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最后复习阶段争拿高考文言翻译10分

时间:2022-08-08 01:35:02

如何在最后复习阶段争拿高考文言翻译10分

摘 要: 如今,文言文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其在高考试卷中的分值很大。而文言文的翻译又是学生难以得高分的部分,鉴于此,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在高考最后复习阶段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些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

关键词: 高考 文言文 翻译

江苏卷近几年对文言文的要求变化不大,其中单项选择9分,翻译10分,之所以要高度关照翻译的10分,是因为这不仅是本阵地的10分,而且与选择的9分相关。如果要流利、顺利地翻译,考生必须能确切地把握文意,融会贯通上下文,而做到这些要准确地把握一系列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而以上又是文言选择通常考查的内容。

换句话说,这10分的翻译题是最能体现文言实力的10分,对这10分的高度关注实际上是对19分的关注。

那么,该怎样去拿这10分呢?

一、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对考卷中的各种题型都适合,但在还有200天的日子里去遍读群书,并书读百遍,这是一件不大可能的事。其实,这里的“书”是指教材中一些典范的、经典的文言文,这些一定要读熟,读透。如《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劝学》《师说》《六国论》《赤壁赋》《五人墓碑记》《季氏将伐颛顼》《寡人之于国也》《陈情表》《邹忌讽齐王纳谏》《阿房宫赋》《魏公子列传》《淮阴侯列传》《屈原列传》《高祖本记》……

虽然高考卷中不出现这些文章,但考卷中常出现联及书本的现象,如2005年江苏卷文言文第一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及觉,痛咎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强饮客,客辞 王子皇孙,辞楼下殿

C.即自引满 引壶觞以自酌

D.赋税不时,观察使数诮责 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

第二题:文中“为开救”的“为”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B.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C.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其中列出的选项都是经典课文里的例句。

更重要的是,典范文言文相当于现在普通话中的常用语,如北京人说、上海人说、江苏人说,同样,这些典范文言文中的虚实词、句式,也要读熟读透才能举一反三。书本书本,以书为本,许多皆可从书中找出依据。

如扬州市2007―2008学年度第一次调研试卷《宋史・陈规传》的前两道翻译题:(1)李孝义、张世以步骑数万薄城,阳称受诏招。(2)仲怒,从百余骑来谯明。这两句中加点的得分点,大部分在书中所出现过,《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有“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以”作率领意;《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薄”作迫近意,阳字有阳奉阴违,假装,表面上意;《鸿门宴》中有“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是使动用法,翻译成率领,带领意;而“谯”作责备意,学生也翻译得不错,因为在一本选读教材《万石君传》中有“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

虚词的考查,如2005年江苏卷“会里人郑m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此中在课本中都能找到依据,《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会”作恰好意,《师说》“李氏子蟠……学于余”,“于”作向意,《寡人之于国也》“河东凶亦然”,“然”作这样讲;《鸿门宴》“杀人如恐不能举”,“举”作全、尽讲。

而至于句式的考查,盐城中学2007―2008学年月考测试卷中有“辄手锒铛掷地有声,大呼,囚安在?”句,加点句作宾语前置倒装句,与《赤壁赋》中“而今安在哉”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见,在平时的阅读积累中,落实书本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明晓古人说话的用词与句式,才能明白古人在说什么。当然,多阅读的同时还要做练习,这样才能巩固,做到知识的迁移。

二、善于总结,勤于归纳

“善于总结,勤于归纳”是建立在“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一基础之上的。

在不同的文言选段中,可能同一个字的解释不尽相同,这是古文的一个特点。一个实词往往有多层意思,我们要善于总结归纳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 ,勤于查字典。

如《陈情表》中,“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矜”分别解释为怜悯,顾惜、注重,这个字因为在同一篇课文中,学生能区别记忆,但在《淮阴侯列传》中,“不伐己功,不矜其能”,作自夸意,而在南通2007―2008学年月考试卷《相州昼锦堂》中,“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中的“矜”,学生大多译为矜持,有少数译为注重,而译成夸耀的寥寥无几。

虚词如“所以”,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师说》),“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幕君之高义也”(《廉蔺列传》)中,分别作“……的方式”、“用来”,“……的原因”、“之所以”意,故而2006年江苏卷“土工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中“所以”就译为“……的方法”。

一些通假字的识记也是这样的,如“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廉蔺列传》),“详”通“佯”,假装之意;“行十余里,广详死,……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李将军列传》)中,亦同上。“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矣”,“罢”同“疲”;在2006年江苏卷翻译第二题中,“土木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罢”也同“疲”。

