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改善广西文化民生的思考

时间:2022-09-05 08:14:22

加快改善广西文化民生的思考

摘要:改善文化民生,是广西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重要任务,也是凝聚力量,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一项重要支撑。近年来,广西在文化民生建设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广西要改善文化民生状况,须在借鉴其他省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正确处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创新公共文化供给与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实施文化扶贫战略。

关键词:广西;文化民生;对策思路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3-0097-04

民生问题不仅包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层面,还包括需求越来越迫切的精神文化生活层面。当前,改善文化层面的民生已成为各级党和政府的重要责任,也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保障与必然要求。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与民族文化产业来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是广西当前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一项重要支撑。

一、广西改善文化民生中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近年来,广西贯彻落实十七大的部署要求,树立文化民生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公益为重、面向基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民生状况有了明显改观。但是,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公共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总量偏少、供给不均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观,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

(一)公共文化建设投入总量偏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水平较低。近年来,广西各级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无论在总量还是在所占比例和增长速度方面比以前有明显提高,对农村以及贫困地区的财政扶持力度也不断地得到增强。但由于财政投入基数小,与城乡居民文化需求相比,文化事业经费仍然存在较大缺口,仅能提供较低的保障水平。目前广西有40%左右的市县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财政经费只能维持其人员基本费,基层文化机构业务经费缺乏正常保障,导致许多文化馆、图书馆无法正常开展群众文化服务活动。

(二)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服务的现象还比较突出。近年来,广西通过推进区、市、县、乡、村五级文化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建设,全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落后面貌得以不断改善。但是,一些地方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仅理解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重“建”轻“管”,忽视对文化阵地的软件建设,没有实行制度效能管理、绩效激励与考核,最终导致了文化阵地的荒废甚至流失。例如一些村级文化中心陷入有名无实的境地,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等大部分时间大门紧锁,部分建成不久的乡村文化中心被挪作他用。

(三)公共文化产品供需矛盾突出,缺乏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产品与服务。目前广西文化产业市场发育不够,公共文化服务主要还是行政主导的计划供给模式,即按计划派送文化设施与文化服务。在送图书、送演出、送电影时,基层群众对所供给的文化产品没有话语权,供需矛盾突出。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群众期盼的优秀文化产品比较少。对于政府文化部门的“送电影下乡”,群众反映,新片少、老片多;“三农”题材电影少、城市题材多;有启发教育意义的好片少、一般化的娱乐片多。此外,基层地方政府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多,做“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少。文化企事业单位很少深入基层开展大众文化科技活动,基层群众喜爱的文艺展演、科技文化知识讲座、文物藏品和书画摄影展览等文化含量相对较高的文化服务供给严重缺乏。文化供需矛盾突出、有效性不足的直接后果降低了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不能满足群众基本的文化民生需求。

(四)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人才匮乏,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严重。目前在县乡基层从事文化工作的干部,大多数没有达到中级职称,专业技能素质较低,懂文艺、文宣业务且能挑大梁、独当一面的专业人员少,存在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等问题。尤其在乡镇,普遍存在基层文化专干不专,人员配备不足与能力素质低下的问题,他们难以胜任“送文化”与“种文化”等文化工作的需要。

二、文化民生建设的先进经验借鉴

加快改善文化民生,必须深入研究国内先进省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普遍规律,尤其要注重借鉴推进农村文化民生建设的有益经验,把握基层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规律。党的十七大以来,山东、河北、浙江、四川、云南等一些省区市把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党和政府服务民生的重要职任,积极探索文化惠民的新思路新措施,取得了一定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文化建设目标考核体系。项目化管理、网格化推进、目标化考核、常态化监督是科学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措施。有些省市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科学发展考评体系,定期量化考核评价当地文化发展目标和文化惠民项目建设成效,使文化民生建设有了硬措施。比如,山东省把文化发展目标纳入综合考核体系,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重庆市南川区采取乡镇(街道、部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基层文化建设、文化服务的进行细化与量化考核,作为领导班子任期责任目标和干部考核重要内容,实行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

(二)建立以财政为主的文化民生工程投入机制。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办者,财政是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运营经费的主要来源。河北霸州市为保证公共文化建设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把重点文化设施、公益性文化服务列入地方财政预算,每年经费增幅不低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云南省专门建立“文化惠农活动专项资金”,资金总额达1800余万元,按照农民人均0.50元的标准纳入省级财政预算 [1]。四川成都市人均文化经费以城区每人每年按6元-10元标准纳入财政预算,远郊区县每人每年按2元标准转移支付[2]。

(三)优化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针对如何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整合和盘活,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全利用、效益最大化,一些地方不断优化公共文化资源的城乡配置,推动文化产品与文化设施与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向普通百姓倾斜。如山东省通过网络电视启动了文化共享工程进万家服务平台,建设了“山东新农村网上图书馆”,云南省则建立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广东省建设以“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和“流动演出服务网”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流动服务网络,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流动。

(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方式与手段。如浙江宁波市采取“百姓点菜、政府买单”和“两自主一公开”(即由农民自主选择剧目和片目,自主选择剧团和放映队,补助政策和操作程序完全公开)的方式创新文化下乡的运作方式。浙江嵊州市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形式,向外来务工人员发放“文化绿卡”,方便农民工参观博物馆,借阅图书馆图书,参加培训学校组织的文化、教育、体育、音乐等培训。湖南长沙市向社会发放文化消费优惠(免费)券,送戏下乡进社区,开展“图书漂流”、“阳光娱乐,创业兴文”等活动。浙江省图书馆开通网络图书馆,打造公共图书馆系统“一卡通”工程,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共享。这些地区文化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技术手段的创新,切实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示范引导基层群众组织开展自办文化活动。一些省市以导向性、示范性、带动性、可持续性为原则,坚持长效机制建设与文化活动组织并重,引导基层群众开展自办文化活动。比如,四川省全省181个县举办艺术节,开展“一县一品牌”、“一乡一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挖掘各地历史文化、民族民俗、 生态文化等方面的资源,突出主题品牌文化活动的“示范性”,突出常规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性”,突出地方节庆文化活动的“独特性”。河北省开展农村文化“大选秀、大比武”,通过村(社区)、乡(镇、街道)、县(市、区)、市自下而上层层组织发动开展“欢乐乡村”活动,构建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十带百、百带千、千带万”的链式发展模式。

