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8-08 07:33:07

广西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广西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其原因有政府对农民培训支持力度不够、培训体系不健全、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等因素。政府应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作用,加大支持力度,健全培训体系,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调动人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改善农民文化生活,从而全面提高广西农民的素质。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农民培训

[作者简介]盘明英,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9-0196-03

一、广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

广西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文化层次偏低。广西农村劳动力2004年有2245.36万,在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4.15%,小学文化程度占32.04%,初中文化程度占51.1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66%,农村劳动力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整体素质不高。与经济发达的邻省广东相比,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数多6个百分点,而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则少3个百分点。广西农村劳动力平均文化程度仅为初中二年级水平,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的程度已达11年,发达国家中美、法、德、英、日分别达到18.04年、15.96年、12.17年、14.09年和11.87年。

2.掌握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比例低。据抽样调查,2003年,广西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人数只占13.7%,其中在外出务工人员中,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也只占21.3%。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大多只能从事一些繁重的体力劳动,就业渠道十分狭窄,基本上是从事单一的、低层次的私营矿产业、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所占比重达90%以上。据个案调查,目前外出务工遇到的最大困难中,没有技术专长、文化水平低的占到53.3%,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在外出务工中具有明显的优势。2000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外出务工人员当中,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人员每人寄带回现金收入3294元,而未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人员每人寄带回现金收入只有2508元,后者比前者少786元,低23.9%,体现了有技术与无技术的差别。

3.缺乏合作意识。目前,广西全区共有经营性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非经营性专业协会、农业行业协会、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共4019个。其中,经营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540多个,会员51万多人,仅占全区农村劳动力的22%。在对全区600户农民的抽样调查中,加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也只占调查户的22.6%,有77.4%的农民不知道或不愿参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当中有合作经济组织的自身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农民的合作意识不强在作怪。

相比之下,我国沿海发达省份如山东省有14万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会员达126万户。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加入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比例更是高不可攀,如法国有13000多个农业服务合作社、4000多个合作社企业,90%的农场主是农业合作社的成员;日本有综合农协2500多个,专业农协3513个左右,全国100%的农民以及部分地区的非农民参加农协,现有正式会员546万人,准会员350万人;瑞典90%的农民是农民联会成员。

4.农民掌握的技术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广西农民掌握的技术大多为传统的种养技术,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反应迟钝,缺乏接纳、消化、吸收能力。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的专门技术,如桑蚕养殖、繁殖、防病优质高产技术,食用菌、特色养殖、新特优蔬菜、中药材等产业及产品开发现代实用技术,农民未能及时掌握,使新兴优势产业发展步履维艰。

5.思想观念落后,接受与传播新技术新工艺的意识差。在对全区600户农民的抽样调查中,愿意接受政府和其他部门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的农民占65%,而主动寻找新品种、新技术的农民只占37%。部分地方近年来仅仅接受过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

6.农民迷恋于,安于现状,缺乏竞争意识。由于农村公共娱乐设施不健全,农民的文化生活贫乏,部分农民以来打发时光。

部分农民安于现状,眼光短浅,缺乏竞争意识,在对全区600户农民的抽样调查中,由于没有技术、怕辛苦等原因,有30%的农民不愿外出打工来增加收入;54%的家庭没有增加收入的计划,在现有的家庭收入中,计划用于扩大生产经营的也不多,大部分农民增加收入后用于建房等。

由于农民总体素质低下,广西产业化经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龙头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产业链不长,开拓市场和带动农户的能力十分有限,64.2%的农村劳动力仍处于农业生产第一线。2003年,全国累计已实现产业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达34.9%,广西由于掌握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比例低,实现产业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只有26%。

(二)原因分析

1.政府对农民培训支持力度不够,培训效果差。据调查,县一级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组织培训的部门本身办公经费不足。多数乡(镇)政府没有把农民教育培训列入工作日程,没有制定长远规划,没有指定专门机构和专人具体负责,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投入不足。以阳光培训工程为例,2004年,国家给予广西的经费支持是800万元,要求培训农村劳动力8万人;2005年增加到1200万元,即人均150元。但据测算,要对农民进行一项新技术培训,使其掌握较基本的生产及简易加工贮运知识,需要经费至少400元,可见大部分的经费要由农民和地方政府负担。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大多支付不起这些培训经费,地方政府又缺乏财力支持,造成许多培训项目草草收兵,只开花不结果,走过场,有些县份的阳光培训办公室连最基本的通信费用都无法开支。