至于特殊句式,古汉语中常见的有四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前三种类型相对简单,要提醒的是,省略句必须把省略的部分补足,否则句子不完整会使句意不顺。

倒装句是所有特殊句式中相对较难的,又细分为状语后置倒装句、定语后置倒装句、宾语前置倒装句。

状语后置倒装句如“以其无礼于晋”,应译为“因为他对晋国无礼”。

定语后置句有一定的规律,如以“之”、“者”作标志。

(一)以“者”作定于后置标志。如“荷担者三”(《愚公移山》),“求人可使报秦者”(《廉蔺列传》),“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分别译为:三个挑担子的人,寻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敲起来有铿铿之声的石头。

(二)以“之”作定语后置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硬的筋骨,“石之铿然有声者”也可以视为以“之”作定语后置标志的。

宾语前置倒装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疑问句中有时为了强调动词的宾语,也把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而今安在哉?”(《赤壁赋》)“王问:何以知之?”(《廉蔺列传》)“何为其然也”(《赤壁赋》),分别译为“大王您来带了什么”,“现在在哪里呢”,“凭什么知道这些”,“为什么它是这样的呢”,再具体分析,前两句是动词宾语前置倒装句,后两句是介词宾语前置倒装句。

(二)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有一个特殊的格式,一般顺序是否定词+代词+动词,如“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讽齐王纳谏》),“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逍遥游》),分别译为“以为没有人如自己”,“从没有过这样的事情”,“邹忌不相信自己”,“背对着青天而没有什么能够阻碍他的”。

(三)以“之”“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以“是”作标志,如“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罚颛臾》),“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分别译为“恐怕要责备你了吧”,“只要看我的马的头”。以“之”作标志,如“其李将军之谓乎”,(《李将军列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分别译为“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吧”,“晋国,有什么满足的”,“说的就是我啊”。

三、联及生活,触类旁通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但也是有继承的,古汉语中的语义、语法,在现代汉语中未必就没有再现,只要不要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熟视无睹,我们就能有新的收获。

在2008年江苏卷中第6题C项,“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而“壁”这个字常用的义项,有些在现代汉语中皆有体现,如“家徒四壁(墙壁)”,“作壁上观(军营的围墙,营垒)”。2007年江苏卷第6题A选项“进之布指算,不爽”,现在就有成语“屡试不爽”,“爽”作差错讲;D项“道济趋下阶”,现在还有成语“趋之若鹜”,“趋”作快走讲。2006年全国卷文言文第一题选择D项“诸将皆阿吕后意”,现也有成语“刚正不阿”。“阿谀奉承”,“阿”作迎合意。

句式亦是如此,上面提到的以“是”作宾语前置倒装的标志,现代汉语中也说,如“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贤是用”。

当然,以上所说的方法都是为了遇到新的文言文时的一种迁移,灵活应用,最终达到举一反三的结果,这些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四、落实直译,瞻前顾后

在翻译时还要注意一些技巧性的方法,使得自己尽量少失分。

(一)尽量直译,句句落实。在翻译时要学会踩分点,尽量一个字一个字地对落实翻译。如《周忠介公遗事》一段中:“他官旗之浙者,道胥门入城,强市酒肉。”最后四个字学生大概地译为“强占酒肉”、“白吃白喝”,好像也能说得过去,但“市”这个字没有落实,应译为“买”才能得分。

当然,该义译时还要义译,这就需要学生便宜行事,灵活变通。如《文征明传》中,有一句“文先生为能子也”,有学生直译为“文先生真能做儿子啊”,我在课堂上跟他们开玩笑说:“如果把‘子’这个字换成‘孙’,你们是不是也直译为‘文先生真能做孙子啊’。”其实,这句话可译为:“文先生真能继承父亲的优良品质啊。”

(二)联系上下文,瞻前顾后。有些句子单句译出,可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如果联及上下文,便可知不妥。如2008―2009扬州市年度第一次调研测试试题中文言文选段《新唐书・武元衡传》中一句翻译:“浙西李W求入觐,既又称疾,欲赊其期。”很多学生翻译成:“浙西李W请求入朝觐见,后来(皇上)又称病,想要拖延时间。”也有学生把皇上补充成“武元衡”的,这样联系下文:“元衡曰:不可,W自请入朝,诏既许之,而复不至,是可否在W。”称病的应该是李W。

总之,只要学生在最后一个阶段静下心来,坐得住冷板凳,有扎实的基础,再有一定的方法与技巧,相信会有所收获。

上一篇:本钢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项目投资决策分析 下一篇:庄子教育思想对高职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