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实施“民营富区”战略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时间:2022-08-08 07:16:17

大力实施“民营富区”战略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新罗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培植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手段来抓,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下大力气,真抓实干,民营经济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好势头。截止2007年底,全区民营企业发展到6100多家,个体工商户数达到26000多户,注册资金分别为354.1亿元和90.9亿元;个体私营从业人员达到11.43万人,占城镇全部就业人数比重的74.8%:实现税收43.5亿元,占全部税收的85.7%。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经济环境

新罗区紧紧抓住中央继续鼓励东部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支持苏区老区发展的三大历史机遇,以加快发展为动力,以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为目的,坚持把转变政府职能放在首位,不断破除影响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体制和政策障碍,把工作的着力点调整到改善经营环境,提供优质服务上来,全力推进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是营造浓厚的舆论环境。广泛开展了民营经济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招商引资、经济强区的重大意义和政策措施。强化“希望在民营、活力在民营、发展在民营”的理念。结合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每年组织若干批次民营企业家到广东、浙江、江苏等先进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并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对青年企业家进行授课,以此开阔视野,进一步增强发展的胆识和气魄,使民营企业家逐步摆脱了“土打土闹”的思想束缚;多次邀请专家、学者在区委学习中心组中召开专题讲座,提高领导干部发展民营经济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定期组织开展“经济人物”、“十佳民营企业”、“优秀企业家”、“诚信企业”等评选活动,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在全区上下形成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浓厚氛围。

二是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的思想,根据国家和省、市文件精神,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投资与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龙州工业园区标准厂房优惠政策办法》和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等文件规定。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按规定实行前期经费奖励、贷款贴息、用地安排、挂牌保护等方面优先和优惠;对获得中国名牌、驰名商标的企业或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奖励。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减免税费及发放下岗职工创业小额贷款等措施,积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投身于民营经济建设,促使下岗职工自主创业。

三是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始终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坚持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办法、一套机制的产业扶持政策,对产业领军企业、潜力企业均采取领导联系、部门挂钩制度和贴息优惠、银企挂钩等优惠政策;对重点项目均实行区领导挂钩负责制,确保每一个项目都有一个领导协调、有一个部门负责、有一个工作班子服务、有一套实施方案和有一个保证落实的工作督察机制,在全市率先对发展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工作和重点项目建设实行单列目标考核,“一票否决”;成立一站式的行政服务中心,实行阳光行政,精简办事程序,最大限度地为客商提供方便、快捷、高效服务;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服务承诺制和首问负责制。着力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技术创新、项目建设等方面的难题,并帮助解决外来经商人员子女就学等问题,解决后顾之忧。包括新罗区在内的龙岩市投资软硬环境已连续三年在全省投资环境监测评价位居第二,被亚洲制造业协会评为“2007年中国制造业最具发展潜力城市”,入选“2D07年中国民营经济最佳投资县(区)”。

明确发展方向培植骨干企业

民营大户是民营经济的顶梁柱,也是重要的后续财源。在实际工作中,新罗区围绕做大做强“125”产业,紧紧抓住那些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以及管理水平高、企业效益好的民营企业,引导企业不失时机地加大投入,促其不断上规模、上水平。

第一,突出帮扶措施,做强企业。一是坚持扶大扶强。重点扶持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优势企业,集中各种资源向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倾斜,增强龙头带动能力。涌现出龙工、三德、春驰、森宝、标致、龙马等33家产值超亿元的骨干企业,并有6家企业进入全省民营经济300强,其中龙工集团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前三强,综合实力已跻身全国企业集团500强、世界工程机械50强,其产品为中国名牌产品。二是坚持育小扶优。重点滚动抓好每年60个新增长点项目的实施和50家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加强生产要素保障和经济运行调度。全区规模企业累计达308家,到2010年可突破500家。三是坚持达产达效。制定了“七位一体”工作机制,重点滚动推进各年度30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突出抓好一批投资超亿元项目的建设进度。从项目引进到竣工投产,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全程跟踪服务,有力推进各项目早投产、早达产。