三、加快改善广西文化民生的对策思路

目前,广西正面临着文化服务需求剧增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严重滞后的矛盾,加快改善文化民生是广西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在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基础上,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建设、正确处理发展公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扩大和改进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使文化民生的整体状况得到全面改善。

(一)健全完善运行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首先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目标管理机制。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加强对广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其次是按照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要求,制定出一整套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操作性强的广西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与考评机制,将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和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成立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专家委员会,采取政府文化部门组织、专家参与的方式,定期评估考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并将评估考评结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评价体系。对于文化建设不力,文化服务评价考核靠后、群众意见较大的单位相关责任人,要实行行政问责。再次是建立文化民生工作表彰与奖励机制。要设立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奖与领导奖,鼓励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文化工作者主动抓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此外是评选自治区级“农村小康文化示范户”,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的带头作用。

(二)加强各级财政对基层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既是缩小城乡文化差距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广大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保障。一要重心下移,加大对广西县以下文化服务设施的扶持性投入,让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均有经费保障。特别要争取中央对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项目建设的转移支付资金,自治区财政进行相应配套,重点加强县、乡、村的基本文化设施建设,确保能提供更多符合农民群众喜爱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二要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纳入政府预算。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增长应该高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使农村文化建设在资金投入上有一个根本的改观。三要改革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方式,引入市场竞争与激励机制,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要采取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正确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创新公共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供给机制。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都是满足人民多样化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处理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公共文化服务才能兼顾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通过大力发展形式多样、不同品味、丰富多彩的文化,让不同的社会群体获得适合自己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一要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目前,文化市场化供给越来越成为人们个性化文化消费、满足多样化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最主要的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培育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合格市场主体。要构建和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繁荣城乡文化市场,不断提高大众文化消费品的供给能力。二要调整公共文化服务生产与供给的结构。政府作为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提供者,最主要的职责在于根据公民的愿望和需求决定提供哪些公共文化服务,以及为实现这些文化服务所需的资金进行筹措与分配,并对服务的过程和成效进行监督和检查。因此,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生产,要改变过去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优势,通过协调生产、共同生产、合同生产等方式与市场主体与第三部门合作,以公共财政直接投资、产业政策扶持、特许经营、委托生产、公共文化项目外包等多种方式,在生产环节上引入市场竞争,加强公民的自主选择权,促使文化服务生产者以最有效的方式提供优质的服务。三要制定社会资本投入宣传文化建设的优惠政策和扶持办法,吸引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热心公益的个人投资兴办公共文化事业,激励基层群众开展自娱自乐式的文化活动,形成政府供给为主体、社会自给为补充的发展格局。

(四)创新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机制。文化人才队伍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建立一支包括文化行政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艺术专业人才为主体的、整体实力较强的文化人才队伍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上层次、上水平的关键。一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完善人才配备、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 健全从业人员准入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逐步改善文化工作人员的队伍与素质结构。二要强化现有文化行政管理人才队伍的学习培训。要建立文化干部队伍培训机制,建立基层文化干部和文化人才的业务培训基地,定期培训文化队伍,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三要创新公共文化人才开发新机制。在解决公共人才短缺问题上创新思路,要积极探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用人不养人”的新途径。建立奖励机制,搭建交流、活动平台,让城区、街道、社区、农村民间文艺能人参与文艺创作与文艺展演活动,为街道、社区文艺社团、民间文化社团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促进群众文化人才健康成长。

(五)重视贫困地区的文化民生,大力实施文化扶贫战略。文化贫困是农民贫困的根源。美国人类学家刘易斯认为,贫困文化是贫困阶层在社会生活中发展出的一套“病态”的价值信仰系统,穷人贫困与其文化贫困有关。解决贫困农民问题,要大力实施文化扶贫战略。一方面,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贫困地区科技文化帮扶的力度,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农村基层倾斜。要推广来宾市“三求”(求乐、求知、求技)文化惠农工程经验,本着“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人,扶贫先扶志”的理念,加强对弱势群众的精神改造与文化教育。利用传统节日与农闲时间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扶贫助困活动,充实贫困弱势群体的精神生活,并借助农家书屋、广播电视等载体,对贫困人群进行先进思想文化与科技教育,提高能力素质。另一方面,要大力扶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实现以文生财、产业富民。广西历史悠久的乡村蕴藏着古朴、醇厚、绚丽的农业文明和多姿多彩的建筑、饮食、手工艺、歌舞、民间习俗等独特文化资源,开发农村资源,扶持发展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文化旅游项目,扩大当地农民就业门路,可以带动农民致富。比如,恭城县、巴马县依托自身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开发以“吃农家菜、住农家屋、赏山村景,观农家艺、购农产物、品农村文化”为主要模式的休闲乡村游,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 胡洪江.云南1800万元用于文化惠农[N].人民日报,2009-05-03.

[2] 文化部、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让每个公民都能共享文化阳光[N].光明日报,2011-10-16.

上一篇:论北方官话方言中古四声的演变 下一篇:明清小说中的海洋类词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