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本并不违背基金制度安排

时间:2022-08-08 05:46:56

保本并不违背基金制度安排

今年年初以来,投资基金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保本基金问题一直是业内和理论界的争论热点:“保本”是否会颠覆证券投资基金的原则?明确承诺保本是否违规?

保本不会颠覆基金基础制度

人认为“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的保本基金的问世,颠覆了百年来基金业的基本制度安排――基金管理人不承担投资风险的制度安排。从国外推出的保本基金的产品设计与投资管理技术来看,在锁定一定比例的投资,保证到期时的本金回报的基础上,再利用利息的部分去投资股票等风险性工具,这种投资方式是可以保证100%的本金的,至于管理费、托管费等基金费用可以在利息中预扣。或者可以参照香港强积金法例的规定――倘若保本基金的投资回报不能达到规定,便不能收取任何行政费用;或依赖国际市场普遍使用的CPPI(恒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技术实现动态保本――如果遇上“烂股”,而使本金损失,保本基金仍可推出,保本可以是保90%或者更低的本。可见,从基金产品的设计来讲,是可以做到保本的。

如果还不放心,可以将银行倒闭等因素罗列出来,作为保本承诺的排除情形,这种有限度的排除情形并不影响保本概念的成立,正如银行信用风险和国家信用风险的存在并不否认储蓄和国债的保本保息特征,纠缠于绝对的保本概念是毫无意义的。

因此,即使是对收益做出承诺,也不会导致对投资基金基本制度安排的颠覆,关键在于产品设计的控制。不考虑银行信用风险和国家信用风险,设计出保本基金和保证收益的基金是完全可行的。从实践来看,无论美国还是香港,迄今为止没有发生过保本基金不能履行承诺的先例。

保本与国内现行法规

如果基金产品设计合理,只要基金管理人能够严格按照其投资策略进行投资运作,实际的保本就不会成为问题。事实上,“保本”不是直接保证本金返还,而是通过基金管理人保证根据事先确定的投资策略进行投资运作来间接实现本金返还的保证,即是一些人认为的基金管理人自身“风险控制”的保证。因此,即使做出如南方避险增值基金基金契约的规定,也不会产生基金管理人与基金投资人之间的投资风险分担问题。一种解释是,基金管理人补足差价,其实是在为其违反基金契约的规定,即未按基金契约规定的投资策略进行投资运作而承担的部分赔偿责任,这种责任无一例外地存在于其他类型的基金中。至于在保本基金中引入担保机制,其实质应是担保机构对基金管理人按照基金契约规定补足差价部分的金钱债务担保。但我们以为,即使不引入担保机制,也不妨碍保本基金的设立。

在国内推出保本基金并不与现行法规相冲突,现行法规并没有对承诺保本做出禁止性规定,对于承诺收益也只是要求应得到中国证监会的批准。

因此,保本基金甚或保证收益基金不会构成对投资基金基本制度的威胁,相反,是对投资基金发展的一种有力地推动。从国外相对成熟市场的经验、国内的投资环境以及市场需求来看,有其积极意义,制度应为其放行。(摘自2003年8月25日《中国证券报》)

上一篇:拓宽融资渠道 提高券商综合竞争力 下一篇:基金应实行灵活的管理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