第二,突出科技创新,做优品牌。坚持“科技兴企”战略。引导并支持企业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并通过“6・18”等平台,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技术进步和创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品开发能力不断增强,民营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仅2007年,全区企业引进技术和自主研发新技术200多项。目前,全区已拥有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3家省级第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15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高新企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企业产值五分之一强。有5家企业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或免检产品、2家企业产品荣获中国驰名商标、34家企业产品获省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品牌企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三分之一强。龙工集团、卓越新能源于2005年、2006年先后在香港、英国伦敦上市。此外,新罗区还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产学研”洽谈会,督促和引导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研发和储备项目,增强发展后劲,全区有100多家企业与大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第三,突出要素保障,做大企业。一是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担保难的问题,缓解企业资金短缺压力,新罗区于2003年6月注册成立了龙津担保公司,采取政府投入、企业入股的形式募集担保基金,自公司运作以来,已经为129家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担保15.3亿元,推动企业新增产值15.8亿元,新增税收1.9亿元,在业界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和信誉。二是构建银企对接平台。加强与市经贸委、银监分局的协作,携手为辖区内金融单位与企业搭建对接平台。从2006年起,每年组织举办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洽谈会暨金融产品推介会,筛选推动一批项目投资前景好但资金不足的企业与金融单位进行需求对接,并使企业、银行能在第一时间双向对接,实现共赢。累计促成200多家企业与7家金融机构达成贷款协议,100多家企业现场签约贷款。三是鼓励强强联合。鼓励一大批企业加强合作,抱团发展,推动企

业联合投资,参与行业整合,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股份制公司,探索合作共赢、资本运作的创新发展思路:春驰集团与龙岩路达水泥厂、华龙水泥有限公司、太保林水泥厂、天宇工业集团公司等5家企业于2006年3月联手、合资组建福建春驰集团有限公司,有效解决了银行贷款资金未能及时到位影响资金筹措问题。实现了强强联合,携手走上了品牌、资源、资本、人才整合之路;此外,紫金建材与恒发火电合资建设年产500万吨熟料旋窑项目;辉业连锁购物加盟福建新华都等,有效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四是搭建企业用工服务平台。重点抓好劳动供需平台和校企合作平台建设,2004年起筹资800多万元建设劳动力市场,每月定期召开企业用工招聘会,推进招聘会日常化,仅2007年,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20085个,求职登记14318人次,职业介绍成功10302人次,被国家劳动保障部评为综合优质服务窗口。此外,从2006年起,建立常年性校企对接平台,每年举办一次“4・26”校企合作恳谈会,引导、鼓励职业学校及培训机构紧贴企业生产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培养技能人才,两年来,共通过平台促进校企双方达成各类产业用工培训计划8591人,为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换代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夯实经济载体推动规模集聚

工业园区、城市市场、小城镇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工业园区建设方面,本着“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分期实施”的原则,紧紧抓住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这一载体,以产业集群理念推进福建龙州工业园区及各类工业集中区建设,切实增强工业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努力为产业聚集创造更好条件,为发展民营经济提供平台。2003年至2007年,全区共引进各类项目1083个,总投资190.3亿元,其中开工建设超5000万元的项目10g个、超亿元的项目48个。目前,各类工业园区已开发工业用地8平方公里,完成标准厂房建设100多万平方米,入园企业达209家。入驻标准厂房38家,2007年底,实现工业产值42.5亿元。

在城市市场建设方面,狠抓闽西交易城、闽西粮油饲料城、陈陂陶瓷广场等一批专业市场建设,积极开展新城区沿街商品网点建设和乡镇驻地新一轮集镇规划建设。使城乡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的商贸流通网络,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载体支撑。目前,区、乡两级形成了58个专业市场、17条商业街和30处集贸市场的市场体系。

在小城镇建设方面,树立“经营城镇”理念,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把产业发展、市场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以建材工业和商贸为主的工商结合型的适中镇,以矿产资源深加工为主的雁石镇,以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农工结合型的小池镇,以林产加工、旅游和边贸业为主的农工商综合型的白沙镇等一批特色乡镇,并辐射带动周边其他乡镇的发展,成为城市信息、技术向农村辐射传输的中继站。并培植发展了竹凉席加工、咸酥花生加工等62个特色专业村,初步形成了各乡镇各具规模特色的发展格局。

上一篇:持续推进“产业、基础设施、城市”三大体系建... 下一篇:依托沿海交通干线促进产业集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