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留白”活水来

时间:2022-08-08 05:27:04

【摘 要】利用教材“空白”,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文本的空白地带,把这些东西细化成对教学有用的资源,通过学生们多角度、有创意的思考和感受,通过自我体悟和群体交流,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享受到了审美乐趣,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

【关键词】提升内涵 训练想象 鼓励创造 拓境悟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1-0140-02

新教材是一座“富矿”,是学生学习提取的信息源、材料库。如何“开采”它、利用它?这取决于教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文本的空白地带,并把这些东西细化,化成对教学有用的资源。那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文本不再是孤立的一棵树,而是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森林。

在文本的补白过程中,学生们多角度、有创意的思考和感受,通过自我体悟和群体交流,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享受到了审美乐趣,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而“自主、合作、探究”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空白艺术的运用,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一、挖掘留白,韵味无穷。

文本留有的空白,无非是让读者去揣摩填补,以表现难以言尽的情思或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体现出文本的“含蓄美”。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对这些空白加以利用,让学生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学识才智、趣味情感来充实文中的人物或事物,来拓宽文本的情境并使自己的认识升华,创设出更新、更完善的意境,得到新的感悟和收获。

1.活用插图,图文互补。

人教版教材第一册图文并茂,课文生动有趣,是根据有关作家的作品改编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编排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学生喜欢读,熟读之后多数学生能理解或背诵,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在教学中,我利用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钻研课文,精心设计问题。如《自己去吧》一文,有这样两句话:“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

小鸭和小鹰是怎么学会的?学会后心情会怎样?妈妈会怎么夸?小鸭和小鹰又会怎么回答?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的问题,既要结合课文内容,又要联系生活中所见过的、经历过的情景进行再造想象和表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新教材精美的插图,具体、形象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邮票齿孔的故事》一文中,对“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具体的情节没有多加描述,课文中的插图给学生的想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教学时,我让学生联系插图,观察阿切尔的神态、动作……利用插图,学生们有了较为直观的感知,真切地体会到了阿切尔成了发明家跟他善于观察生活、用心思考有密切的关系,从而对阿切尔感到由衷的敬佩。

2.巧用标点,训练想象。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相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由于感情抒发、详略安排等需要,课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表示语意省略的省略号,它们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余地。

有些课文言虽尽意却未止,文中留有想象的余地,让人回味无穷。小学生好奇心强,想象丰富而奇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泉水》一文的最后用了省略号,我启发学生道:“泉水太美好了,它一路上还会看到很多很多的景物,它还会帮助谁呢?”学生展开想象续述,由此及彼,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故事的尾声空白,也极好地刺激了学生的探究愿望。如《假如》一文最后一段,没有说为谁画什么,让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说或写一段诗歌,还可以用图画来表现自己想象的内容。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对文本进行了有效的拓展,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二、深化空白,丰富体验。

新的语文教材给课改教师和学生都留下了广阔的发展和创造的空间,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因此在教学中,作为教者应千方百计地寻找教材中“留有的余地”增加其弹性,从而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

1.品味意象,诗意盎然。

孩子的心就是童话,一切美的事物、美的情感都能唤醒学生稚嫩的心,教师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受,品味文章的内蕴,就能带领孩子走进诗一般美好的情景中。如在学习《柳树醒了》这篇课文时,学生读着诗一般的语言,感受了童话般的意境后,我请学生仿照课文编诗句“春天跟谁说话了,说着说着”……立即打开了学生想象的大门,学生们眼中的画面、心中的世界比诗更蕴含深意,他们从动物、人物、植物、气候等方面编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春天,“春天跟小河说话了,说着说着,小河唱起了欢乐的歌”。“春天和燕子说话了,说着说着,燕子和春风做起了游戏”。孩子们创新的思维被激活,创造的潜能被开发,一个个小诗人已像小荷初绽尖尖角。

如古诗歌也是一种极为凝练的艺术样式,留给欣赏者极为宽阔的联想空间。让学生走进这些绝妙的意象空白中,会获得丰富的体验。例如《绝句》一诗中,诗中描述了“翠柳、黄鹂、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等物象,怎样把这些物象连接起来,体会其中的美呢?我在教学时,请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这些物象组合在一起的画面,那将是一幅宁静、素雅而又高远的美丽图画。在美丽的意境中,学生获得的是超越于文本之外的心旷神怡的诗般享受。

