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和语法教学的探索

时间:2022-08-08 04:06:28

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和语法教学的探索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学者东尼·博赞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创造的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它以直观形象的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让思维自然地在图上表达出来,使思维可视化,是帮助人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1]。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密,对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提高课堂效率、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在英语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作为辅助思考的工具,能有效呈现学生的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作为处理知识及提高学习效能的新方法,它有助于在新授课中建构知识结构,在复习课中建构知识体系。思维导图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工具。

一、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在英语阅读课上,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教师就某一课的内容向学生提出了精心设计的问题,同时也解释了阻碍学生理解的难句、语言点等,但学生对该课文仍只有模糊的印象,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解。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教学中完整的语言知识被分割成了独立的个体。

美国语言学家Kenneth Goodman 认为,语言是不可分割的,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学习语言的重点是真实的言语和语篇的意义,而不是语言本身[2]。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要认知一个问题,首先应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然后研究部分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最后综合为整体。思维导图是建立个体与整体关系的优秀工具。它可以用图文并茂的层级形式,把相关主题与关键词等的从属关系用层级结构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层级图展开时,还能将有关的关键词与图片、表格、文本框、动画等建立链接,逐步展示,通过多媒体手段挖掘学生的大脑潜能,从而提高英语学习中的记忆能力、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

以牛津高中英语M9 Unit 3 National flags, colours and cultures为例,整篇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其整体性非常明显,段落之间通过特有的连接线及说明而变得异常紧凑,它完全不同于用PPT制作的页面间无关联的课件。

由课文中心词“National flags, colours and cultures” 向四周开枝散叶的三个部分分别代表阅读前(课文引入—各国的国旗—学生由此图谈他们对国旗的认识)、阅读中(课文阅读——国旗的内涵—法国、美国、印度尼西亚三国国旗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以及阅读后(拓展提高—围绕课文谈国与国之间国旗的相似与差异及其原因)。分支下的关键词以及教学图将课文内容融于一体,文章的思路架构变得十分清晰,一目了然;关联线帮助学生理清课文中不同层级内容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

思维导图就像一张结构清晰的地图,首先将课文内容层层深入,让学生由总到分如抽丝剥茧般将问题一一解决。其次,在对课文进行复述或改写时不再是片段式的呈现,每一分支内容都与课文主题和其他分支紧密相连,所以在学生大脑中总是不断受到部分与整体的刺激。学生在复述或背诵无论是France,The USA还是Indonesia语段时,脑海中呈现的都将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自然而然地将分支内容与主题“A national flag can tell us the origin,values,beliefs and culture of the country”整合,从而达到整体训练的效果,同时也强化了学生整体感知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用思维导图进行英语课文的整体教学,用颜色、形状和想象力快速地整合课文知识,不断刺激学生右脑的使用,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为目标,为学生创造全新的相互交流环境,提高学生综合使用阅读策略的意识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构建英语知识网络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我校使用的是牛津英语教材,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单词掌握较好,但对零星分散在各章节中的语法知识掌握不牢,更谈不上形成语法知识的网络,这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较大的困难。学生若不能较深地理解语法知识间的联系,英语就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在复习中,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语法知识的整理,可以让学生对知识内容有整体的印象,把原来上课过程中的零散知识系统地归类和组织,从而对所要掌握的教材知识要点有深层次的理解,认清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与穿插关系。一张思维导图可以把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和关键点包含在内,便于学生的携带和相互交流。

英语中的虚拟语气是一种特殊的动词形式,用法广,变化多,尤其是谓语动词的各种变化形式纷繁复杂,传统的教学模式费时又费力,且往往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完后,不能形成完整的概念。运用思维导图则能使虚拟语气的教学(特别是复习教学)更为简明、准确、系统、全面,尤其是将虚拟语气复杂的谓语变化归类整理到一张思维导图上(如图2所示),化繁为简,一目了然。

图2中,首先是主干之一,用一张表格归纳了虚拟语气三种时间中的谓语动词形式,由此延伸的次干表明此表适用于if引导的虚拟条件句及wish,if only,It's time…,would rather…等特殊句型;其次是名词性从句中的虚拟语气,次干归纳了表示坚持、命令、建议、要求的10个动词,它们在虚拟语气中谓语动词形式是(should)+v;第三个主干包括虚拟语气的一些特殊情况,如If省略句、错综时间条件句、介词短语代替条件状语从句、含蓄条件句等,这一部分的次干主要以例句的形式呈现,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虚拟语气的灵活变化。思维导图式语法归纳将语法内容完整化呈现,不同颜色的线条分支刺激视觉系统的同时也在积极影响学生的记忆能力,它就像照片一样清晰完整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主干、分支有机结合,让学生难以忘记。

三、结束语

用思维导图软件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能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流畅、科学、有效。学生在导图的引导下,能形成全局观,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图,对所学内容有整体把握;也能让学生通过建立思维导图,掌握正确有效的复习方法和策略。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能更快更有效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时创造全新的师生间的交流环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思维导图的设计和电脑制作的过程中,要围绕核心内容选择关键词,对有效信息进行快速整理,在帮助教师和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将所学内容进一步深化,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思维导图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是教学中一种有益的尝试,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应注意和其他学习策略结合使用,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托尼·巴赞.思维导图[M].李斯,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2] 用思维导图进行高中英语课文整体教学[EB/OL].http:///.

上一篇:小学数字图书馆阅读质量外显化的实践性研究 下一篇:应用数字资源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