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金融机构如雪上加霜

时间:2022-09-30 05:39:19

中小金融机构如雪上加霜

有专家认为,现行“一刀切”的方式调高准备金率,并无益于解决当前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的问题。

当前造成基础货币投放增速过快的原因,主要是大量外汇占款的投放。换句话说,在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增加的同时,央行为维持名义汇率的稳定不得不被动地大量购买外汇,投放人民币。提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并无助于减少外汇回收占款,也使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着中国外汇结算量的绝大多数,通过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绝大部分进了他们的腰包。这实际是中国货币政策执行中的“软肋”之一――基础货币投放分布不均衡。

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一种畸形现象存在已久: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对手――一级交易商中不乏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和农信社,他们为了保住一级交易商的地位,在得不到足够资金的情况下频繁与央行交易,哪怕央行在进一步收回他们的流动性。与之相反,同样是一级交易商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外汇市场获得了大量的货币投放,资金宽松,反而没有与央行交易的冲动。

在这样前提下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只能使流动性强大的银行毫发无伤,而中小金融机构如雪上加霜。(摘自2003年8月30日《财经时报》)

・相关链接・

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及存款准备金率包括两部分,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率,与法定存款准备率对应的准备金就是法定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叫做超额准备金(国内习惯于称其为备付金),超额准备金与存款总额的比例是超额准备率(国内常称之为备付率)。超额准备金的大小和超额准备率的高低由商业银行根据具体情况自行掌握。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建立起来的,近20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六次调整。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按存款种类规定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为20%,农村存款为25%,储蓄存款为40%。过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的专业银行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即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贷款)的形式将资金返还给专业银行。

为克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人民银行从1985年开始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

1987年和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为适当集中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也为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两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987年从10%上调为12%,1988年9月进一步上调为13%。这一比例一直保持到1998年3月20日。

我国的法定准备金存款不能用于支付和清算,金融机构按规定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一般存款账户,统称备付金存款账户,用于资金收付。1989年,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备付率做了具体规定,要求保持在5%~7%。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各家银行经营的特点重新确定了备付率,工行、中行不低于6%,建行、交行不低于5%,农行不低于7%。

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3月21日起,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是:将原来各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账户合并,称为准备金存款账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超额准备金及超额准备率由各金融机构自行决定。1999年1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1月2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

2003年8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3年9月21日起,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6%调高至7%。(李文)

上一篇:提高准备金率对上市商业银行影响有限 下一篇:我国银行业为何不执行新巴塞尔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