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人格在行为导向教学法与学习成绩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时间:2022-08-08 06:36:53

教师人格在行为导向教学法与学习成绩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摘 要】通过引入个人-环境一致性理论(PE fit),对教师人格在行为导向教学法中是否对学生成绩有影响这一问题的理论分析,得出以下研究命题,待后续研究加以实证。教师的个性与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特点匹配程度越高,教学效果越好,学生成绩越高。教师的外向性和宜人性强化了表演、角色扮演法与教学效果的正向关系。教师的开放性和责任性强化了项目教学法与教学效果的正向关系。教师适当的神经质个性在案例教学法中运用得越多,教学效果越好,学生成绩越高。

【关键词】行为导向教学法 教师人格 学习成绩 调节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8-0062-02

一 引言

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如讲授法、讲解法、讲座法等。传统教学方法有其优越性,但其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向学生灌输基本理论为主要形式,这样就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强调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而必须引入符合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便是其中之一。

二 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研究回顾

1.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行为导向法,是指教师不再按照传统学科体系来循序渐进地传授教学内容,而是按照过程来确定学习领域,设置学习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以活动为核心,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遵循“实践在前,理论在后;行动在前,知识在后”的原则,让学生先在做中学,然后在学中做,先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通过解决实际工作过程的案例或项目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教学组织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只起咨询和辅导作用,一般多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强调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交流。

2.行为导向法的分类

第一,项目教学。这是行动导向教学法中一种代表性的理想方式。它的基本模式包括:(1)作为出发点的项目创意;(2)为研究项目创意而产生的方案;(3)确定行为步骤的计划;(4)实施;(5)项目结束等。

第二,模拟教学。通常在一种人造的环境里,如在模拟办公室、模拟医院、模拟工厂里学习从事职业需要的知识。它可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进行重复教学,并随时进行学习评价和指导。

第三,表演。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模拟,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条件和模拟的情境作出判断和选择。

第四,案例研究。学习者利用个人的亲身经验和知识的获得,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来进行学习,以达到为实践行为作准备的目的。通常教师所提供的案例并不难解决。

第五,角色扮演。即让学生通过对各种角色的扮演和比较分析来学习,借此培养其社会能力和交际能力。

三 教师人格、行为导向教学法、学习成绩间的关系假设

Ralph W. Adler & Markus J. Milne的研究发现,相比传统的讲授教学法,学生反馈促进了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学习成绩上的效果。那么,教学在行为导向中是否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借用个人-环境一致性理论(PE fit)对这一问题作出解释。个人-环境一致性理论(PE fit)的核心命题是:当个体特征和环境特征相匹配或相容时,个体的满意度将会更高,表现将会更好,组织也将更高效,反之亦然。其中,个体特征包括个人的生理或心理需要、价值观、目标、能力、个性等;环境特征则包括组织场景中的内部或外部回报、生理或心理要求、文化价值观、物理和人际条件等。由此可以发展假设(H):教师的个性与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特点匹配程度越高,教学效果越好,学生成绩越高。

教师的个性因素我们借用“大五”分类模型(Big Five),它的有效性和文化普适性已得到大量研究的证实。“大五”所包含的五因素分别是: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责任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和神经质(Neuroticism)。以下结合个人-环境一致性理论(PE fit)发展研究假设。

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的表演和角色扮演法具有很强的情境性、行动性、语言丰富性,这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外向性去主动创设情境,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宜人性去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更好,由此发展以下假设:

H1:教师的外向性与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特点匹配程度越高,教学效果越好,学生成绩越高。

H2:教师的宜人性与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特点匹配程度越高,教学效果越好,学生成绩越高。

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的项目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果教师总能保持良好的知识和经验开放性,并且乐意与学生分享并指导学生,学生的学习将更为深入,项目教学中的假定项目需要较多的流程和步骤才能完成,如果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对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能时时关切,保持现场解决和指导,整体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因此发展以下假设:

H3:教师的开放性与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特点匹配程度越高,教学效果越好,学生成绩越高。

H4:教师的责任性与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特点匹配程度越高,教学效果越好,学生成绩越高。

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的案例分析方法需要教师经常提出问题提供给学生思考,学生分析解答过程需要教师能够质疑学生的分析,深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特别是在经济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教学,有时需要教师提出一些管理情况中的悖论抛给学生,以此来增加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发展以下假设:

H5:教师适当的神经质个性在案例教学法中运用得越多,教学效果越好,学生成绩越高。

综合以上分析,将研究假设转化为研究模型,见下图:

教师人格在行为导向教学法与学生成绩关系间的调节作用

四 研究方法

以上构建的理论假设了教师人格在行为导向教学法与学生成绩间的调节作用,需要使用分层回归分析验证教师人格各维度与对应的教学法的交互项是否显著影响学生成绩,由于交互作用在回归方程中的隐蔽性,要分清教师人格调节的方向性,需要绘制二维交互图形作判断,这将是后续研究需要做的工作。

五 结论及实践启示

通过引入个人-环境一致性理论(PE fit)对教师人格在行为导向教学法中是否对学生成绩有影响这一问题的理论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研究命题,待后续研究加以实证。(1)教师的个性与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特点匹配程度越高,教学效果越好,学生成绩越高。(2)教师的开放性和责任性强化了项目教学法与教学效果的正向关系。(3)教师的外向性和宜人性强化了表演、角色扮演法与教学效果的正向关系。(4)教师适当的神经质个性在案例教学法中运用得越多,教学效果越好,学生成绩越高。

结论对于高等教育中教学管理和高校教师的教学,具有以下实践启示:(1)高校在给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选配教师时,要树立教师个性影响教学效果的理念,通过借用“大五”人格测量量表对候选教师进行选择。(2)在职的高校教师需要转换教学理念,在自身个性方面可以有意识地加以训练,以此来适应行为导向教学法集合中的不同教学方法,使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高健.行动导向教学法探析[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10~14

[2]吴瑛.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0):106~107

[3]Ralph W. Adler & Markus J. Milne,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students’ learning through action-oriented learning tasks[J].Accounting Education,1997(3): 191~215

[4]段锦云、王重鸣、钟建安.大五和组织公平感对进谏行为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7(1):19~22

上一篇:关于教学督导的哲学思考 下一篇:“问题解决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