又如《望庐山瀑布》一文,在学生品味了古诗的语言美后,教师出示瀑布的影像,结合自己所有的情感体验、积累的语言材料,用自己的话描绘眼前的瀑布。接着创设情境:此时,如果你来到了庐山脚下遥看瀑布,当你看到气势磅礴的瀑布从天而降,你有什么感想?想说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发展个性。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更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学生在理解诗句、进入意境后的再创造。这是人与景的交融、人与诗的交融,更创造了人与人的交融。

2.情节留白,提升内涵。

教师对于文本的情节拓展生发,会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文中的空白处进行合理、恰当、具体地填补,发掘出文章蕴含的人物内在美,从而使课堂具有深度。

如《邮票齿孔的故事》一文,讲的是一个由发明家阿切尔身边的偶然小事引发的发明故事。“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阿切尔想把那位先生的动作变成机器的动作,让所有的邮票都好撕开。通过不断研究,他的想法终于变成了现实。但他是怎样研制的,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这在情节上是一种跳脱,很有挖掘的空间。在课堂上,学生说了很多:阿切尔需要设计、画图纸、找材料、改进等等,要花大量的精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这样,主人公优秀的品质在学生头脑中已形成,原有的教学目标被突破,人文性得到了升华。

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许多地方都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只要教师多给他们提供想象的机会,允许学生自由地想象,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想象,他们的创新潜能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如《小熊住山洞》一课,在读过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小熊砍了树,盖了新房子会是什么结果?学生会说:“森林就没有这么美了!”、“春天没有绿叶、夏天没有鲜花、秋天没有果子,小鸟都没有家啦!”……接着还可以引导学生再想:小动物们会怎样做?学生会说:“小动物们就不会理小熊了,更不会感激他!”、“可能小熊盖的房子很漂亮,但是再漂亮也没有人去做客……”这样续编故事,学生们思维非常活跃,他们的设想无论正确与否,都体现了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另外学生在讨论时各抒己见,在想象中思维互相碰撞、启发,在文中没有出现的空白处创新,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三、创造空白,超越文本。

教学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一堂课上师生双方持续交流的情感点,不仅仅是老师依靠自身情感不断地去调动学生的思维,也不是学生一味地钻在书本中反复咀嚼文字,我们需要学生潜入文本中感悟朗读,也需要学生依靠文本但又跳出文本来质疑延伸。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张弛有度的教学设计,学生就像一张白纸,课前一无所有,课后点点滴滴。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善于质疑文本,并不断地帮助学生寻找文本的“空白点”,让学生在学习中创造“空白”又填补“空白”,实现教学双边的持续性及学生与文本的多角度、有创造的对话。请看《坐井观天》片断。

师:我们怎样才能让青蛙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生:青蛙只有从井底跳出来才能认识到自己错了。

师:我们现在帮这只青蛙跳出井外(运用多媒体,青蛙跳出井外,站在井沿上,东张西望,嘴里不停地呱呱叫)。

师:瞧,青蛙从井里跳出来了,嘴里不停地说话,它说些什么呢?

生:哇!天真的无边无际,大得很啊!

生:啊!天真大,原来真是我错了。小鸟,对不起!

青蛙的看法是否改变,文中是一处空白。我在此设计了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很有价值的问题:“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后,它说了些什么呢?”以此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创造的激情。学生通过读书、感悟,凭借情境,领会语言文字的含蓄之处后,认识到青蛙之错在哪里,感受到天地是如此之大。这样的各抒己见,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寓意的理解、领悟,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感,既丰富补充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

从教学的过程看,教师要善于发掘“教学细节”,“文本空白”不都是教师在课前预设好了的。课堂中时时闪烁着一个个鲜活的教学细节,我们要及时捕捉、有效开掘,可以使“整个冰山境全出”。这方面例子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只有先赋予学生自主的权力,才能让他们发展自主的能力。”教学空白恰好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学习。教学空白为阅读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个生长点,使教学呈现出多元、开放、灵动而整合高效的态势,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不断总结,让“留白”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

上一篇:对于建设传媒特色大学的再认识 下一篇:让沉默的羔羊不在沉默