使役性用法的动词,后面出现结果补语时会具有使役意义;Radford把轻动词分为三类:致使类、施事类、事件类。冯胜利把轻动词分为有音和无音,或者说显性和隐性。无音轻动词直接促发它所控制的下属动词的句法移位,尽管带音形式(如使动语素“化”)在不同的语言和条件下也具备这种功能。林宗宏(2001)曾用大量的汉语事实论证了汉语轻动词可带有丰富的语义特征并且在语音形式上也未必是空,换句话说,汉语的轻动词既可能如提出的是一个没有语音形式的占位者,也可能是一个在词汇层面上实现了的有意义有声音的结构单位。

下面结合具体例句来看显性轻动词:“我踢给你一个球”。

该汉语句对应的英语句式是“I kick you a ball.”它的实际意义可以理解为“I give you a ball by kicking.”这个隐含的“give”在汉语句子中就是显现出来的。只是“踢给”经过了词汇化,合并成了一个动结式。吕叔湘(1980)将由动词带表示结果的状语所组成的句法结构称为动结式,熙(1982)认为动结式在语法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动词,且有的述补结构在语义上也相当于一个动词。“我踢给你一个球”也可以理解为“我把球踢给你”,但本文更倾向于本句中“给”和“to”的轻动词作用,因为“踢球”已经指明了拿什么给,怎么给。从中也可以发现显性轻动词常通过词汇化形成动结式表现在出有音特征。同时,这个“给”又具有方向性所指。这种指向一般是由施事发出动作给受事的,在语序上由施事指派给受事,不管工具与受事的位置关系是否改变,不会发生如“受事―施事”这般的语序倒置现象。这也对应于Tzong-Hong Lin(2001)采用轻动词理论研究汉语行为动词的题元结构和主宾语选择问题,他也认为事件性谓词(轻动词)在汉语的句法结构中具有重要作用,他支持黄正德的观点,认为英语的轻动词结构需要经历一个词汇化过程,然后才以独立的词项形式进入句法;汉语轻动词结构则不经词汇化而直接进入句法。这里所指的词汇化对应于上述的显性轻动词。

如果运用比较法,下例与显性轻动词相对的则是非显性轻动词,它隐藏在幕后,自然没有经过这样的词汇化,但同样满足具有一定方向性条件。

“人来屋里了”倒换顺序后是“屋里人来了”,这在南方方言中使用得最为普遍。实质意义是“屋里来人了”。下面通过树状图来看其生成过程:

图2:

上图有个非显性轻动词“v”处在“V”的管辖下,是下层“VP”的姐妹节。句子实际上是说让人来,这里的“屋里”是处所,真正的施事很可能是处于这个处所的人,是他让这个客人来的。于是“屋里”就相当于一种借代,代表了“主人”,承载起这个施事体。而“让”这个轻动词是隐藏在句中的。这样就使得“来”要发生中心语位移,上升到“让”的位置。如此看来,在这个例子中,“客人”是受事,“屋里”可以看作施事。它的倒装是由于轻动词的存在,另一个动词要提升到轻动词所在位置合并出“让来”的意义。原句的语序设置是因这里要突出的并非主人,而是主人让来的这个客人,即受事已经来到了这样一个情况交代。

上述两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汉语中显性轻动词已经发生了词汇化并凸显出来。在该条件下,若其表示方向义,那么语序通常遵循动作发出者在先的规则,更不易发生“受事―施事”的倒装。而非显性轻动词即隐性轻动词可能需要发生位移后再进行合并,产生真正动作效应。下面我们进一步来看这类隐性轻动词。

(二)隐性轻动词和使役义

使役概念是指某人或某事物引起另一人或事物发生某种变化、产生某种结果,它的语义范畴包括四个要素:致使者、被致使者、致使动作和致使结果。句法使役结构是指借助使役轻动词实现使役的结构。在谓词分解理论中,谓词常被分解为一些语义原子,如“CAUSE”与“BECOME”等。Hale和Keyser(1993)将“V-VP”构型中的空动词处理做了致使动词(CAUSE)。Chomsky(1995)、Radford(2009)进一步将其中的致使动词处理作轻动词,并让轻动词概念扩展到单及物动词以及非作格类不及物动词的投射构型中。Chomsky假定“v-VP”构型能用来表达外部论元的施事性角色或致使性角色,实际上就是认为其中的轻动词“v”具有“DO”义或“CAUSE”义。含“CAUSE”义的轻动词,熊仲儒(2004)称之为致使范畴Caus。他指出,致使语义并非轻动词的语义基础。动词复合语义中的部分语义才是轻动词赖以存在的语义基础。隐性轻动词,在形式上表现为无语音形式,它能够触发移位,构成使役义的表述。

下面根据一些受事在前施事在后且轻动词隐藏起来的具体例子来进行讨论:

