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病人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

时间:2022-08-08 03:50:05

烧伤病人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

【摘要】 目的 总结烧伤病人心理护理经验。方法 对烧伤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并进行心理干预。结果 病人由完全替代转为自我护理。结论 病人能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关键词】 心理状态;分析;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58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588-01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医护工作的对象不再是单纯的疾病,而是完整的人。烧伤是突发事件,护理人员除了要仔细观察病人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更要研究病人的心理活动及需要,以便使病人更好的配合治疗及护理,对此我们做了以下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

1 临床资料

我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30例烧伤病人,年龄1-70岁,平均年龄35岁,烧伤面1%-80%,愈后伴功能障碍13%,伴器官功能丧失1.1%,截肢0.5%。

2 根据烧伤的特殊病理生理改变分析心理状态

2.1 体液渗出期 皮肤烧伤后,迅速发生的变化是体液的渗出,创面组织水肿,切痂时出血渗血少,适宜手术,有利于减少创面感染。此期病人因角色改变,情绪不稳定,易产生恐惧、紧张、顾虑、冲动、绝望,同时渴望生存、期待康复的心理也很强烈,担心手术后的疤痕遗留、影响器官功能、家庭责任、经济负担等。

2.2 回吸收期 又称“成痂期”,水肿液开始回吸收,大面积烧伤可出现血液稀释,尿量增多。此期病人对病房环境、病情有一定了解,不再恐惧,但植皮后的频繁换药、翻身、更换床单位,表现出厌倦、抵触情绪,对身体的不适或异常如尿量增多、体温增高、脉搏加快等疑虑重重。大面积烧伤病人会因为败血症的发生而导致某些器官、四肢感染而被摘除或截肢,此类病人面对残疾的沉重打击,仍然悲观绝望。

2.3 自然溶痂期 痂皮开始液化,创面易感染,产生大量毒性物质吸收后出现中毒症状。此期的治疗主要是植皮来封闭肉芽组织,病人对周而复始的植皮换药、长期卧床产生烦躁、抱怨心理,陷入无可奈何、自悲自怜的境地,期待康复的心理更加强烈。

2.4 修复期 烧伤的修复是极其复杂的过程,经过多次植皮,瘢痕增生相对减轻,但仍有瘢痕。病人也因长期担任病人角色,依赖性和习惯性心理增强,通过行为暗示自己是病人,不能积极对待康复训练。皮肤功能改变、瘢痕引起的功能障碍、残疾等对以后工作生活的影响,使病人表现出冷漠、消极、自尊心增强。

3 根据病人心理状态进行护理

3.1 尊重病人,富有同情心,取得信任 意外事故给病人带来的恐惧和痛苦,护理人员要尽快让病人熟悉病室环境,了解烧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愈后情况,使病人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承受力。同时视病人的种种疑虑、恐惧、紧张。对于家庭条件差着伸出援助之手。请治愈康复的病人现身说法,增强病人对治疗及护理的信心,保持良好状态和自我调节能力.由于儿童的病室布置要生动活泼,有一定的儿童画册、玩具,多接触患儿建立感情,在治疗护理时鼓励表扬,一起玩玩具,讲故事转移注意力。

3.2 做好家属工作,取得合作 大多数烧伤病人都是青壮年,对家庭打击很大,家庭心理负担沉重,护理人员要向家属做更详细、真实、准确的病情介绍,做好疏导工作,是家属在治疗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家属的陪伴能使病人消除孤独感,减轻病人来自婚姻、家庭、经济等各方面的压力。

3.3 良好的服务态度,精湛的护理技术 频繁的换药、翻身、更换床单,大量补液贯穿整个治疗过程。护理人员在治疗护理中以一切减少病人痛苦为出发点,做好解释工作,避免无计划的翻动,各项操作做到仔细轻柔,调整最舒适的,并协调好病人吃饭、换药、大小便的时间。大量补液时采用深静脉置管以减轻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

3.4 全面评估病人,准确指导 烧伤修复期,病人会出现疤痕、畸形、毁容、功能障碍、残疾等,医护人员要鼓励病人面对现实,并根据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等因人而异进行沟通,增强病人的康复意识,指导功能锻炼,使病人由完全替代转为自我护理,对已遗留缺陷的病人,指导他们修饰的技巧,也可介绍好的整形医院,使病人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上一篇:静脉穿刺置管感染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下一篇:海州区手足口病疫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