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林岛诺贝尔奖得主大会的启示与思考

时间:2022-08-08 08:39:24

德国林岛诺贝尔奖得主大会的启示与思考

【摘要】德国林岛诺贝尔奖得主大会是诺贝尔奖得主与全球优秀科学工作者、博士研究生和青年科学家交流及探讨科学问题的盛会。2007年会议的主题是生理医学,笔者有幸成为中国代表团中的一员参加了这次盛会,会后在德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术访问和文化交流。本文就此次德国之行所得到的启示与思考进行总结。

【关键词】诺贝尔奖得主大会 科学素质 教育 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156-01

林岛诺贝尔奖得主大会是德国为了在二战后恢复其科技和文化地位而资助的一个国际性会议。自1951年以来,在每年6月底7月初,来自世界各国的诺贝尔奖得主们聚集在风光秀丽的博登湖畔的林岛,与挑选出来的优秀科学工作者、博士研究生和青年科学家一起,探讨科学问题。2007年会议的主题是生理医学。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和德国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的委托,中德科学基金研究交流中心从全国高校和研究所在读的博士研究生中,通过函试、面试等层层选拔,挑选出了25人参加了于2007年7月1日至6日在德国林岛召开的第57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我有幸成为中国代表团中的一员参加了这次盛会,会后在德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术访问和文化交流。

1 他们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奖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诺贝尔奖得主究竟有哪些共同的特点,他们为何能够成就如此辉煌的成就,究竟是哪些内部和外部因素使得他们获得诺贝尔奖?

首先,他们都是普通人,但与普通人不同的是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对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驱使他们工作并不断进步的是他们对自身科学梦想的追求和对真理的献身精神。枯燥乏味的实验丝毫不能减少他们对真理渴求的欲望。这种兴趣和欲望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发动机,即使在他们获得诺贝尔奖后,也时刻给予他们研究的动力,催他们奋进。

然而光有好奇心和兴趣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具有为梦想刻苦工作、奋斗终生的勇气和毅力。在此次林岛大会上,几乎每一位诺贝尔奖获奖者都提及了如何对待失败、面对挫折的问题。历史上众多的成功人士都早已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名言警句教导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失败。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想想他们当时的处境和面对的挫折,我们的很多所谓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诺贝尔奖得主的另一个共同点就是责任感,对社会和人类的责任感。他们在关心自己科研成果的同时,更加关注的是他们对整个社会的责任,自己对社会能有多少贡献。此次林岛会议的圆桌会议讨论了很多关于科学与人类社会关系的话题,讨论中我们得知,诺贝尔奖得主不但是科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更是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倡导者。他们经常不计功利地捐款给需要帮助的人,通过捐款修缮公共设施,通过各种与政府首脑接触的机会提倡政府加大对教育、医疗的投入并宣扬和平的理念。他们通过自身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崇尚科学,享受科学带来的益处。

当然,成就诺贝尔奖的,不只依赖于诺奖得主本人,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孕育诺贝尔奖的土壤。仔细研究诺贝尔奖得主的国籍,我们会发现,拥有最多诺贝尔奖得主的国家无一例外的拥有着良好的科研体制和科研氛围,拥有着充足的科研经费和优秀的后继人才。为什么很多海外归来的优秀人才,在国内做不出同样好的工作?为什么被世界公认聪明、勤奋的中国学生成为世界顶尖科学家的那么少?这都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

2 我们需要向德国学习什么

在去德国之前,我常常在思考,是什么能让德国这个人口仅是中国十几分之一,土地面积仅是中国三十分之一的国家,成为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引领世界科技数百年?为什么日尔曼民族能够给世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德国究竟先进、发达在哪里?

她的先进在于教育、科技、文化和人民的素质。

德国的教育和科研机构是我们参观的重点,在参观了慕尼黑大学、维尔茨堡大学、马普研究所、Caesar研究所等德国优秀的教学科研机构之后,我深深感受到德国教育和科技的发达。德国教育的发达,不体现在学校的规模、面积和招生人数,而是体现在他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学生创新和交流合作的鼓励。德国非常重视对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培养和支持。德国有洪堡奖学金等多种奖励机制来鼓励世界各地的青年来德国进行科学研究。包括中国学者在内,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年科学家受资助来到德国进行科学研究。他们的到来不但为德国的科研输送了大量新鲜血液,同时将德国的文化和科学理念传播到世界各地。

说到文化,我不禁想到了中国。我们常常自诩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可究竟什么是文化,究竟什么是有利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文化不只是古城墙,也不只是太和殿。文化是蕴藏在民族内心中的一种观念、一种信仰、一种境界。而真正能推动现代社会进步的文化不是某些墨守陈规、迷信权威的传统文化,而是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文化。这种崇尚科学的文化越深入人心,传播得越广泛,社会就越公平,越进步。在德国,我能感受德国人被这种文化熏陶出的高素质。守时、守规、守信,是他们的特质。

在我的想象中,在德国这样一个发达的国家里,人民生活水平这么高,那一定是人人上班开车,生活极度奢华的。但恰恰相反,德国人的节约和对环境的爱护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德国参观期间,有时是在大学的学生食堂就餐的,我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德国学生浪费粮食,相比之下,我们不禁自惭形秽。在中国,富裕点的家庭都会以买汽车,尤其是豪华大排量汽车为荣,而在德国,有不少人都是以自行车或小型的环保型汽车作为代步工具。

3 我们的责任是什么

能够成为林岛大家庭的一员,是我一生的荣誉。但是,当我享有此份荣誉,接受别人投来赞赏、羡慕的目光时,我不禁问自己,我该做些什么?

作为一名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我所能做的、最直接的,就是为提高中国的科技和教育水平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作为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我或许改变不了中国的科研体制,但我可以通过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带动周围的其他科研工作者。良好的科研氛围依靠科学工作者自身去营造。当我们大多数科研工作者都愿意为营造一个公开的、坦诚的学术交流氛围而努力的时候,中国的科技必将飞速发展。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我或许改变不了中国的教育体制,甚至无法改变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法,但我可以在我的课堂上实践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把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理念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学生心中。

向别人介绍我在德国的感受,把我的见闻告诉给别人,让他们也能够认识到我们的差距。但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肯定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优点,我们勤奋,我们聪颖,我们人数众多。只要我们找到科学的科研体制、教育体制,我们的进步将是飞速的。人民日报袁记者给我们的临别赠言是: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的确,如果我们还认为我们自身有一些能力的话,那么我们应该尽己所能,勇于担当中国科技振兴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培养冲击诺贝尔奖的人――兼论高校的创新教育.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08).17:131.

[2] 学术精神与诺贝尔奖――剑桥、哈佛的启示.高等理科教育.2000,(01).29:6.

[3] 诺贝尔奖精神: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于一体.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04)16.

上一篇:“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探... 下一篇:理工科双语教学中的课堂氛围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