原句 正常语序 使役义

小说看哭了妈妈 妈妈看小说看哭了 小说使妈妈看哭了

兔子追累了猎人 猎人追兔子追累了 兔子使猎人追累了

那本书弄花李四的眼睛 李四的眼睛看那本书看花了 那本书使李四的眼睛花了

一瓶酒醉倒了张三 张三喝一瓶酒喝醉倒了 一瓶酒使张三喝倒了

那碗面吃了他一头汗 他吃那碗面吃出一头汗 那碗面使他吃出了一头汗

上述例子本质上是相似的,如果用树状图来描述一例即如:

图3:

“醉倒”已经发生了词汇化,但这个词汇化是“醉”与“倒”合并成义为“醉后倒下”这个词的,并未涉及轻动词和移位。而句中的“醉倒”显然是“使醉倒”的意思,换言之,句中还存在着轻动词“使”,那么它与“醉倒”的合并可以理解为二次词汇化。第一次词汇化产生了新动词,第二次与中心语“v”的词汇化达成使役义,是影响“施事―受事”语序可以发生变化的关键。高位“V’”管辖下的核心“V”是轻动词“v”,“醉倒”提升至这个位置,两者在句法合并后获得“使役”义。通过这样一番位置移动,往往造成动词两边的施事、受事即使发生位置互换也能说得通,所以容易造成其语序倒置现象。包括Spec“一瓶酒”在内的上层“VP”表示致使事件导致“张三醉倒了”的致使结果。施事与受事发生了语序交替。

虽然题元角色中施事和受事的概念是相对的,有时候一个对象既能被看作施事,又能被看作受事,但是把人作为参照物的施事作为动作发出者,是更加符合自然和常理的。如果说从语义的角度,轻动词可以被看成具有题元功能的表达使动结构的事件谓词,那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乔氏轻动词在句法上对于“受事―施事”语序的倒置也存在着较大影响。轻动词的移位功能能够影响到句中的题元关系的转换,进而使两者的语序发生改变。“促发句法移位”是轻动词句法的一大特征;合并与移位是最简方案的两个重要的句法操作手段。这也是它对“受事―施事”语序倒置现象影响的最核心因素。而具体化以后的使役中心语短语CausP包含的“CAUSE”义是最主要的使“施事―受事”语序发生互换的一类。其他诸如“BECOME”义因从内涵上看带有了变化的方向性,基于一定逻辑事实,较难实现倒序。

综上所述,显性轻动词多为方向役轻动词,已经完成了与轻动词结合的词汇化,且方向就是指由发出者到接受者的指示过程,因此一般不发生“受事―施事”语序倒装现象。而在隐性轻动词的影响下,句中需要存在动词的位移合并的过程,它与底层标志语位置的变换为施事与受事语序变更而不影响原意理解提供了可能。使役轻动词“让”“使”由于其含有使役义能在语义上也符合事件主语使得什么怎么样,所以是能达成这样的语序倒置现象其中最典型和最多数的。

五、结语

本文以生成语法的原则与参数理论框架下的轻动词句法为基础,基于前人的理论研究,对“受事―施事”语序倒置现象进行初步探讨、分析与解释。一般意义上的施事与受事,经过呈强语素特征的轻动词作用,赋值表层主语,指派题元角色,并触发移位合并,投射的作用,进行了位置互换或者造成受事跑到了施事的前头,从而显现出一定的语序变更。轻动词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可以算作一个单独的,在句法推导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新语类。它是词缀性的动词,可以吸引动词、名词或形容词移位。本文讨论的是它与动词的中心语移位合并,轻动词与其他词类的合并及其他功能还大可挖掘探讨。Chomsky(1998)还指出过,轻动词是及物谓词的中心语,是一种核心的功能性范畴。它在语音和语义方面都很“轻”,并且没有语音形式。也就是说,本文提到的部分理论依据本身和对轻动词的具体类型划分以及对题元角色的判断等都还存在争议,所以对这方面进一步的句法研究还存在着思考与提升的空间。

参考文献:

[1]Larson,Richard.On the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J].

Linguistic Inquiry,1988,(19).

[2]Lin,Tzong-Hong.Light Verb Syntax and the Theory of

Phrase Structure[D].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1.

[3]Chomsky,N.The Minimalist Program[M].MIT Press,1995.

[4]Chomsky,N.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

Studies in English Literature,1982,(59).

[5]Radford,Andrew.Minimalist Syntax[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6]袁野.用VP壳解释几个汉语现象[J].云梦学刊,2005,(3).

[7]朱行帆.轻动词和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J].现代外语,

2005,(3).

[8]熊仲儒,刘丽萍.动结式的论元实现[J].现代外语,2006,

(2).

[9]黄锦章.轻动词假设和汉语句法研究[J].汉语学习,2004,

(6).

[10]吕叔湘.汉语句法的灵活性[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陈午宇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上一篇:小学数学和劳动技术教育整合 下一篇:你拿不到订单的真正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