2.教育培训资源不足,培训体系不健全。从调查情况来看,现有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有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机校、农业职业中学、各种民营培训中心、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等。这些培训部门一般只能集中在县里或乡镇举办培训班,很少能下到村屯。有些乡镇的农民文化学校形同虚设,一年里几乎不开展工作;师资力量和培训内容方面也不能满足培训要求,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且不固定;一些培训机构的教材、方法老化陈旧,部分培训人员水平素质偏低,教学不得法;一些地区开设的专业也比较单一,学无所用,农民对培训失去基本信任。

全区有“绿色证书培训工程”、“阳光培训工程”、“农民骨干脱产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等培训项目。各培训项目由不同部门管理,涉及农民培

训的工作部门有农办、教育、劳动、农业、财政等10多家,有些地方运作不规范,监管不力,条块分割,政府统筹力度不够。一些地方反映,由于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各部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造成人、财、物等资源浪费。同时也不能根据产业发展、转型的要求和农民的素质状况系统构建农民培训体系。

3.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以农技站为例,机构改革后,大的乡镇保留3人,一般的乡镇仅保留2人。由于人员少,一般性的公益性业务(如病虫测报,新品种实验示范推广等)都无法保障正常开展,更谈不上下村培训指导农民。例如推广抛秧技术,就在各村屯中抽一代表去看看别村的做法,让该代表回去给村民描述一下就算作技术培训了。各村屯有专业技术的农民较少,不能指导和带动其他农户共同致富。

4.片面追求应试教育,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当前尚需完善的素质教育的制约,大多数县级以下职业学校投入不足,师资奇缺,设备陈旧,职业特色淡出,担负不起培训农民的重任。地方政府也未能组织不能再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据调查,全区只有柳江、鹿寨等少数县份能组织未能继续升学的初中毕业生进行农业技能培训。而发达国家如法国,政府规定农民必须接受职业教育,且取得合格证书以后,才能享受国家补贴和优惠贷款,取得经营农业的资格;初中毕业生要学习3年,毕业后可授予农业技术员职称和获得农业高级技术员证书。

5.农民缺乏参加培训学习的激情。许多农民满足于基本的温饱需求,目光与行为短浅,不愿在学习和掌握科技上花费时间和金钱。同时政府缺乏激励机制,农民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由于项目小,难以得到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支持;在税收方面,国家没有优惠政策扶持农民,现有的政策也相对烦琐,不利于激发农民创业的积极性。

二、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建议

1.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培训效果。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共同参与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培训,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挤占和挪用。鼓励公办和民办培训机构投资农民培训。教育和引导农民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拿出部分资金用于提高自身和子女的综合素质。相关部门和乡镇要把培训纳入工作日程,制定实施方案,成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领导亲自挂帅,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要把培训工作列入乡镇和部门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定期开展对农民的培训工作。同时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宣传力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增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自觉性,扩大培训覆盖面。

2.建立健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制定实用可行的培训方案。在县级政府成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人、财、物统一调配和使用,做到资源共享。在各乡(镇)设立培训站。从农业站、畜牧站等单位抽调1~2名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培训工作,使乡(镇)培训站达到有2名以上专职人员。各乡(镇)要根据产业发展项目和培训专业的需要,围绕农民总体素质与技能水平的提高,制定实用可行的培训方案。村设培训点,由村委会主任具体负责。使全区形成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体系建立以后,要明确隶属关系,并按实际需要赋予相应职能,不断完善培训条件,落实培训经费,出台激励政策,使培训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

3.调查了解农民的培训愿望,定期下乡指导。由农民开出科技培训“订单”,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指导什么,形成一套“你点菜,我理单;你需要,我服务”的培训模式,构建产业开发一条龙培训跟踪指导方案,满足农民多方面的需求。同时加强对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工作,由各科技部门定期对科技示范户进行种养技术和信息服务的指导和培训,通过科技示范户的带动,提高当地农民种养能力。

4.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投资的力度,力争在各行政村建立一个阅报栏、一个文化室,逐步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培训农村文艺骨干,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

5.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组建由专业人才、能工巧匠组成的志愿者讲师团。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以理论政策宣讲、农技推广、支教扫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法律卫生宣传等为内容的服务活动,并通过实践服务活动,服务广大农民。

6.改革现行的基础教育体系。加强农村小学和初中劳动技能课教学环节的落实;在农村中学开展以绿证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主的3+x试点,不断总结经验,推动工作;重新研究制定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效果,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对农村的特困生,各级政府、学校和有关部门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千方百计防止辍学,坚决杜绝新的文盲和半文盲的出现。从源头上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结语

农村劳动力素质高低对解决“三农”问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复杂系统工程,抓好这项工程,就等于为农村小康建设加上了推进器,实现农村的小康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庄子生命美学观分析 下一篇:社区照顾框架下的老年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