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探索

时间:2022-08-08 03:48:21

关于“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探索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范例,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资源,是实现课标的一个工具。思想品德课教材是以生活主题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的,这就给教师的教学设计留出了广阔的再创造的空间,为个性化教学留有了余地。教师要成为教材的创生者,教材的主人,真正地用教材,根据自己对课标和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思考,使教材的内容真正为自己所用。

一、根据学生的认知,调整、补充教学内容

新课程理念之一,是将教材定位为师生建设性对话的文本和材料。教材不再是不可改变的静态文本,也不是师生课程生活的指挥棒,更不是指令性课程范式下的权威,它包含了多元性、差异性的教学元素,为教师拓展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创造性空间。

新课程标准的许多要求是开放性和过程性的,对教学内容的前后顺序不作硬性规定,从而为教师切合教学实际,把握教育契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广阔空间。而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情况,大胆调整教学进度,整合和补充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最合理的课堂认知结构。

如将八年级上册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提前到教师节前夕,并且在教师节前利用班会课把所有的科任老师都邀请到班上座谈,增进了师生间的了解和情感交流,引导学生主动与教师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又如将八年级下册第八课《消费者的权益》提前到3月中旬,因为每年的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笔者首先让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的3·15晚会,然后收集日常生活中自己和家人经常会遇到的消费问题,最后在上课的时候以小品的方式展示出来。使学生对自己作为消费者的角色和地位,以及消费者所享有的权利和如何维权,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再如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在这一课里完全没有涉及文化这个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笔者在课前给学生补充了文化的内涵,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了文化的内涵,为进一步学习课本知识打下基础。

还有九年级第三课《认清国情》,虽然课文中提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但把具体的内容删除了,而在考试当中还是会出现相关的知识,所以在上课的时候笔者给学生补充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内容。

二、用本地资源丰富教材,缩小教材与学生的距离

实践证明,恰当地引用本地资源,将教材与本土特色有机整合,能够有效地发挥思想品德课独有的育人功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和道德认同感。

如教学九年级《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这课,笔者组织学生一起观看南宁电视台的《帮得行动》节目。其中有一期节目的主人翁梁阿婆是一个五保户,在中秋节即将来临之际,她希望能够得到爱心人士的资助过一个有意义的中秋节。我们的学生虽然不能在金钱上对梁阿婆有很大的帮助,但在教师的组织下,他们自己动手做了不少花灯,还捐钱买了一些水果和月饼,在中秋节前送到了梁阿婆手上。梁阿婆当时热泪盈眶,握住我们学生的手一直说“谢谢”,当时不少的女学生也流下了眼泪。通过这件事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们南宁市的城市精神“能帮就帮”,并且更深层次理解作为公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胸怀天下,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共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又如“两会一节”每年都定期在南宁召开,在上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题“世界文化之旅”时,笔者就让学生分小组去研究东盟十国的文化并形成报告,让人惊讶的是学生能根据文化的内涵,分别从节日、美食、宗教、风俗、建筑等方面来阐述东盟十国的文化,认识到不同国家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习俗,文化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和差异性。

再如我校自前年开始,都会组织一支学生龙舟队伍,参加端午节的划龙舟比赛。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竞争合作求双赢》时,笔者让学生去收集相关新闻,采访本校的师兄们,体会在竞争中合作和在合作中竞争的真谛。

这些丰富、翔实的本土资源,大大充实了教材内容,使教材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既增强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又于无形中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社会、亲近社会,弘扬社会生活的主旋律。

三、应用教材,促进学生成长

教学与表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表演服务于观众,而教学服务于学生。一出好戏能博得观众的赞赏,一堂好课更能让学生受益终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例如,在平时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很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不少女生去拉直了头发,男生则在衣服上作画来突显个性和美,甚至在上课时有学生还会偷偷拿出镜子来照。针对这些现象,在讲授七年级上册《日新又新我常新》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时装秀,并通过PPT展示了一组“潮男潮女们”的图片,最后让学生一起朗读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先生的文章《生命的化妆》。通过课本的学习配合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人的美应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内在美对外在美起促进作用。

此外,通过和学生接触,笔者发现初中生上网聊天是一个普遍现象,部分学生还有约见网友的行为。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网络和网络交友,讲授八年级上册《网络交往新空间》一课时,笔者设置了网络交友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讨论中学生该不该与网友见面。虽然学生各抒己见,激烈争论,但正确使用互联网、谨慎择友等观点得到了他们的普遍认同。

四、挖掘教材的综合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新课程理念要求把学生视为接受完整教育的个体,这就要求教师全面拓展自身学识修养,挖掘和发挥教材本身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既让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更丰满、更充实,又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七课《品味生活》时,笔者举办了一个“小小情趣展示会”,让有特长的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向大家介绍相关知识。有学生现场展示了自己的书法,有学生带来了自己的画作,还有一个学习了8年小提琴的男生当场拉了一首曲子……这让学生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艺术素养。

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教学九年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笔者让学生去参观了广西民族博物馆,了解我们广西12个世居民族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根据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四个文化板块:“家园”“霓裳羽衣”“匠心神韵”“和谐乐章”,学生自发地分成了四个小组进行参观和学习,并形成报告。此外在上课时笔者还邀请地理老师和历史老师一起讲授,指导学生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理原因,并结合各地区的古代历史名称,向学生介绍其中的历史原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民族团结是我们神圣的历史使命。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既增强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又展示了思想品德课的无限魅力。

如果把教材比作剧本,学生比作演员,那么教师无疑担任了导演的角色。而作为教师,我们是不能去选择学生的,因此我们只有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合理发挥,巧妙构思,正确引导,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教材,使教材为己所用。

上一篇:“开端计划”经费管理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下一篇:机械制图一体化教学方法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